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位媒体人眼中的中国乡村变迁

时间:2024-04-23

许金晶

去年春节过后,中国的互联网上,开始出现一大批由农村出身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撰写的回乡杂记或随笔。这些关于农村家乡近年来变迁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得关于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与未来出路的相关讨论,直到当下都方兴未艾。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资深媒体人汪冬莲撰写的《满川田纪事》一书,可谓是又给学术界和媒体界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热潮,增加了一例新鲜的素材。

在过往关于中国乡村的见闻随笔和媒体报道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两极化倾向。一类作者出于中产阶层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相对厌倦和审美疲劳,将乡村描绘成世外桃源式的乌托邦,甚至类似欧宁、左靖这样的知识分子,直接就进驻碧山这样的村落,在那里践行着建设现实当中的美丽乌托邦的计划。另一类作者多半在乡村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都市生活多年之后,再回到相对破败、衰落和闭塞的乡村,又多少会在笔下,生出将乡村故乡否定化、批判化、负面化的冲动。汪冬莲老师这本《满川田纪事》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摆脱了上述两种极端化叙事倾向。汪冬莲以自己的家乡—安徽歙县下属的满川田村为样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四十户农家展开口述访谈,透过这些教育背景、家族沿革和自身技艺各自不同的农家在改革开放以来遭遇的不同生活变化,来折射出最近40年来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脉络和生存现状。这种对于中国乡村变迁的客观、节制的叙事态度,跟大量以煽情、片面、标签化为特征的自媒体网文相比,明显要更胜一筹。

作者汪冬莲有着近20年的央媒工作经验,他对于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其可能的解决路径的记录与探讨,更多是基于多年媒体工作经历训练出来的本能与敏感性。因此虽然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学术论著,但汪在书中所提出的诸多命题,却完全有可能给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学者,提供可能的议题和丰富的一手素材。

举例而言,作者在书中记录的8例成功从农村转入都市生活的案例中,几乎每一位当事人都经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而相对应的是,那些没有经受较好教育,或者从中国教育体系当中被淘汰下来的村民,则直接面临出门打工,还是在家做光棍的尴尬命运抉择。教育对于农民都市化进程的显著影响,在书中的几十个案例当中不言自明。

又如,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发现当今农产品质量的日益下滑,跟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敷衍了事、投入日益减少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又是源自农民在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上获得的经济回报,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不解决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下和农业收入微薄的问题,就没有办法真正改善和提升农产品质量。这样的观察和分析是非常到位的。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里,中国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哪里,相信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在上述问题的思考上,找到些许线索和答案。

《满田川纪事: 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汪冬莲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年7月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