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何处觅乡愁?

时间:2024-04-23

石破

我们过春节,其实是在寻觅乡愁。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

胡斐用瑞士方言把这种病症命名为“思乡病”,并把它“翻译”成了希腊语:他把希腊语中的 “nostos”(意思是“回家”)和“algos”(意思是“痛”)这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单词“Nostalgia”。后来,当“Nostalgia” 这个词的医学背景早就被人遗忘的时候,它已经作为一个单词被许多种语言收了进去。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

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

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

记忆里,老家宽大的胡同口,遮天蔽日的大树,乡亲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天空是绿色的,那是大树的绿荫晕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蓝得发黑,满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颗颗钻石般闪耀光芒。当你轻轻入睡的时候,窗外草虫啾唧,包围着你的梦乡—虽有万千只虫类歌手合唱,那却是一昼夜中最静谧的时刻。

乡愁是一种怀旧性记忆。这种记忆的回归需要一个触媒,现实的触媒,所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也。但令我们深感失落的是,这样的触媒好多都没有了,无情地消失了:在都市的灯光污染下,我们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我们对雾霾的记忆是最近两三年才有的—除了呼吸困难之外,它唤不起我们任何的怀旧情绪。

当你翻阅老照片的时候,总能够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但,随着将照相机嵌入手机这一天才设计的诞生,再也没有那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了—人们都在忙着即拍即删,以便不断腾出手机存储卡里的空间。

回乡是治疗思乡病的最好办法,因此每逢春节,许多中国人总是不顾一切要回家过年,就像候鸟要迁徙一样。

但你所落脚的城市在巨变,你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只不过,跟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比,中国的乡村越来越变得不像昔日的乡村了。2011年底,中国内地生活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仍然在继续,中西部有些村庄已是“万户萧疏”—与“乡愁”相伴的是“乡衰”。有朋友戏言:诸如“乡愁”、“老屋”、“祖坟”等等,都将成为历史名词。

每次在农村看到那些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里都不太舒服。而今的乡村建筑比城市建筑更无个性。这也不能怪农民,因为他们只能买到这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也请不起设计师,哪怕是糟糕的设计师。就算是村里的富户,也不过把门楼造得更高些,瓷砖贴得更光鲜些罢了。

那些承载你儿时记忆、那些你在异乡魂牵梦绕的大树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飞烟灭,无影无踪。当你满怀疲惫,眼里搁着酸楚的泪,揣着一腔乡愁,满心指望“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能为你“抚平创伤”时,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故乡变成了另一个异乡……

确实,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忆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时我们根本无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忆里去,因为我们无法再重建当初的情景,而乡愁给你的回忆上了色,让它变得更加飘渺虚幻,令人惆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