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春伊始 上海“7”优营商环境

时间:2024-04-23

当微观层面的举措都已有序推进,各方都把目光投向更深层、更宏观的环境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风向标,上海是世行全球营商环境排名评估中代表中国的重要样本城市,更是外界观察研究中国营商环境变化的重要窗口。

龙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会议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要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内在潜力,持续营造“敢干、敢闯、敢投”的浓厚氛围。

当天,上海正式公布优化营商环境第七版行动方案,涉及五大行动150项任务举措,体现面向社会和经营主体,立足于社会看得懂、企业有感受,甚至细化到在“企业服务提升行動”中提出“鼓励运用企业视角和市场话语体系开展政策解读”等内容。

上海连续7年在岁末年初举行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出台行动方案,一年更新一个版本,驰而不息抓落实。过去6年,6个版本方案共951项任务举措实施,全市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到2023年底,上海企业总数达289.2万户,密度居全国前列。

早年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大重点是办事速度。多年以后,当速度不再是瓶颈,有没有必要再“卷”下去,还是应该在别的环节上有所创新?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认为,接下来,市场准入就是一个需要大力优化的维度。“世界银行原来的营商环境标准里面,很重要的一条是企业设立。现在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新的评价标准里,更强调市场准入,也就是准入前的国民待遇——给国企什么待遇,就要给外企、民企什么待遇。比如地价、银行贷款利率,对国企、民企、外企要一视同仁。这是一个难的问题。”

2021年世界银行终止了运行近20年的全球营商环境评估项目Doing Business,并于2023年启动了新项目Business Ready(B-READY),新的评估标准更新了诸多内容。例如监管,从过去强调更少监管过渡到有效监管。王思政说:“有效监管特别强调法律落地。光有政策没用,还要落到细处。”

有效监管既是世界银行新标准的要求,也是企业普遍的诉求。不少企业反映,有关部门来检查,也不知道查了什么,有没有查出问题;还有些企业反映,不同监管部门说的不一样,觉得无所适从。

“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下一步,政府需要在企业合规经营方面给予更多指导,让企业知道怎么做才是合规的,政府监管、检查的重点是什么。这是一种提升企业获得感的增值服务。”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说。

当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进行到第7年,当微观层面的举措都已有序推进,各方都把目光投向更深层、更宏观的环境。

王思政认为,对上海来说,最大的营商环境就是新一轮的开放。他说:“不管是浦东综改新政还是自贸区80条,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背后就是大的营商环境。比如服务贸易、数字领域的开放和市场准入,怎样给外资以国民待遇?这些都非常难。”王果说:“接下来,制度型开放能不能做到位,是评判新一阶段营商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

此外,还有如何营造全社会的营商环境问题。营商环境不只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它和方方面面都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王思政以思想文化领域为例,这个领域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中并未涉及,但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无疑能带来更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到最后其实就是政府要刀刃向内,只有革自己的命,才能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王果说。

(综合自《解放日报》《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