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全威帆
成都加快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为居民服务
在锦江大道与海棠路的交汇处,几栋川西风格建筑,斜頂、灰瓦、玻璃幕墙,呈U字型排列,嵌在众多高层住宅小区之间。这里是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综合体,小缝小补、特色餐饮、家政便民等服务业态被嵌入其中,满足了周边市民对于便民服务、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小社区”稳稳托住居民们的“大需求”,这是成都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带来的温馨变迁——让公共服务嵌入日常生活,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精心呵护幸福成都浓浓的烟火气。
小缝纫摊搬进社区综合体
走进喜树路社区综合体,一楼的便民服务中心左侧,淡黄色的“缝纫”招牌,马金蓉的缝纫工作室就开在这里。
下午4点,刚改了两床被套的马金蓉一边等预约的顾客来做棉被,一边同来改衣服的顾客聊起来,“妹妹,你看这件衣服的边如果剪短,就要把边藏在里面,这样走起路来,边角看起才会更自然。”
49岁的马金蓉是广安邻水人,从十来岁开始学习缝纫技术,2012年定居成都。3年前,马金蓉在距离喜树路社区不远的自家小区门口摆起缝纫摊,给周围的居民缝缝补补,一针一线赚来女儿的学费、生活费。
“摆摊做生意日晒雨淋,缝纫机天天搬上搬下。”马金蓉说,喜树路社区综合体开启后,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来邀请她去综合体里开间缝纫工作室。一开始她有些犹豫,社区跟马金蓉约定,社区综合体不收租金,采取联合经营的模式,只需提交营业额的5%用于公益服务。“当时,我觉得哪有那么好?不收房租?”马金蓉专门跑了一趟社区综合体,又细细算了账,“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装修得不错、环境还好,联合经营不用日晒雨淋、搬上搬下,还比租铺面便宜,我就答应了。”2021年底,马金蓉搬进了社区综合体,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天都有居民来找我改衣服。”
改裤脚5到10元,改被套20到30元……离家近、价格不高,周边小区的不少居民都成了马金蓉的老顾客。“以前想改条裤子,满大街找缝纫店,现在出门过条马路就有,很方便。”家住锦江城市花园1期的居民刘小琪说,社区引入居民日常所需的功能服务,并且固定下来,满足了自己家门口的生活需求,“平时来社区办事,顺便就把需要缝补的衣服带来了,而且马姐的手艺好,我现在都是这家缝纫店的常客了。”
开起工作室的马金蓉收获了不少“意外之喜”。“去年有个年轻女孩来找我做裙子,说没想到这里也有缝纫店,后来又做了两条。”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来光顾她的缝纫工作室,让她非常有成就感。不仅如此,她还拓宽了自己的经营范围,做起了被子。马金蓉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你看,去年入冬前一位老顾客找到我一连做了六床被子,这个是我专门发的朋友圈。”
“社区考虑我提供的服务有普惠性质,给予我支持。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我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还有这样一个离家近的小店,我觉得很高兴很满足。”马金蓉笑着说。
从1.4万份居民问卷做起
马金蓉的缝纫工作室旁边,还设有理发店、超市等店铺,整个空间被称为“喜邻·生活驿站”。而这只是喜树路社区综合体的小小一隅,在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空间内,社区为解决居民需求配备了多种业态。
“喜树路社区面积0.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万人。”喜树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倩介绍,2021年,在社区综合体建成移交后,社区对周边居民开展了3轮调查,收集了1.4万份问卷,梳理出周边居民的10大类需求。
在10大类需求中,排名第一的是便民服务。于是,喜树路社区决定在综合体内统筹规划布局便民服务、医疗、教育、体育、文化五大特色生活场景,满足居民需求。张敏儒是住在锦江城市花园2期的一名退休老人,他从家步行可到社区食堂,“社区食堂的菜很不错,两荤两素17元。”
“如今在社区综合体里,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食堂、托育中心等一应俱全,还有文创零售店、绿道艺术馆等特色业态。不仅老年人爱来,而且年轻人也是常客。”张倩介绍,社区实施全龄段、全时段无边界服务,集成打造了婴幼托育空间、少儿科创空间、青少年教育空间、青年双创空间等“5中心7空间”的品质服务空间。
“社区综合体由政府投入资金打造,为了实现长效‘嵌入,综合体在社区公益与商业良性互动中找到了平衡点。我们积极引导区域内的物业公司、商家及社区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摸索出培育社区商业反哺公共服务的新路径,实现了社区综合体运营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公共服务真正嵌入社区。”张倩表示,目前社区综合体吸纳社会资本5000万元,有356家商户加入便民服务圈。
“嵌入式”服务不仅仅在喜树路社区。
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波社区通过打造“知行学院”、清波·童梦馆、妈妈驿站早教科学育儿平台,以“公益+市场”运营模式,围绕居民需求,筹集多方资源,打造“躬耕长廊”社区便民“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食堂、茶社、家政等服务。
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通过“社区合伙人”模式,打造“智慧妈妈团”、共享奶奶、民族文化之家、幸福农场等项目,并整合辖区相关社会化业态,丰富居民小缝小补、特色餐饮、文体卫生、家政便民等服务。
“小社区”如何承接“大需求”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每个试点城市选择100个左右社区作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项目。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是指以社区(小区)为单位,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嵌入的服务包括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
本刊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了解到,目前,成都正抓紧做好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试点社区遴选、试点项目储备等重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试点和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为居民服务。
近年来,成都聚焦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供给不精准、业态品质不高等问题,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精准供给的社区服务体系。市委社会工作部社区发展处处长陈超介绍,通过出台社区商业规划导则和政策措施,发展全龄全时全新业态,明确了业态配置清单,根据居民对服务距离敏感度高低、需求频次高低,引导配置便利店、生鲜菜市、小缝小补等14项基础便民型以及社区养老服务、特色文体服务等11类品质提升型业态。在打造消费场景方面,重点盘活利用社区综合体、社区“金角银边”等闲置资源,依托社区综合体、特色街区、TOD等载体资源打造社区商业综合示范场景192个。同时创新运用智慧服务方式,依托天府市民云等智慧平台,集成了市县两级民生保障、交通出行、便民繳费、就业创业、信息查询等900余项便民服务。
一系列举措,为成都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打下了基础。
视点
明确责任划分 厘清职责边界
“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一个重点是坚持需求导向,以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诉求,梳理出‘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同时,要坚持共商共议,鼓励居民和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项目设计规划,避免后期建设和运营工作不连贯等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一帆说,要通过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提供居民需要的、居民参与的、居民满意的服务。
“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嵌入的关键是融合,包括前期的建设、后期的管理运营等,不同部门之间要形成分层协同的工作方式。”杨一帆表示,相关部门建立高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及个人等多方合力至关重要,还要围绕群众需求对工作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嵌入式必然是属地化的,要谨防‘属地管理变‘甩锅基层‘甩锅社区。”杨一帆建议,在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明确纵向层面的责任划分,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利相一致要求,明确属地责任“属”到哪一级、哪一方,确保属地管理与分级负责无缝对接、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主管部门与属地管理“两方清单”,赋予基层更多评价权、管理权、执法权,科学规范属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容错纠错机制,逐步优化考核方式,避免“一刀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