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丁小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上海锚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创新策源能力,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成都市科技局会同相关区(市)县,赴上海开展科技创新专题调研,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学习借鉴。
上海经验:聚焦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城市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城市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引擎,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上海搭建以张江科学城、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为核心的“塔尖”,建设一系列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和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的“塔身”,强化制度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等以厚植创新创业创造土壤的“塔基”,构建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城市创新势能、产业发展能级跃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策源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突出使命导向、产业导向,以“一个产业方向布局一家国家实验室”为导向,建设张江、浦江、临港三大国家实验室。三大国家实验室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梳理“卡脖子”问题攻关任务清单,解决上海三大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和落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突出共建共享、开放共享,通过设施优先使用权、享受直接投资收益等方式,推动社会资本与政府、高校院所共同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通过出台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的政策、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等措施,推动科研仪器设施向全社会开放。
二是精准布局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链高效转化。坚持精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上海市科委会同上海市发改委等部门充分论证“建设什么平台、在哪些领域建”等关键问题,建设覆盖多个产业的创新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设置三类平台,分别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服务供给和创新资源配置等需求。坚持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机制,在建设模式上,以区级政府为主导、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在投入方式上,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安排,以区级财政为主,实施财政资金“退坡机制”;在经费使用上,规定平台可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决定将财政经费用于人员、设备、试验等方面;在人员管理上,允许平台建立人才引进和股权激励机制,面向全球引进顶级人才及团队;在考核评价上,更关注平台服务创新、服务产业的能力与成效,考评结果也与财政拨款、后续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挂钩。
三是将高校院所视为城市重要功能,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高校院所与城市顶层设计相融合,将高校院所与城市发展转型深度绑定,杨浦区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和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带动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型成势。闵行区与上海交大、上海地产集团通力合作,建设集成软硬件全部服务的“大零号湾”。推动产业方向与学科优势相融合,印发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杨浦区、嘉定区、宝山区等分别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大学创新成果转变成城市创新产业,打造形成若干千亿元级创新创业集聚区。推动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容积率、产业用地混合利用、区属国企平台公司与专业化城市运营商联合开发等方式,改造老厂房、仓储空间等存量空间,建设高密度、多功能的新型创新创业社区,将社区由消费末端变成了创新的开端。
四是“一以贯之”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形成核心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在产业领域选择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产业门类上,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中之重,通过率先发布“实体经济50条”、实施“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等方式,推进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在产业领域上,锚定三大核心产业配置资源,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三大产业专项投资基金等方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发展服务上,始终追求精细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地图精准匹配、快速落地。在全国首创建设电子政商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市企业服务云”,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一门式诉求服务、一网式专业服务。
五是聚力推动区域协同和开放创新,提升城市资源整合配置能力。更加注重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布“4+1”海外人才系列新政,为海外人才来沪创业、就业、乐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支持。以一个平台、一个体系和三大重点领域为抓手,以全国首个外商投资条例、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规定等政策工具为支撑,吸引外商来沪投资与发展。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顶层设计上,联动安徽、浙江、江苏三地,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創走廊,统筹推进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相关事项。在创新链上,与安徽、浙江、江苏联合发布年度联合攻关需求,成立“卡脖子”领域联合工作组,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产业链上,联合G60科创走廊共同成立了“1+7+N”产业联盟体系,改变产业雷同、低质竞争的“内斗”格局。更加注重制度创新,破除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科创22条”“科改25条”、《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动力活力的制度壁垒。专门成立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市政府派出机构),加强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资源统筹和重大问题解决。
六是推动精细化智慧化城市治理,助力城市创新生态数智化跃升。强调打造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的数字政府,数字化升级政务系统,打通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市级专业指挥中心、区运行管理中心“大动脉”,构建高效完备的“一网统管”运行机制,实现了所有面向企业、市民的线上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强调智慧化应用场景牵引,注重智慧城市建设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针对性地开发贴近现实需求的智慧化管理应用场景。
成都思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成都科技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两会的部署要求,把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科技创新的先进做法与当前成都科技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围绕“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四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两化”,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加快构建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对本地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协作关系,探索“统计分享、财税分成”等合作机制;依托“科创通”搭建共享服务平台,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组建专业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探索构建“平台+基金+公司+基地”转化模式,支持重点产业链与实验室结对合作,建立科研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机制。
二是面向重点产业创新需求多渠道搭建功能服务平台。聚焦全市产业建圈强链重点领域,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发重大创新产品及硬核装备;推广“岷山行动”计划,鼓励各区(市)县聚焦主导特色产业,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链缺失环节,布局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运营+财政退坡补贴”的建设运营模式;高质量建设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转化交易、要素聚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生态。
三是大力推进校院企地融合发展共同体。借鉴上海“大零号湾”发展模式,优化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建设布局,强化高校院所的功能定位,带动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提升能级;结合中心城区城市有机更新,推动高校与所在区(市)县建设成果转化孵化载体,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消费、生活、生态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硅巷”。
四是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党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形成协同联动“大科创”格局;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制定出台成都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探索构建创新活动风险共担、创新成果多方对接、创新转化全链条加速三大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化的第三方评价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
五是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和开放创新水平。加快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推进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创新,探索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统筹机制、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果产业化协同推进机制,试点“科创券”跨区域通兑通用,建立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探索园区“飞地”合作机制、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成德眉资跨区规划管理体制;推进“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实施一批成渝科技创新合作示范项目,加快“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六是推进科技赋能智慧蓉城建设。充分利用成都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的算力优势,构建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底座,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城市体检评估和城市运行监测体系、数字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建设,推动标识解析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行业形成规模应用;拓展构建城市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聯的城市智能感知网络。
(作者系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