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那遥远的书山梦

时间:2024-05-04

柏亚利

大自然的山,千姿百态,或巍峨雄伟,或挺拔秀丽;人所做的梦,千奇百怪,或清晰在目,或模糊难辨。我做过的梦无数,唯独在1976年做的这个梦,与山相关、与书相联,并衍生出另一个梦魇,与此后三十余年的时光交错。在2006年我从深圳去北大中文系拜师学艺之前,几乎每隔较长一段时间,这个梦魇就会来纠缠我:坐在考试桌前的我紧张发怵,捏笔的手在一些看似天书的题目上游移——这不是英语题、不是数理化题,是从没见过的题目,神秘且诡异!我心急如焚。忽然,交卷铃响,我急得跳了起来!即刻,我从梦中惊醒。心,像被一只大手狠命挤压着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夜色里,我不由得长吁一口气,脑海中快速闪回的几个场景,足以串起那长长的一段岁月……

小时候,自打懂事起,会看到父母在家里为一本书你争我抢的,为的是先阅读到这本书。父亲找借口对母亲说:“你那盆衣服泡了还没洗。”母亲杏眼一睁:“水缸里空了,你去打满水。”父亲反驳道:“水缸里没水不影响你洗衣服啊,你从来都是到水池那里去洗的嘛!”高大健硕的父亲,打水时两手各拎一只桶风一般地奔走,只消两个来回便把厨房门口的水缸填满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所住的这个“新建村”,由十几栋平房组成,每栋八户人家,在房屋东头均有一个水龙头,水龙头下是用砖围砌成的浅池,供本栋人家在此淘米洗菜洗衣等用。这个地处湖南隶属航空工业部的军工厂,居住着两万人,生活基本如此:公用水龙头,公用公厕。

在没有电视缺少文化娱乐生活的年代,而父母的业余时间却充满读文学书籍的乐趣。这让小时候的我心生好奇:那是个什么宝物,让他们争来抢去?大约小学二三年级起,我会在放学回家趁父母没下班时,把他们的书拿来看。慢慢地,我被吸引进去,尽管书中有许多生僻字,但我读懂了那句话的意思,并收获了趣味。书里的世界比课堂要精彩太多啊!我会用家里字典拿来消化书中的生字。除了父母为我购置的《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之外,我还看了很多父母所看的中外文学书籍。因了这书瘾,我放学回家不忙于做作业,而是找出一本父母藏于枕头下或者抽屉里的书来看。有一回,我记得很清楚是看《西游记》忘了时间,母亲回家发现后给我一顿训斥!等父亲回来母亲告了我的状,然后他们一起对我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他们担心我看多了课外书籍,会影响功课或造成偏科。没想到还真就发生了,小学四年级起,我的语文成绩在全年级排名第一,到了初中数理化成绩却滑落于平均线下,直至高中才有改观。

父母这一对文艺青年,看文学书籍到了着迷的地步,以致把三个女儿上户口的名字都用上了书中喜欢的人物名。大女儿是我:柏丽雅,这名字来自苏联小说《古丽雅的道路》,母亲很崇拜这个卫国战争中的女英雄。当我长大后特别在反美帝苏修的年代,就不乐意用这名字了,成年后的我到公安户籍处改成了柏亚利:若换个面目全非的名恐周围人不适应,就把原名颠倒了用谐音字。其实,给我起名时父亲没能争过母亲,他钟意丽君这名字,取自清代长篇弹词《再生缘》里孟丽君这个艺术形象。到我大妹出生,父亲得以把丽君这名字用上。在我二妹出生时,母亲因为喜欢《林海雪原》中的白茹,于是,二妹上户口的名字便为:柏茹。

我投入地看文学书籍的日子大概只有三、四年光景,随着“文革”运动轰轰烈烈地深入进行,文学书籍骤减,书的来源渠道被细细地梳理了。也有一点不错的书籍允许流传,如《红岩》、《烈火金钢》等,只是品种数量太少,我感到了一种失落。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性仁慈的父亲很同情被打成走资派的老上级,为了帮助他免遭一顿批斗毒打,父亲把他藏到几十里远的我外婆家阁楼上,还帮他写申诉文章。结果被发现,父亲也挨了批斗,前程蒙上阴影,父亲在落魄和艰难中度日。

一九七二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父亲和母亲商量后,要求调往“三线建设”单位工作。“三线建设”是我国在六十年代就已展开的宏大事业。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形势严峻,为备战需要,一大批军工项目动迁往山区。父亲的申请得到批准,一辆罩着军绿色篷布的大卡车,把我们全家载入了峰回路转的湘西大山区。

父母所在的这家军工厂位于湖南省沅陵县,素有“湘西门户”之称。这里几乎除了山就是水:抬头是山,由湘西的雪峰山脉、武陵山脉构成万山叠嶂;低头是水,有沅水、酉水两大河流,再加境内900多条大小溪河的枝桠分合,造就千水汇流。后来的岁月里,我读到了沈从文的这句话:“沅陵——美得让人心痛。”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二年的我,最深印象是:山好,水好。

随父母来到沅陵安家后,在厂子弟学校的高中课堂里,我听语文老师说了沅陵的历史景观与文化名胜,除了半里地外的凤凰寺曾经囚禁张学良一年、县城龙兴讲寺为世上现存最古老的佛学院这两处景胜外,让我更为惊奇的是:位于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处有座二酉山,自古被称为文化圣山,因屹立在酉水和酉溪河的汇合处而得名。相传二酉山上的藏书洞是黄帝的三大藏书地之一,从尧舜时期起就屡次被作为帝王收藏国家经典秘籍的神秘洞穴。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有一位博士官伏胜(世人亦称伏生),是伏羲后裔,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把列为焚烧名册中的一千余书简载在五驾马车里,从咸阳偷运出来,辗转跋涉后藏于二酉山洞,才使得秦前文化得以流传后世。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典出于此。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伏胜将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大喜,亲自将二酉山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把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此后,藏书洞就成为文化圣迹,成为读书人向往和顶礼膜拜的地方。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山拜谒的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诗词华章。“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书山,指的就是二酉山。

听了老师所说,我对二酉山心生向往,期盼能够实地探究一番。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达成,因为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交车前往,而步行又恐迷路。这座15公里外的书山便成了我的梦境。待真正见到这座耸立在大自然中的“书山”时,竟比我梦境里的晚了三十余年。

高中毕业的我,随时代洪流别无选择地赶在了末班车前,下乡当知青。三年的知青生活,过得异常艰苦。打砖,烧窑,挑砖,干基建活——盖四合院的知青居住点;在山上开垦层层梯田建茶园;在农忙的“春插”、“双抢”季节里,到生产队和山民们一起奋战在田头地间。有时一天繁重的农活下来,全身的骨头酸疼得像要散架。这种难熬的岁月里我有了一种体会:人,在艰苦的体力劳动之外,还应该有精神和娱乐方面的追求。下雨天和下雪天是我们不用出工的快乐日子,知青们吹拉弹唱和看书就有了时间和空间。我与住在隔壁的方雯相处甚好,她也爱好文学。我俩互相切磋对方的小诗甚至日记。方雯有门道从别的知青点或其他熟人那里借到小说来看。《三家巷》《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十来本小说就是托方雯的福,让我得以在那样一种艰苦生活中吃到精神食粮。

一个下着瑞雪的晚上,方雯把我从会议室的烤火碳盆前叫到她宿舍:“给!”方雯把书皮已磨损掉三分之一的《青春之歌》放在我手上,好看的眼睛笑成一弯新月:“我刚看完,我和你共6个人排队,给你排我后面。每人都是五天,借书时候讲好一个月还的。”我已听方雯说过,这本《青春之歌》的小说很好看。我赶忙抓紧时间翻阅,第五个晚上是宿舍熄灯后,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完了后面的十几页。

没想到,在我后面接着看这本小说的知青,闯下了大祸。她看到第五个晚上时,恰好当晚知青点有政治夜校课,因担心看不完,她便带了这本书坐在最后面悄悄埋头看。然而,她老低着头的姿势引起了台上讲课的党支部书记注意,直到书记径直走到她身边,一把夺过她看得入迷的书她才如梦方醒!《青春之歌》,这是“文革”中打成毒草的小说啊!领导高度重视,立马追查书的来源,政治夜校课即刻变成了审查会!看书的女知青吓得瑟瑟发抖直冒汗,眼神无助地望向方雯。方雯勇敢站出来承认书是她的,且一口咬定是自家留下来的,没有清理掉。这样,斗争的焦点就集中到方雯一人身上了。书记质问她为什么拿毒草来毒害战友,方雯禁不住流泪说:“不是这样,我只知道这是一本艺术性高的小说啊!”

鉴于方雯的认识水平和检讨程度,知青点党支部书记把她从重要的打米厂岗位撤换下来,还在知青大会上严厉批评了她。自此,方雯没了笑容,郁郁寡欢。一天晚饭后我约她到知青点四合院外面的河边去散步。月光下,面色苍白眼含泪花的她对我说:“领导对我没有好脸色,说我拿毒草来毒害战友,我以后都别想离开农村了!”我安慰她:“不会的,等招工指标来了,就有机会。”可方雯还是唉声叹气:“我恐怕得终老在这里了。”我尽量开导她,这天晚上看她情绪平缓了。可是没过几天,在干农活的休息时段,我竟看到她没来由地笑一下,嘴里还喃喃自语。走过去和她对话,又觉正常。再过些天,她不愿理人了,自语发笑的现象却越来越频繁,大家都看出来了不正常。在我们焦急的反映中,很快家长来了把方雯领回去。后来就听说她得了病,是精神分裂症。她一直在辗转的治病过程中。再后来,到了全体知青回城工作,她也有了一份工厂食堂洗菜洗盆碗的工作,又因为时有犯病,就享受劳保不上班了。

方雯不幸事件离开后,我们知青点就没有好看的小说了。《虹南作战史》一类的小说,拿到手里翻看一会就没了阅读的兴趣。这时的我,如同尝过了美味佳肴,再让我天天喝清汤寡水一样馋得难受。我清楚记得在一九七六年那个不用出工的下雨天,夜晚辗转反侧终于入眠后,做了一个梦:我登上一座山,山路如同我们茶园的小路一样,不同的是,两旁层层梯田上不是茶树而是色彩斑斓的书本!这些垒得满山都像砖头一样的书,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应有尽有,我眼花缭乱手不停歇翻动着陶醉着,那时刻,我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

“文革”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知青点沸腾了,大家满怀希望地报考。由于备考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我与所填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中文系相去甚远,这是我心向往之的理想大学啊!我执拗地认为:北大是一本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学书本,我最想读它。但我做梦也想不到,30余年后踏足沅陵二酉山,才知它与遥远的北京大学有着一份渊源。此后许多年间,几乎每隔一段较长的时间,我就会被一次焦灼的考试梦魇惊扰。尽管我后来考取的文凭和北大无关,但这份执念却一直驻扎在心灵深处。

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末,我从航空工业部位于湖南长沙的建筑设计院调入深圳工作。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对文学的爱好始终相伴在我的生命年轮里。自1983年始发表小说后,我深感自己文学功底浅专业知识欠缺,渴望得到正规学习。2005年底,在国企改制这个机遇面前,我毅然选择买断工龄,给自己的职场生涯划上一个句号,于2006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拜师学艺。

拿着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在北大教务部和研究生院分别办理手续并选妥课程后,我有幸与各地文科状元共聚课堂,聆听教授、博导们的精彩授课。我选修的主要课程有《小说的艺术》《当代最新小说研讨》等。最难忘的是《当代最新小说研讨》这门课,这是一个论坛:只有30余人的小课室。我选择这门课就是想看看学院派如何剖析各大期刊中最新小说,以期提高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论坛班30余名同学,三分之二是研究生、三分之一是博士生,有一人既是北大博士又是清华博士后。这个班几乎网罗了中文系那几年的精英,我注意到那两年北大小说诗歌比赛中的冠军亦在这个论坛班!班上同学的思维之敏捷、语言之犀利、文字之优秀,让我感到了巨大压力。上这个论坛班之初,我只能用8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望洋兴叹、望尘莫及!

一次下课回到住所45楼乙学生公寓门前,我止不住地眼泪往下掉,这状态没法回宿舍见人,只好跑到近旁的围墙僻静处任情绪宣泄,问自己为何放着清闲不享跑来找罪受?一番梳理后我给自己下结论:我毅然决然地北上求学,是因了当年知青点那个书山梦的潜意识所指;是因了当年高考与这座文学殿堂失之交臂的遗憾所为;是因了对文学的热爱所致!想通了这些,我也就不流泪了。第二天起,我又满怀信心奔走于各个课堂之间了。晚上十一时宿舍熄灯了,我还时常到走廊口的灯下看书至夜里一点多。

在被称为全国高校资料最全的北大图书馆里,我常常流连到闭馆时间。聆听教授博导们精彩纷呈的课程,以及许多著名作家诗人来北大的讲座,这些教授、博导、作家好些是著作等身的泰斗级人物,有的获国内外文学大奖四十多项。

在北大期间我与论坛班的老师和同学结下深厚友谊。

让我成长进步的是,论坛班的邵老师鼓励我写评论,他告诉我写评论的精髓:不要那些华丽的辞藻,不要隔靴搔痒,要进到文本里面,进到人物内心去评!于是,我大胆写起了评论作业;《小说的艺术》曹老师不单教我们小说创作中的技巧,还告诫写作时不要盯着大题材,小题材一样能见大。这两门重点课程到期末时,两位老师分别对我的学习和作业总成绩评定为90分,我知道这是对我的鼓励。论坛班每年出一本北大年选,评出当年中国最佳小说并附上点评。从2004年起开班至2009年结束,这个论坛出了一套选本共7本书,进入北大图书馆永存,那里面有我的签名。在论坛的2006至2007年选本的扉页上,我应邀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印证了我生命中一段极其难忘的时光。

北大的老师们让我充满崇敬之情:他们无论教学、做学术研究、还是著书,无不呕心沥血。

说来也奇怪,自从去北大学习后,那个考试桌前的梦魇,至今没有来惊扰我的睡眠了。然而,那个1976年在知青点做的“书山”梦,却始终像远方的一道风景,嵌在我的心底。我知道,那意味着我的希冀,我的追求。

2010年的深秋,我终于实现了探访二酉山的夙愿。在拜谒这座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圣山、屹立在大自然里的“书山”途中,我先去湖南长沙望城区的乌山敬老院看望老知青战友方雯。她的脸上布满沧桑,一双眼睛呆滞无神,不复当年的模样。她已认不出我了,问了她几遍我是谁,仍然面无表情,我心有悲戚。

告别方雯,收拾心情一路向西,我来到阔别二十六载的湖南沅陵县。

蓝天白云丽日,灰白色的山门典雅清新: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对联嵌在了左右两边,横批四个大字为“二酉名山”。

进入山门,后人所修通往藏书洞的登山大道是坡度陡峭的345级台阶,蕴含着多个意义,昭示着学习与做学问的艰辛。攀登345级台阶后,我对“书山有路勤为径”有了更深的体验。

终于到达藏书洞,我凝望着伏胜塑像我虔诚跪拜,有了伏胜当年的冒死藏书,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来之前网搜百度:伏胜享年99岁,撰有《尚书大传》,是文学派的开山祖师。

山上,见到一些唐、宋、明、清至现当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碑刻,我对其中唐代刘禹锡的《咏伏生》和宋代黄庭坚的《朝拜二酉山》印象深深。刘禹锡题诗《咏伏生》:

京宅紫宫巷,

飞车若云浮。

峨峨舆篷内,

卷卷百家书。

字字准宣尼,

步步拟相如。

皓天舒荆楚,

灵景照神州。

黄庭坚的诗句《朝拜二酉山》:

巴山楚水五溪蛮,

二酉波横绕龙蟠。

古洞寻书探奇字,

思怀空吟三千年。

令我感怀不已的是一块最大石碑:“古藏书处”,出自光绪年间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的墨宝。他于1890年奉旨巡视沅陵,在刺骨的寒风中专程朝拜二酉山并留下题字碑刻。1904年2月,他赴任“京师大学堂”第四任校长,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5月4日改名北京大学。

伫立于二酉山上,望着相汇奔涌的二酉河水,我惊叹这一方人杰地灵。

应是沾染了这座书山的灵气,山下隔水相望的乌宿村,因频出知识人才被誉为“中国教授村”。几十年来,这里走出了一百多位教授和专家。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他少年读书和工作初期与沅陵及乌宿村紧密相关,1951年他在这块区域参加高考,被录取入读北京大学经济系。藏书洞前的书柜里,《永恒的二酉》一书中有厉以宁教授撰文“我的湘西情”,文尾专为二酉山赋诗一首——《木兰花》:

山崖绝处藏书洞,

凝聚楚乡多少梦,

郢都史籍已遭焚,

残简留存孙辈用。

酉江渡口凉风送,

站立岸边心事涌,

平民从不赞秦皇,

自古强权难服众。

这首诗是厉以宁教授阔别沅陵四十多年后,在1988年重回故乡探访时专门写就,他为沅陵捐建了一所小学。

同样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二酉山上23户人家,家家出书生。八十年代就考取了24名学子,而后产出了讲师、教授、研究员、专家。陈建华,1966年出生,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是留学前苏联的博士、专家,他的少年壮志从这里起步,成年后是我国“神六”宇宙飞船的功臣。

二酉山,一座创造奇迹的圣山。

岁月如梭。如今,我已定居深圳二十八年。在这座繁华都市里,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文学,以及我那遥远的书山梦,始终萦绕着我,伴随着我。

我坚持阅读和写作,从1983年初发表小说至今,在文学的时光隧道里前行三十四年了。如同呕心沥血熬骨髓油,我用心创作,先后获得五次市级相关比赛奖项,经历报纸杂志的作品发表、作家考级和鲁迅文学院广东作家研修班的锤炼,我有了中短篇小说集《水仙魂兮》的出版和这本散文集《二十八个深圳年轮》的完成。

2016年6月19日我来到北京大学,参加由北大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曹文轩老师获国际安徒生奖座谈会暨作品研讨会。会上,见到多个著作等身、在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和教授,他们,都是往书山上添加书砖的人,令我敬佩的人。

旧地重游令我百感交集:十年前,我在这座校园里洒下汗水和泪水,灌溉出后来的文字果实。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

我还努力着,想成为一个往文学的书山上添加书砖的人,即便是薄砖,即便这砖不那么精美,即便埋在泥土里。我想我努力过了就不遗憾,生命,也因此充满质感而有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