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环”上的天空之筑

时间:2024-04-23

陈婷婷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全环点缀着78座桥梁,它们或蜀风雅韵、或国际时尚,为城市天际线划出一道道美丽弧线。这一座座桥梁,是连接绿道的重要枢纽,也成为独特而极具魅力的城市标识。

串珠成链 形成城区慢行系统

桥梁于城市而言,记录着历史,见证着变化,承载着未来。

成都是一座水网密布、河桥众多的城市。“江众多作桥”,提到成都的桥,从历史悠久的万里桥、九眼桥,到热门网红五岔子大桥、如意桥……它们连接起一条条河流,成为城市中别样的風景。

如今于高处看成都,整个成都平原就是一个大公园。层叠的高楼与道路萦绕,一条长100公里如翡翠项链的环城生态公园镶嵌其中。在这条绿“环”上,新建了78座桥梁。2021年12月17日下午,随着重达1.6万吨的跨成昆铁路桥桥体在空中完成103.5度转体,由78座桥梁串联而成的绿道画卷就此铺开。

据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工办副主任潘霞介绍,环城生态公园项目建立之初,就明确了以绿道串联四级服务体系的空间架构,而桥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正是有这些桥梁穿越跨越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和河流,将全环121个园区无缝连接,形成了100公里环形无障碍贯通的城区慢行系统。

同时,因为桥梁的连接,绿道系统也成为极端情况下救灾避险的快速专用通道,提升了救援能力,完善了城市应急避难功能。环城生态公园绕城一周,所有进出城道路都有交叉,跨越在这些道路之上的绿道桥梁,也是环城生态公园的靓丽名片,以“一桥一景”的风貌,展示着特色园区的文化底蕴和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安全舒适 提供优越出行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桥梁在行使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之外,延伸出更多为城市服务的特性。环城生态公园上的桥梁,就极大提升了绿道的安全性、舒适性,为市民畅游提供了优越的出行环境。

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工办桥梁专业负责人韩兴介绍,环城生态公园内所有桥梁设计都遵循了人行桥的设计规范,桥的坡度不超过3.5度,骑行、行走都比较舒适;在比较长的桥,专门设计了休息平台,让人们行走其间可以休憩小坐;二期桥梁桥面,采用了无论骑行还是跑步都比较舒服的薄层铺装。

每座桥梁根据各园区的主题设计,并结合成都市内各区域的风格。比如,在以女性为主题“她小镇”架设的跨文昌路桥,提取芙蓉色调和蕾丝机理,融合了桥梁的力学之美;在锦绣水韵特色园设计了折板桥,提取园区大地景观编织的五彩田园和川西山脉构图,并且设计了桥上的观景平台,让人们在西望远眺的同时怀古思今。

整个绿道做了全面的色彩分布,桥在其间契合所属区域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高新橙、郫都红……行走在不同颜色的桥上,就能知道是在什么区域。“78座人行景观桥梁,在全国桥梁建设中都比较罕见。”韩兴介绍,在相同区域内,桥呈现相似的风格,随着绿道的延伸,跨越到不同的区域,行走在桥上,会通过桥的风格变化,明显感受到区域空间的变化。

“有的桥梁增加了科普功能,有的则增加了与人的互动性。”比如,成安渝桥与生态理念相匹配,在桥栏杆上放了上百个收集自成都及全国的动植物标本,还用风动片模拟树叶,这是国内很少见的。“标本高度设置在适宜小朋友观看的高度,便于他们学习。”韩兴说。

一桥一景 用艺术点亮城市空间

桥梁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必然成为城市道路空间上的靓丽风景。“用艺术点亮城市空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潘霞表示。

在交子百业园西侧远远看去,如字母C造型的机场高速桥,像张开的双臂,以欢迎的姿态面向进入成都第一站的人们;在蜀道通衢特色园的人民北路桥,通过形态和光彩模拟星河闪烁的灵动,犹如古蜀人“通天古树”的美好期望……环城生态公园上的桥,呈现出“一桥一景”的风貌。

据潘霞介绍,秉承绿道体系自然疗愈的生态价值理念,桥梁的设计规避掉功能性需要带来的空间压迫感,人行桥梁的结构优化和梁体轻盈是环城生态公园桥梁在结构上追求的力学之美,同时也是精细化设计的巧妙构思。

桥梁装饰的美化,对于城市空间的亮化,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公园内的桥梁采取一体化设计,不仅考虑桥体装饰,也对桥桩、桥底、桥下空间采取统一设计,让桥梁与区域充分协调,美学和价值相结合,功能和空间相统筹。

此外,桥梁在文化演绎、园区阐释上,都起到了地标性的重要作用。文化演绎方面,在桥面行走,有“人在画中游”的体验感,在桥下看景,产生文化活化的时空穿越感;园区阐释方面,用一座桥记忆一个特色园,用一种色调分辨环城一个片区,都成为来到园区的市民游客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的设计构思。

现代桥梁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更多是作为交通必需品存在,展示出一种“单调而冷峻”的面貌。而在环城生态公园的建设实践中,“纵览这78座步行桥,其形象和价值显然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桥梁,摇身一变为成都城市空间中的新亮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高长军表示,经过统筹设计的桥梁,从原先单一的快速通行功能变成了融合慢行交通、休憩观景、交流体验等各种公共生活高频发生的新场所。这些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凸显了成都元素的艺术性,又具有工程实践的操作性,更兼顾了公众参与的互动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