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Violaine
一起毛骨悚然的命案发生在美国内陆深处的东城小镇,十七岁少女半身赤裸地倒挂在冰冷的溪边峭石上。貌似平静的小镇生活被这桩凶杀案掀了个底朝天,随着警方侦查推进,牵扯进来的人越来越多,真相也越来越可怕:前男友、前男友的现女友、死者叔叔、邻居、邻居的弟弟、侦探的前夫、教堂的神父、外来的教授,甚至她的亲爹……似乎都脱不了嫌疑。看上去就是那种封闭环境中的悬疑模式,但剧情并不奇巧,而且在我看来,案情反转太多也太过突兀。显然,剧作者的用意更在悬疑之外。
这说的是二○二一年推出的美剧《东城梦魇》。B站与腾讯视频均有播出,豆瓣评分目前8.8分,曾高达9.0分。此剧一开始就将案情带入琐碎的日常情景,搅和着世态人心,成为普通人生的多棱镜,从中折射出观众自身的镜像。有些观众耐不住要做沙盘推演,破解剧情布设的种种悬疑,究竟是哪个恶魔干下这桩疯狂罪行。有人觉得这种孤独小镇的人际关系就是个屎坑,亲情友情背后是不忍直视的黑幕。有人看到当下美国内陆深处诸多社会问题:毒品、性混乱、早孕、枪支泛滥、精神问题的代际传播等。也有人觉得原生家庭几乎等同于原罪,甩不脱也无法救赎。看到剧中那些渣男渣女最后竟得到了宽恕谅解,有些观众无论如何不能释怀。当然,也有人就是冲着女主角梅尔的饰演者凯特·温斯莱特去的,只想看看“女神”老去后的样貌,当年,《泰坦尼克号》音乐响起,斯人以美丽高雅的形象被世界凝视,那时她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女神,在此剧中,她已经成了祖母级人物了。
“悲伤还在原处等着你”
故事发生在美国“铁锈带”,宾州费城周边一个名叫“东城”的虚构小镇。谋杀案的被害人叫艾琳,是个十七岁的少女妈妈。艾琳的母亲因病早逝,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酒鬼,艾琳在他面前总是浑身战栗,饭菜伺候不周便是劈头盖脸的打骂。这女孩早早就学会了用身体交换关爱,不停地与各种男人发生关系,其中一位男友跟她父亲有着同样暴戾的性格,另一位性伙伴则是有妇之夫。怀孕后她坚持生下孩子,最后被那个有妇之夫的未成年儿子一枪爆头。艾琳的悲惨人生并非个例,命案之前与之后,这镇上接连发生了多起少女失踪案,追究起来,都与卖淫吸毒有关。
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女主角梅尔是东城警局的一名资深警探。看上去是一副典型的小镇警察模样:眼神疲惫、面容憔悴、体态臃肿,一边大口嚼着垃圾食品,一边骂骂咧咧安抚着镇上居民们鸡毛蒜皮的报警:老公把妻子宠猫的猫砂塞进衣服抽屉,抽水马桶里被塞进儿子的漫画书,老头子不知是痴呆还是花心,跑去人家窗外偷窥……
剧情开始出现惊悚的少女失踪案和命案。这时的她,马上表现为一名无可置疑的称职警探,目光冷峻犀利,处事举重若轻,行动果断勇敢。在所有人的意识中,她就是小镇的守护者,是犯罪分子的克星。但近亲好友都知道梅尔之所以全身心投入侦案工作,除了职责所在,更深层的原因是为了回避内心无法面对的伤痛。她的人生高光时刻是中学时曾率领本校女篮夺得宾州冠军,成为当地英雄,被称为“Lady Hawk”(鹰女士)。成年后,她继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小镇警察。她的内心创伤就是从原生家庭上延续下来的。她父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每当他犯病时,母亲就会让父亲去亲戚家暂住,因为母亲也是无法把控自己情绪的人—对婚姻的失望,对伴侣的厌恶,对生活的无解,所有这些恶劣情绪的发泄出口就是幼年及至青少年时期的梅尔。父亲在梅尔十三岁那年举枪自尽。梅尔别无选择,只有不断把自己武装得越来越强大,扛起一切。因为曾是小镇的篮球明星又是警局的工作骨干,她的童年创伤似乎被掩盖了。但是,命运再一次向她击出重拳—儿子凯文在八岁时被诊断患有妥瑞氏症(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情绪障碍等多种疾病。成年后的凯文还染上了毒瘾,为了买毒品不断偷钱抢钱,甚至殴打谩骂自己的母亲。梅尔在原生家庭未被治愈的创伤—深深的恐惧感、无助感被唤醒,她只能走父亲走过的路,一头扎进工作,将自己沉浸在侦案工作中,以此来回避越来越失控的内心。更悲惨的是,儿子以另一种方式走上了父辈的老路—在自家阁楼上自杀身亡,身后还留下了一个与吸毒女友生下的孩子。儿子死后,梅尔的婚姻也宣告破裂。自此,她竭力地將自己的痛苦、孤独、内疚、自责、恐惧封闭起来,戴上冷漠专业的面具与所有人保持距离。她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与苦情,无法给予她真正的支持。为了与儿子的女友争夺孙子德鲁的抚养权,她竟然想出往对方身上栽赃毒品的馊主意,被局长发现后强令她停职去做心理治疗。
梅尔噩梦般的人生经历就是东城大部分居民的写照,本剧英文原名就是“Mare Of the Easttown”(东城的梅尔)—她的人生是左邻右舍的一个镜像。剧中的东城小镇也可以视为美国内陆深处许多小镇的镜像。它曾因矿业繁荣过,如今只剩下无尽的萧条和落寞。居民多为劳工阶层,是个典型的封闭型熟人社会。镇上各家各户的问题有着共同特点,就是生活困顿,精神空虚,容易冲动。在简单乏味的生活死潭中,人们简单粗暴地活着,纵容低级欲望无限伸展。梅尔的同学好友大多四十上下就成为祖父母,走入婚姻时对人生根本懵懂无知,吵架打骂出轨自然就成家常便饭。成年或未成年的男男女女把毒品当成日常消遣。可是这种消遣物并不唾手可得,少女们为此上网应召出卖身体,甚而上当受骗乃至被勒索囚禁。剧中接二连三的少女失踪案都与吸毒卖淫有关。其中一名还是个优秀生,因止痛药上瘾后开始吸毒,为筹措毒资出卖身体,于是遇上绑架勒索。
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出版过不少反映内陆地带贫困问题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二○一七年被译成中文出版的《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万斯的家就是那种成千上万同质家庭的缩影—母亲高中未毕业就怀孕,跟不同的男人发生短暂关系,频繁结婚离婚;刚取得护士执照又因为吸毒而失去工作。又因疯狂暴打孩子被邻居报警,当着儿子的面被警察铐走。万斯十二岁时,她在高速公路开车却突然情绪失控,差点出车祸葬送母子二人性命。又因无法摆脱毒瘾,担心护士定期尿检通不过,硬要儿子跟自己调换尿样……万斯的母亲一生都未摆脱毒瘾,他的家乡小镇仅一年就有几十人死于吸毒过量。大环境的崩坏极易引发小环境的坍塌,只有少数幸运儿才有机会挣脱、逃离。比如这位《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比如东城小镇最后考上伯克利的女孩莎凡(梅尔的女儿)。
这样的地方往往也是拥枪者的大本营,普通人家都藏有一两把手枪,既为防身也为炫耀,也是人生不多的乐趣。许多半大孩子未学过射击,却有机会拿到这致命的武器。作家保罗·索鲁在二○一二年间去美国中南部旅行,写下的旅行文字《深南》(Deep South,中译《美国深南之旅》),更像是对那些地区拥枪爱好的集中展示与解释。在美国南方的查尔斯顿,他参加了一个又一个枪械展。那些衣衫破烂的家伙个个兴高采烈,不时有人尖声惊叹:“瞧这个,多漂亮啊!”你会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新款日用品展销会。
但吸毒、性交、枪械,都无法真正解决现实与心理问题,即便如梅尔一样以工作填满自己,也一样无解。待案件逐一侦破后,心理医生对她的提示是:“悲伤还在原处等着你。”
“你只需做你自己就可以了”
通常来说,身处丰裕社会,无论什么肤色、什么族裔,只要不酗酒、不吸毒、不早孕,按部就班读完高中,这辈子不需要太多努力也能过得不错。梅尔和她的邻居们常对儿女说的一句话是:“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可以了。”但是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东城最令人窒息之处是很少有不碰毒品和卖淫的青少年,多的是离异家庭和为人父母的少男少女,还有发生在邻里间的偷盗、抢劫、勒索与凶杀……剧作者显然认为这些都是铁锈带经济衰败带给人们的深重影响。
观看美剧时,常常会迷惑于美国小镇普通人的经济状况。《东城梦魇》和《乡下人的悲歌》中都说到那种普遍的贫困:工作机会的减少,年久失修的房屋,荒凉凋敝的社区,等等。虽然东城这地方看起来各家的房子车子也不太差,食物虽不丰盛但也够吃,孩子们并没冻着饿着也能上学接受基本教育,老人们也有政府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或教会慈善组织上门看顾。所以只能这样理解:他们所指的贫穷,就是没有积蓄拿不出现款。用社会学语言来说就是无法承担全面医保,没有紧急情况下的备用金,缺乏个人发展的基本启动资金。梅尔的高中同学海伦,女儿被绑架后收到来自绑架者的勒索短信(后来证实是镇上吸毒青年所为),说要付五千美元才能放她女儿。五千美元,对小镇几乎所有人都是一笔无法负担的巨款。
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的代表作《扫地出门》获二○一七年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二○一八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此书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的贫困还没有得到改善?是不是因为美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努力不够?被左翼人士普遍接受的理论是,罗纳德·里根总统的当选(以及同一时期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首相)导致了“自由保守”的政策,政府大幅度削减对穷人的资助。许多人认为,美国的贫困问题应归咎于用在穷人身上的经费减少了。但是作者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里根执政时期,人们的确目睹了大公司的扩张,税收大幅度降低以及对穷人救助措施的减少—尤其是对贫困人口住房的补助,然而政府没有废止作为福利措施的许多长期项目。事实上,在里根执政时期,政府的扶贫项目开销还一直是在增长。从里根当选那一年的一千零十五美元每人,逐渐增长到特朗普任总统期间的三千四百一十九美元每人,增幅达到百分之二百多。当然,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费用。但即便除去医疗费用,从一九八○年到二○一八年的三十年间,用于扶贫的款项也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三十(以上数据来自《扫地出门》)。仅从数据看,联邦政府并没有在扶贫这件事情上变得吝啬。
福利安排可以保障基本生存,但仅有温饱自然无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们总是会因为百无聊赖而酗酒,因不愿清醒而吸毒,因无法面对而欺瞒,因看不到努力的结果而放弃。我相信,看到“freedom is not free”的人们都会认为这条信息直指为自由而斗争的必要性,如早先的独立战争,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平权运动。但天长日久的和平岁月和为所欲为的自由之后让人意识到,“自由”的代价远不止于此。本地人不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说三道四,照他们的话是宁愿自己来解决问题。总之,自己没错,错在别人。人们抱怨,错在奥巴马政府关闭了煤矿,错在印度人越南人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
《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万斯为了得到一些收入维持学业,曾利用假期去当地瓷砖店搬砖,店主提供时薪十三美元的工资。这个收入其实不错,但前来打工的人们十有八九迟到,上个厕所就是一小时。这还不算,上不上工还要看心情,说不来就不来了。最后被店主开除时那人气急败坏地嚷道:“难道你们不知道我有一个怀孕的十九岁女友吗?”“所有的人都欺负我”—万斯认为这就是他所见大部分人的工作态度。
这与托克维尔当年所见识的美国大相径庭。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总结道,三个因素成就了美国的民主:自然条件、法律制度、民情。民情最重要,法律制度次之,自然条件最后。自由主义是美国的民情立国之本。在十九世纪末之前,美国古典自由主义就强调自我奋斗的重要性,当时的社会福利救助具有志愿与分散的特征,社会契约要求“凡是一个人凭自己的力量能够做到的,就不依赖群体;凡是一个小团体凭自己力量能够做到的,就不依赖政府”。美国大萧条时期,“福利有害”的观念成为主流。“福利”被认为会损害人们的美德,受助者接受福利救助意味着停止自我努力。这一主流信仰使得美国早期的政府在福利制度中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并缩小了福利受益的范围。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严格筛选的人才能成为“值得救助的穷人”。但是从罗斯福新政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國社会开始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受益面。尤其是一九六四年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计划,要建立一个涵盖美国人生、老、病、死、伤、残、鳏、寡、孤、失业、贫穷等所有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自由派学者认为这一制度设计使底层阶级产生了福利依赖,对失业无所谓,纵容了犯罪的同时,也使得非婚生育和单亲妈妈家庭越来越多。克林顿政府认识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底层阶级问题上已经失败,不如把重点放在改变底层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相对于社会福利来说,工作应是更可取的人生。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难以调和的基础上,克林顿政府奉行第三种福利政策,力求在保护弱势群体和保持基本社会安全的自由主义立场,与强调个人责任和工作福利的保守主义观念之间取得平衡。一九九六年《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协调法案》出台,法案一方面给享受福利救济者规定了惩罚性的享受时间限制,以及参加工作或工作培训等资格限制;另一方面减少用于直接救济和补助的资金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和工作技能培训的资金比例,以促使更多的人努力寻找工作。但是,在全球资本流动与人力流动无法匹配的时代,拥有工作机会谈何容易?更遑论那种能够使人成长的好工作。
“有你在这里,他们很幸运”
在无望和痛苦中,最终还是依靠亲情与友情将人们带出深渊,带来重生的希望。困境中的人们也依然有能力去爱,去保护,去寻求真相,去超越自身。艾琳前男友迪伦,一度被冤屈成杀人凶手,他明知艾琳的孩子非己所出,在这娃鼻涕眼泪无助哭号时还是温柔地抱他在怀,最后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交给接手抚养孩子的邻居罗莉;小镇的神父马克被误解,遭致殴打,甚至被指认为杀人凶嫌,梅尔在他无罪开释时歉疚地说,希望以后他去往别处任职时,那里的人对他更友好些。他回答说他不会去别处,这里就是他应该待的地方。他重新振作自己走上讲台对会众说:“人们犯下罪行,对我们说谎,他们在这里无立足之地。但是,我们并不是能够去评判别人生活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是,去爱。所以我督促你去找他们,即使他们把你推开,说他们不值得你的怜悯,你也不要放弃。”在剧终温暖的底色里(不如说是主创的美好愿望),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孩子们会比梅尔这一代人过得更好些。
最后还是要说回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因为没有人可以忽视她年轻时的美艳与当下的衰老。出现在镜头前的她,没有美容针没有填充物也没有任何滤镜,整张脸的斑点皱纹下垂都真实到残酷的地步。但观众可以不再为她的美貌分神,从而专注地欣赏她沧桑的眼神、眼角的皱纹及其背后的故事。剧组后来播放过一些幕后花絮和演员访谈,凯特·温斯莱特在访谈中说本剧并非依照时间顺序拍摄,由于条件所限,有时需要一次拍完一个场景里的所有戏份。她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调整角色的言行(临场发挥、增减台词之类),也曾担心会不会代入过多自我。不过编剧承认,有时凯特对角色的理解的确更胜一筹。她的眼神也愈发深入,有戏有看头。第一集中,梅尔的全家都忙乱着要出门,要去隔壁她的前夫家里参加他与女友的订婚仪式—看到这里,就觉得这场景可真是太美国了。不可思议,梅尔的老妈和女儿都认为她的前夫和前夫将与之订婚的那个女人比她更美善。所以,没人理会她的情绪,都赶着要去参加有趣的订婚派对。凯特·温斯莱特当时的细微表情与小眼神都表达出比语言动作更多的内涵,这让人相信,虽然许多时候她的性格和为人都不受待见,但人们最终还是愿意接受她、依靠她,正如她的女儿和教授后来对她所说:“有你在这里,他们很幸运。”
最后一集,梅尔在失踪手枪主人卡罗尔先生的监控录像里发现好友罗莉之子莱恩才是真凶的那场戏,其实是在开拍第四天完成的,那时凯特甚至还不认识扮演好友罗莉儿子的小演员。剧中梅尔得知除了卡罗尔先生本人之外,只有莱恩能够接触到凶器后,刹那间想到了主人家里的监控录像,立刻狂奔进屋查看那一天的录像。这时整个屏幕只有梅尔重重的呼吸和几乎要睁出眼眶的眼睛,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她的眼睛里写满了此时的祈祷:千万不要是莱恩,千万不要是莱恩啊……
认定凶手后,梅尔来到东城中学,在操场上找到了莱恩。此时她没有直接冲上去抓捕,而是停下来,从高处观望正在球场欢快跑跳玩的莱恩,满脸哀伤地等着莱恩发现自己,也是为了让他有机会跑回家去跟母亲告别。不出所料,莱恩一眼发现梅尔,马上惊慌失措地翻墙逃跑。梅尔拖着脚步回到车上拿起对讲机,深吸一口气开始向调度中心发布嫌疑人特征。最初梅尔还能维持着职业化的冷静,但当需要继续声明嫌犯涉及的罪状时,梅尔明白,自己接下来的话就要断送原本是镇上難得的好学生莱恩的前程,亲爱的罗莉的家也要分崩离析了。心痛让她停止了动作,闭上眼睛努力对抗着情绪,脖子上青筋根根暴起。一个长停顿后,梅尔终于重新举起对讲机,带着颤音说出“嫌犯涉嫌谋杀”,然后立即抛下话筒,发动汽车离去,似乎再耽搁一秒钟她就会为刚才的决定后悔。整部剧中,她的眼神开始时疲惫茫然,继而愈发深邃,坚定有力。她的叹息、神态、眼神都把梅尔这个形象演绎得呼之欲出。
最后以爱与谅解作为救赎的重要转折,使许多人觉得它充其量还是一碗鸡汤。但当下的人们,无论是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太需要这碗鸡汤了。《东城梦魇》深知这一点,因为,编剧布拉德·英格斯比尔本人就是从这种小镇走出来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