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现实、虚拟与真相

时间:2024-05-04

刘霞云

乍看小说题目,有种学术论文的感觉:研究范围限定为三维时代,研究对象则为三维时代语境下的打人事件。这不禁让读者发问:何为三维时代,具体指哪三维?又为何不是四维、五维乃至多维?如此语境下的“打人事件”和正常语境下的“打人事件”有何不同?

带着这些疑问来看文本。小说分成三章,从行文结构上与“三维”正好呼应。在第一章里,我们看见一个名叫徐阳的小伙子,在失业、失恋、受骗等系列受挫情绪的刺激下,暴揍了一个该揍的骗子。这是小说的第一维空间,即个体的现实生活空间。与此同时,第二维虚拟空间随着主人公朋友圈的人事交代悄然出场,不过在此处只是对打人事件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至此,关于“打人事件”的描述已经结束。很显然,作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向读者讲述一个庸常的打人事件。在第二章里,小说的空间转换为另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空间,一个名叫陈伟的小伙子恰巧目睹了打人事件全程,并以娱乐心态完成了事件全程的视频录制。作为一个中途出现的旁观者,本身无意于对事件作出任何评判,但随着一位中年妇女以事件全程知情者的身份对打人事件作出激愤陈诉后,激愤不已的陈伟也极其自然地完成了带有情感色彩的信息传播过程。信息一旦传播出去,接下来必然是信息的接受与再传播。在第三章里,小说的空间转换到另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线上的信息传播与线下的接受活动同步进行,作为网民代表的郑凯与何建看了视频之后,以娱乐心态作出种种猜测,但他们无意于了解事件的真相。至此,小说戛然而止,以文学的方式交代完“三维时代打人事件”的始末,其中深意不辩自明。

“维”即一种度量,角度不同,则维度不同。根据故事内容与结构安排看,文中的“三维”应指现实维度、虚拟维度、虚实相间的维度,抑或称线上空间、线下空间、线上线下混合式空间。这些空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出现,因为生活的丰富性,在三维空间基础上又可细分为个人的私密空间与大众的公共空间,这些大小空间互相纵横交错,密不透风,人们置身其中不可逃遁。在这样的时代空间里,知识爆炸,信息泛滥,信息资源的获取成了大众谋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为了便捷自如地获取信息,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作为新生事物,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极具自主化、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等特征。在多维空间里,传播主体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自主地向不特定的群体或者特定的个体传播各种他们认定的事实和重要信息。这些信息的形式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内容多元且不需要经过任何严格规范的审核。不可否认,自媒体传播有利于大众便捷地获取信息,自如地表达个人立场,酣畅地实现“自我言说”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但世间万物皆有双面性,新兴科技在为大家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的暂时缺席,必然带来对传播信息真实性与否的管理失控,如有些信息则是一些未经慎重调研、核实的虚假信息,或者传播主体自认为是真实、权威但实质上是虚假的信息,甚至还有别有用心者为达个人不可言说的目的进行加工、伪造的虚假信息等。接踵而来的则是,这些泛滥成灾的信息对普通大众的真伪甄别能力以及精神信仰、价值立场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不妨回到文本中。徐阳作为当事人,在个人的现实空间里制造了“打人事件”,他之所以打人事出有因,并非如陈伟和中年妇女所看到的“狂躁与暴力”。但徐阳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没有机会(即便有也不愿意)向周边人乃至全世界倾诉他所遭受的委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和在场者,陈伟和中年妇女即便亲眼所见,但看见的也只能是事件真相的冰山一角。这不禁令人深思,既然在场者都不能轻易看清事情的真相,更不要说那些隐藏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里的大众网民了。那么,隔着屏幕,大众网民会如何接受这些信息?这样的信息传播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不妨再次回到文本中。文中的两位接受者出于好奇和看热闹的心理点开了视频,他们对打人事件没有作出自己的评判,展示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态度。应该说,这种看客心态是大部分网民的心态。从表象上看,如此态度和气一团,人畜无害,但这种毫无价值立場与精神向度的漠然态度,无形中助长了社会风气的空心化与虚无化倾向,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大的伤害。

其实,在文本之外,更多的网民起初是有着一定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尺度的,如面对文中的暴力事件,会有热心人站出来谴责施暴者,对所谓的无辜受害者致以深切的同情,以表达对和善、美好、向上的社会风气的期望与向往。但遗憾的是,当他们一次次充满正义地关注社会热点或焦点事件之后,回馈的竟是一次次剧情翻转与官方辟谣,满腔的热情在一点点磨蚀,对公众传播信息的信任危机逐步加剧,最终导致大家坚定地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到处充斥着谎言与假象。自媒体虽然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与自我言说的自由,同时也宣告获取信息的无效与获取有效信息的重重困难。

当然,本文是一篇立意明确的短篇小说,而不是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的学术论文,其以大众置身其间的时代话题为言说对象,从小处入手,以点带面,化庸常为典型,探讨了当下大众正在经受着的困惑与面临的危机,具有一定的现实反思力。但文学向来不能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文学的功能之一则是以文学的方式呈现社会的形态,通过具象的故事来感染读者,进而影响读者参与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出文学特有的社会干预功能。而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离真相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面对泥沙俱下的信息,面对良莠不齐的传播主体,面对逐步众声喧哗、娱乐至死的狂欢化、空心化的社会风气,理性的人们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样的话题还需继续进行深度的演绎与思考,而这也正是文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责任编辑   洪   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