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文”套路与表象现实主义

时间:2024-05-04

陈振华

阅读《打回原形》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篇好看、抓人眼球,直击当下社会生活,情感现状的“爽文”。如果不是发表在纯文学杂志上,而是在网络上创作与传播,从类型化网络文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篇艺术性还不错的“套路网文”。但从纯文学、“传统”纸质文学、严肃文学的角度视之,其文本的价值也只是停留在好看、表象现实的书写上。

其一,网文的套路十分明显。首先,题材、情节必有一定的爆点。出轨、婚外情、婚外性在当今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如何写出“新”意,如何抓人眼球确实让作者颇费思量。《打回原形》的“精彩”之处在于两对男女情侣之间的交互出轨。方明成和李于是大学同学,恋爱七年至同居,尽管养成了各自独立的习惯,“保持30%的神秘度”,却也难逃七年之痒。汤哲和张芬,一个是大学老师,一个是软件构架工程师,都是当下社会的精英。在市场化、世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经典的、传统的、唯美的爱情神话让位给了欲望化的婚恋场景。情节爆点或剧情狗血的关键在于情感、身体的出轨是两对情侣之间的交互——李于出轨汤哲,张芬出轨方明成,并且汤哲因心理、情感问题一对一咨询心理咨询师方明成,而这样的心理治疗是当下社会“上层人”高端、私密、精准的私人定制。其次,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超越了人物本身。小说可以有精彩、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但这不是小说的根本,小说的根本在于人物形象、性格及其命运的书写。之所以指认这篇小说具有浓郁的网文套路意味,也在于文本关注的重点在于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反情爱伦理性远大于人物自身,因此小说确实“好看”。比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汤哲擅长使用私密的社交App,试图在男女关系上瞒天过海。而汤哲的情人李于则是专门研发这类私密社交软件的IT精英,构成反讽的是,汤哲的妻子张芬竟然是李于的上司,专门领导、负责这款私密社交软件的开发,而她自己也是这个软件的第一个受害者。据调查分析,中国当代社会男女爱情出轨率已经世界第一,人们不禁惊诧:这个时代的爱情到底怎么了?文本中有一个细节写出了情感的审美倦怠:“方明成翻看着李于在微信上给他的留言,此起彼伏,接二连三,都是三四十秒的长语音。他听了几段,没听完,然后切到了微博。”文本的着力点在于生活故事、生活经验的情节化,而并非在于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这显然是大多数网络小说的“正常”审美样态。

其二,深度心理描写的退场。心理描写,是指在文本叙事中,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情绪、精神活动和内心状态的描写。深度的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还可以真实、细腻、具体地演绎人物的心路历程,因此,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思想心灵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纸质“传统”的小说,无论现实主义叙事,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叙事,无不重视深度的心理描写或精神分析。《打回原形》追求的是生活经历的奇葩性,营构婚恋的反道德性,注重情节的非日常性,这是网络小说多年来网络化生存的现实需要,也是网文赖以生存的无奈。这篇小说尽管不是网络文本,但缺乏对人物心灵世界探究的兴趣,而是一味地注重人物现实生活的外在行动。小说的叙述是基于人物的行动为主线,然后展开人物的命运故事。小说就是从“方明成早上醒来的时候,李于已经走了。”这样的人物活动展开叙述的。人物在小说中某种程度上是符号化的,这里的方明成、李于、汤哲、张芬完全可以换成别的人物,而不影响小说的叙述价值。由此可见,小说中的人物严重缺乏个性,更遑论上升为典型性格或形象。这非常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看的《故事会》,故事十分精彩,悬念迭起,情节回环曲折,但人物形象模糊,阅读的过程仅仅停留于阅读的“快感”,阅读就是一次性的消费,文本阅读完毕,快感结束,这个阅读体验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我至今无法回忆起小时候《故事会》阅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物的符号化,人物缺乏心理深度,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色彩。我们阅读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里面的情节由于时间较久,可能都忘了,但香雪姑娘错上了火车,在走回山村途中的心理活动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香雪的形象恒久地盘桓在我们的脑海里。阅读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鞋》,女作家徐坤十分赞叹:“几个故事本身不让我们惊异,我们惊异的却是作家对于女性心理的细腻把握和逼真描绘。”阅读这些经典的文本,我们会发现,小说的心理容量大大超越了小说的故事容量,这让文本具备了多重阐释空间和深度心理蕴含。遗憾的是,《打回原形》对人物外部言行的观照明显多于对心灵世界的洞幽烛微,小说心理描写的退场导致小说意蕴相对单薄。

其三,表象现实主义的书写。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并不少,真正能反映新时代丰富、复杂、多维、悖论现实的现实主义力作却又十分鲜见。原因之一就是多数现实主义作品囿于现实生活的表象书写,没能深入现实生活的“腠理”,尤其是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这篇小说也没能脱离窠臼,文本所描摹的是当下社会现实,是一群年轻男女在世俗化市场化网络化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职场、情场是他(她)们生存的主要领域,在这样的生存场域中,他(她)们被揭穿了人性的丑陋并被打回“原形”。这和一般意义上的职场小说、情场小说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差异,只是在此将男女所谓的情爱关系包装在时髦的流行生活、话语之中,让小说多了一份时尚色彩。私密社交App、精神病理个人咨询,网络推文,男女浮浪的情感等时尚型的生活场景成了小说人物的主要生活内容。认定小说是表象现实主义的书写,一方面是小说缺乏表现社会生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仅是时尚生活的展示,并没有探究这些生活现象背后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的成因;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人物缺乏应有的心理深度,文本心理描写的“不在场”致使故事大于人物;再一方面,小说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对生活、社会现象缺乏批判性的价值尺度和应有的人文关怀;另外,作家的主体精神也是缺席的,只是对这种社会生活图景进行表象式的书写、组合甚或刻意对生活现实进行奇葩化的处理。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打回原形》对生活的简单化、表象化理解或处理,或许源于作家主体精神不够丰富和饱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作家的思想水准、境界决定了其作品的精神蕴含。

综上所述,《打回原形》可以看作是从网络文学走向“传统”严肃文学的一种探索,它尝试向现实靠拢,向现实主义致敬,向泛二次元转向的网络文学告别,但我们依然看出文本网文色彩的浓厚和真正现实主义精神的匮乏,文本是现實表象的复制,同时文本的匠气还比较明显,刻意雕琢的痕迹也较为突出,缺乏静水深流的从容与朴实无华的自然。

责任编辑   夏   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