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贺建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秦皇岛海军部队当兵,四个干部三个战士组成的正营级海军某专业训练队,伙食自然不差。山珍没咋样吃,海味可是吃了不少,正宗的东北大米吃得更多。好东西吃得再多,却阻不断想家的念头——想念数千里之外远在合肥的父母亲人,也想念曾朝夕相处嬉笑玩闹的同学朋友们。只是,我们在海军的军旅生涯中,我这岸上的水兵要当兵三年才会有一次短暂的探亲假,而我,刚干文书还不满一年,若想探亲唯有默默等待。
言语不多的炊事班长王大厨为人耿直热心肠,见我闷闷不乐,就想着法子逗我开心。周日休息的时候,还让我陪他们那一拨快有十年军龄的志愿兵老乡们打麻将钻桌子,至今我都记得他们聊天时说的土得掉渣的陕西话。一次,王大厨说要给我改改口味,让司务长买菜时顺便买了点新奇货——正宗的北京王致和臭豆腐乳。那天中午,待午餐进入尾声,偌大的食堂就剩一二十个学员时,王大厨亲自端上盛着几块王致和臭豆腐乳的小碗。雪青色的臭豆腐乳方方正正,散发着极致的味儿,果然够臭,所谓“迎风能臭三十里”大抵如此。好在闻着臭吃着香,咸淡正好。我还没来得及感慨如此美味呢,隔了两桌就有学员受不了了,也不管吃完没吃完,迅速收拾碗筷落慌而逃。我们唯有偷笑。
发明臭豆腐乳的是咱安徽人王致和,王致和臭豆腐可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有句顺口溜叫“窝窝头就臭豆腐,吃起来没个够”。据说,当年王致和辞官,在北京延寿街开办了一家臭豆腐铺。其大门对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是“臭名远扬”。
退伍回到合肥后,我也试着买了几次王致和臭豆腐,齁咸——咸得让人受不了。许是臭豆腐运往外省,担心时间长品质有变,多加了些盐吧。没辙,就此作罢,不再想它。
去年夏天在二哥家吃饭,偶然说到在部队时候的趣事,其中就有吃臭豆腐乳这一段。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后的一天上午,二哥二嫂在离家不远的四湾菜市场排了一个多小时队,买到了农家用木桶土法自制的臭豆腐乳,赶忙打电话让我去品尝。这家的臭豆腐乳貌不惊人却口味独到,软乎,新鲜,咸淡正好,淋上些许黑芝麻油更显味美绝香。二嫂说这家的臭豆腐乳太抢手,十天半个月才可能卖一次,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
我乐滋滋的带了两塑料盒臭豆腐乳回家,媳妇晚上下班一进门,就问家里面有啥怪味。我笑着说,美味!吃饭时,媳妇在我的鼓动下,先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吃了丁点儿,不过瘾,又夹了块说,吃着蛮香的啊。我说,当然啦,闻着臭吃着香才是上等美味。
自此,我们家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极致的美味。
前些年带媳妇去湘西凤凰玩,途经长沙,索性住上两日。登岳麓山览胜,临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又在火宫殿附近连着吃了好几家油炸臭豆腐。非旅游旺季,大街小巷哪哪兒都有卖油炸臭豆腐的,谁让这是出了名的长沙特色小吃呢?
臭豆腐各地的做法自是不同的。在长沙,要把臭豆腐放入油锅里炸得外壳焦酥、内里中空,沥油后装盘,用筷子在每块豆腐中间捅一个眼,将兑好的辣油汁调匀,淋在豆腐眼内即成。
长沙的油炸臭豆腐焦脆而不煳,细嫩而不腻,初闻臭气扑鼻,细嗅浓香诱人,兼具白豆腐的新鲜爽口和油炸豆腐的芳香松脆。吃着香辣味美的油炸臭豆腐,倒是让我怀念起以往同发小一起吃油炸臭干子的岁月。
前年春节带媳妇和孩子去厦门度假,来厦门高铁站接我们的,就是我的发小高萌。我和发小生在合肥长在合肥。以前的合肥市,像个大县城,在宿州路九号的老文联的大四合院里,盛着我和发小的童年。我家住在西南角,他家紧挨着我家。
儿时的记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冬日里每两周能去浴池洗一次热水澡,已是极好的享受。每到此时,都是我与发小约好午饭后一道去包河浴池,三两分钟就走到了,近得很。在大热水池泡透了,舍不得找搓澡工,趴下来相互搓个背,省下来的钱是要喝茶的,洗完澡后躺在浴室榻上,再花上八分钱泡上两杯高末,那真叫个惬意,身心俱爽。这感觉,即使放到现在,去装修和摆设皆高大上的茶楼,花上几百元好茶好果地品味一番,也难喝出当年的情致。
岁月如梭,到九十年代初,我刚退伍的那个阶段闲得很,常常去发小在合肥六安路口的家里聊天。发小当时在国企里当个小小的技术员,日子过得没啥好言语的,得空就在家读书或者练书法。俩闲人成天吸着烟、聊着天、扯着淡,时不时还有他的同学来来往往穿插于此烟雾中,夜不深透我是不会走的,他那些同学没几人能熬得过我。
我与发小都爱看书,时下流行的小说是一本接一本的买,管他是王朔、陈忠实,还是苏童,看到新出的书就买,哪怕抽孬一点的香烟也不能耽误买书、读书。书看多了有时也觉着没意思,发小说咱俩也写吧,我说行——俩傻帽写了整整一个冬天。
无论是安心读书,还是狂热写作,夜深人静我和发小都感觉疲惫的时候,一同晃几步去四牌楼四岔路口吃油炸臭干子才是正点。那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油炸臭干子的挑子摊,入夜后摆在街口。暗灰色的臭干子接连不断滚入沸腾的油锅,摊主用长长的竹筷子不时地正反翻动,待炸至表面起泡溢满焦香的臭干子浮起后,用筷子夹起放入锅边的铁丝架上沥油。
街头小摊上的油炸臭干子更是平易近人。炸好后的臭干子又香又脆,蘸上红彤彤的辣椒酱,要趁热吃,闻着臭吃着香,吃到嘴里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臭干子其名虽俗气,却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特色小吃,古老而传统,令人欲罢不能。
漫步在暗夜里的四牌楼,吃着热乎乎的油炸臭干子,我和发小又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文学、人生和未来。或许,这是品味美食带来的动力吧。
九十年代中期,流行辞职下海,有不少同学都赶上了时髦。我也鼓励发小去南方,深思熟虑后,发小真的去了南方。
去南方后,发小偶尔给我来封信问个好也就罢了,还欺负人,用毛笔洋洋洒洒书写了几页,由上至下,从右到左,一副古人做派。
现如今进入了网络时代,我和发小的动态彼此都能随时掌握,发小写意恢弘的书法作品,以及全家度假的照片,都在微信上一一呈现。网络拉近了我与发小的距离与情感。等发小下次回来,我们还要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把酒言欢,以文青的姿态,说一说前尘往事,待聊到夜半意兴阑珊时,再去找街边的小摊,吃油炸臭干子,吃出当年的味道。
2007年起,连续好几年的春天,我总要随着户外背包客们去皖南玩,其中黄山脚下的歙县深渡镇,是必去之地。
有一回,夏初,几位驴友约好同往歙县新安江畔品尝新茶,从合肥自驾而行。本着“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的户外准则,驴友“走运”放着大别克不开,借了辆排量1.0的铃木车,载着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来到深渡。
无论以怎样的行走方式,只要到了深渡,一准儿要在大清早赶去深渡老码头吃油煎毛豆腐。
看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都知道,毛豆腐是徽州地区的经典特色名菜。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饥饿难熬,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只得将其放在炭火上烤熟吃。不料这些豆腐味道鲜美,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转败为胜后,朱元璋下令让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开来。
徽州毛豆腐选用颗粒饱满的优质黄豆,制成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的豆腐,然后置于阴凉干燥处发酵,待长满白色菌丝的“毛豆腐”中蛋白质被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后,再将毛豆腐放入平底锅煎至两面发黄,加入调味品烧烩,香气溢出后涂上一层辣酱,便可取食。因为“腐”与“福”同音,徽州人與外地客商每年立夏都要吃毛豆腐,寓意吃上福气、交上好运。好多大饭店里也有此美味,做法讲究。只是若论原香本色,那一定还得去深渡老码头。
在深渡老码头,有一个卖毛豆腐的小摊子,摊主是位岁数很大的老人家,不起眼的炉子上支一口平底锅,七八个人围在锅边,就着锅吃着毛豆腐,外围则站着更多的等待吃毛豆腐的人。老人家不急不慢地将长满白色绒毛的毛豆腐放入锅中,浇上香油,慢慢煎烤,待两面焦黄时撒上细碎青嫩的葱花,淋上些许红艳艳的辣椒酱。香气四溢的毛豆腐,引来众多游客品尝。我和同伴趁热吃着外焦里嫩的毛豆腐,欣赏着新安江山水画廊美景,好不惬意。
后因事务繁多,我渐渐脱离了背包客队伍,唯有深渡老码头油煎毛豆腐的别样味道,时不时挑逗着我安分守己的味蕾。去年夏天,得个机会去歙县出差,坐高铁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几乎一盏茶的工夫就到了。一路上,脑中不时回放着新安江两岸的美景及油亮喷香的毛豆腐,心里盘算着,倘若时间允许,一定重访深渡,再在老码头叫上一客油煎毛豆腐。其时洪水刚退,练江水位猛涨,翻波涌浪。没想到在县城忙完公务,却没能抽出时间再去深渡品尝毛豆腐的美味,留下不少遗憾。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诠释了人们对徽州美景的向往。那么,深渡古镇的自然景观,无疑是徽州人文风光底蕴深厚的真实再现。此刻,春意正浓,无论江南或皖北,皆上演着百花争春万木绽绿的“美剧”,而深渡老码头的油煎毛豆腐,又将俘获了哪位吃货的胃囊?
责任编辑 夏 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