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访湍源

时间:2024-05-04

孙青松

湍河,是内乡县境内的最大河流。它滋养了内乡淳朴的先民,孕育了璀璨的郦邑文化,是内乡人民可爱的母亲河。“湍河春涨”、“钓台烟雨”作为内乡八大古景之二,“勾引”着当今的内乡人。

我对湍河情有独钟,心仪已久。我常常去湍河边观赏水岸风光,从书本上阅读它的过去和现在,在心里想象她美好的未来。在哪里,湍河之源泉?啥模样,母亲河的源头——这些疑问一直敦促我去探访湍源。北巍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湍水出弘农界冀望山(今李青垛)”;《内乡地名志》上记述:“湍河发源于夏馆镇北部湍源村的李青垛南麓。”依此文字指点,我从内乡地图上方便地找到了夏馆镇最北部名曰“湍源”的行政村小圆圈图标;但这个图标未能详细、明白地告诉我湍河源泉和其源头处的具体情形,无法根本消除我心中的那些疑问。这就成了我实地考察和探访湍源的原动力,促成了我的湍河之旅。

2009年4月6日,是个春光明媚的周末。上午,我约上县博物馆馆长李茗公、县水利局长周中才、县农行行长赵苏文几位朋友,从内乡县城湍河之畔出发,乘车沿湍河溯水北上,向湍源行政村这个远大目的地“靠拢”。不知不觉已是上午十一点多钟,我们的小轿车已轻松地到达了我曾在地图上“聚焦”多次的湍源行政村村部。明白了我们的来意之后,该村支书杨献军自告奋勇免费为我们作导游。我们就跟着他顺着往南的土路走约二百米,便到了伏牛山名峰张八垛脚下一个名叫“凉水泉村”的小山村。张八垛山海拔1572米,雄伟秀丽,是内乡、南召、嵩县三县之界山。小山村共五六户人家,呈南北条带状聚居。土墙灰瓦的民房,古朴简约,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树花芬芳。村子的南边是平展的谷地,黄壤肥沃。一对老夫妻正锄地松土,他家的老黄狗安卧其旁。这久违的传统农业劳动场景,让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城市“侨民”倍感亲切……三口方形石壁小土井,深约二尺,四周边长也约二尺,呈直尺形等距离分布,发挥着让村民们吃水、淘米、洗衣的三大功能。水井里有一群三寸长的野生小草鱼,若无其事地漫游着;但伸手去捉时,它们便倏地钻进泉眼里躲藏。井壁石缝里丛生着绞股兰、小握拳草、井河沿草等水草,它们有着“适可而止”的长度,荫凉着井水。村民们告诉我:这山泉名叫“凉水泉”,冬暖夏凉,从未断流过,四季水量一样。他们所居住的山村也因此命名为“凉水泉村”。这土井里的小草鱼多得很,谁也逮不完。这井壁上的水草都是中草药,可以泡茶喝,具有清火袪热、消炎治疼的作用。这山泉真灵气,真神奇!距山泉一米高的坡上,有一块百余平方米的“平台”,呈三角形状。平台上长着一棵老核桃树,树龄在300年以上,皴皮若鳞甲,枝条朴拙苍劲,似一位把守边关的老将,身经百战,铁骨铮铮,气冲宵汉!杨支书对我说:这树虽老,但“老有所为”——每年结出百十斤核桃哩!我想:这棵古树,也许是尊“树神”,上帝派它来守护这树下的良泉圣水呵!古树下有一块大理岩石头,呈锤形,顶部略尖,浅褐黄色,四吨多重,表皮斑驳凸凹,流露着风剥雨蚀的沧桑和“奇石”的风采。

环视凉水泉周围,我陶然醉然——巍峨的青山,块状的田亩,古典的屋宇,憨厚的山民,古树奇石,名花异草,茂林修竹…这些朴素而奇妙的元素,打造出深乡山村的特质;表现着大河源头的幽静与神秘,清纯和禅意。端详这潺潺的灵泉秀山,我疑虑重重地问杨支书:这凉水泉发源于张八垛山脚下,何以是今天我们一行执意要探访的湍河之源?《水经注》、内乡县志都明确记载:湍河发源于李青垛南麓。杨支书解释说:李青垛山南麓原来确有一山泉,比这凉水泉源更远、流更长,视为湍河正源无错。可惜,1986年6月天降暴雨,山体大滑坡,将李青垛南麓的“第一泉”完全埋没了。这样,由于地貌的变迁,原本屈居第二的凉水泉,便顺理成章地取代了“第一泉”地位。1994年夏天,郑州大学一位名叫孙同恩的邓州籍教授,来湍源考察后提出了“应认定凉水泉为湍源正源”的观点。由于“推介”不力之故,关于湍河正源的说法,至今仍是“涛声依旧”。听罢杨支书一番话,我茅塞顿开,更坚定了凉水泉是湍河正源的信念。根据我的河源知识,泉水成为河流正源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泉是所有支流中流程最长者;二是该泉一年四季不断流。这凉水泉已完全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于是,我灵机一动,对杨支书建议:应在古树下的“奇石”上雕刻“湍河之源”字样,确定和标识凉水泉是湍河正源,让游客们一目了然,不再盲从。杨支书说:这个主意好,就是没有合适人题字。茗公先生及时插话道:我和青松老弟回城里,请内乡县当今最大的“官”——王万鹏书记题字如何?杨支书说:那可太好了!我等你们的好消息。中午,杨支书请我们一行到他家里吃“农家菜”,并用“湍河茅台”——他自制的玉米烧酒将大家灌得晕晕乎乎……

接下来的一周,茗公先生和我及时将杨献军支书的“美意”,转达给县委王万鹏书记。这位当今的内乡“县令”欣然从“命”,表示尽快题字,适当时候亲临现场“揭碑”。消息不胫而走,大家倍受鼓舞。县文联主席王晓杰和夏馆镇党委书记王宜蛇奔走多方,紧锣密鼓地筹备“揭碑”事宜。几经磋商,确定4月24日上午11时举行“揭碑”仪式……

就这样,我和朋友们的探访湍源活动,以民间私人活动随意开始,以政府的公务活动精彩结束;就这样,湍河正源被官方重新确认,源泉尊容被公众所瞻仰。从此,湍河历史有了新的起点,湍河起源的地名志将被改写。2009年4月24日,是湍河母亲自豪的日子,是湍源人永远的记忆,是湍河文化灿烂的一页。

我坚信——“湍河之源”这深刻而鲜明的地理标识与奇石同在,会千秋万代永不朽;“湍河正源”这珍贵而光荣的名分赋予凉水泉,将地久天长万古存!

责任编辑:陈卫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