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人大创新实践研究的力作——《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探索与创新》简评

时间:2024-04-23

陈家刚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州,510800)

《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探索与创新》(以下简称《探索与创新》)是江苏启东市人大常委会潘国红副主任的又一力作。对于人大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潘国红的作品总是令人耳目一新,既有着强烈的时代关怀,也有着敏锐的理论洞察力,所以,一方面读起来让人兴趣盎然,另一方面也会让人备受启发。下面主要从本书的特点、一些感想以及未来可以加强研究的方向作简要评析。

一、主要特点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探索与创新》一书由一系列的研究论文组成,每一篇研究论文都关注着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有些问题提出的还非常尖锐。例如,《地方人大履职中的形式主义及其矫治》一文,从人大代表选举、立法工作、重大事项决定、监督工作、人事任免工作等五个方面列举了人大履职中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人大监督刚性的缺失与提升路径》一文鲜明地揭示了人大监督刚性缺失的表现与危害,而《人大行政化:表现、危害与矫治》一文则深入阐释了人大行政化的四大表现和四大危害。其中,《地方人大履职中的形式主义及其矫治》这篇文章还被认为“言辞尖锐,内容比较敏感,可能难以被刊物采用”[1]。其实,后两篇文章在某些人看来,可能也是非常尖锐敏感而难以发表的。作者敢于围绕这些敏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阐发,也是需要理论勇气的。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深深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体现了作者对人大工作存在问题的忧心以及对人大发展前景的深深关怀。这种“事事放心不下”的问题意识和担当情怀,是值得我们研究者汲取的。

(二)前沿的研究选题。作者对前沿的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人们对某一个问题还没太多深入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作者对于开发区人大的研究尽管不是最早的,但也是较早且较为丰富的,拓展了开发区人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对人大司法监督的系列研究尤其具有创新意义,既有点上的案例研究,也有面上的调研报告,既聚焦了司法监督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为人大司法监督实效化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毫无疑问,当前人大制度研究领域,还有两个比较前沿的话题,一个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大制度的关系,另一个就是互联网+或数字化对人大制度的影响。作者也敏锐地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这两个话题上。在第一个话题上,作者不仅从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观察了代表小组活动,提出了提升代表小组活动实效的对策建议,还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视角审视了开发区民主政治建设,分析了问题,提出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在第二个话题上,作者不仅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对人大代表履职的影响,指出了互联网如何助力人大履职的优化路径,还聚焦了浙江省平湖市等地的人大数字化改革实践,提出了数字化改革强化人大工作的对策建议。这些选题都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作者提出的对策建议体现了非凡的理论洞察力和实践把握力。

(三)“务实”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务实”的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来源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与创新》一书中的系列论文,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书中的大多数论文都是结合江苏启东等地的实践案例开展的理论分析。如《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问题及其改进——基于江苏启东人大探索和创新案例的考察分析》《地方治理现代化与地方人大民主创新——江苏省南通市“万名代表小康行”案例分析》等。其次,书中的调研报告都是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呈现。《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的现状考察与路径探析》一文就是建立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不仅揭示了问题,分析了原因,也提出了基于实际状况的对策建议。再比如,《乡镇人大主席团闭会期间的法律定位与实际运行》也是在对省内外多个乡镇,通过发放调查表、实地察看、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之后写成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最后,书中的其他文章也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即使不是案例研究或调研报告性质的研究,书中的其他论文也处处可见对现实情况的多方面呈现。总之,书中的理论文章很好地和现实问题、现实情况结合了起来,不尚空谈,很少有泛泛之论,充满了现实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正如作者所言,“理论的锋芒和力量不在于它的宏大,而在于它真正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真正的解释力和说服力”[2]。作者在书中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点。

二、主要感想

(一)人大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与创新》丰富了人大制度研究的内容。这些鲜活的研究主题和话语体系,也彰显着政治制度或民主制度研究的特殊性。有学者通过大数据文本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百年(1921—2021)政治话语体系有七个核心要素,即“中国共产党、发展、经济、社会主义、人民、领导、民主”[3]。人大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也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根本实现形式,所以,人大制度既与人民有着血脉联系,也与民主有着内在关联。因此,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人大制度的研究,人大制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可以成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尤其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来源。

(二)人大制度研究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潘国红在人大系统工作十多年,就发表人大理论研究论文80 多篇、人大短评短论200 多篇,出版《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大权力行使》《人大履职观察》《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探索与创新》等三本书。他是一名优秀的人大制度研究者。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曾经做过研究工作有关,也与他“勤勉地工作,不懈地思考”,对人大以及人大研究工作充满情怀并笔耕不辍有关。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深化人大制度研究、开创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来说,我们还需要更多像潘国红这样的人大制度研究者。当前,很多研究者都是“兼职”的,都是在研究其他主题之余,偶尔从事人大制度研究。我们需要更多的“专职”研究者。

(三)人大制度研究需要更多平台的支持。本书的论文大都已经在期刊或报纸上发表。从发表的期刊和报纸来看,大都是人大系统的刊物。毫无疑问,《人大研究》《人民代表报》等已经成为人大制度研究成果呈现的重要平台。但是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深地感到仅有这些平台是不够的。我曾经为一些期刊推荐了几位同行这一领域的论文,收到的拒稿理由是,研究的主题太窄了。尽管能够理解期刊为追求转载率的考虑,但是对于这种不从论文质量、论文研究深度和论文创新性角度来决定是否录用稿件的做法,还是难以释怀。常听到身边的一些同道说,论文发表太难了!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突破的难题吧!所以,还是由衷地希望能够多一些人大制度研究的平台,为更多的人大制度研究者提供一些支持,让我们的人大制度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三、研究新方向

(一)党领导人大的创新实践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面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的全面领导实践也实现了一些创新。对于这些创新实践的经验及其背后的逻辑,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党与人大的关系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关键所在。人大制度的独特之处,也在于党与人大的关系。所以,研究人大制度,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党全面领导人大制度的实践探索。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研究。***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4]。近年来,人大系统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鲜活的经验。本书作者已经开始了初步的研究,还有更多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也需要深化研究,以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

(三)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实践研究。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伴随着ChatGPT、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研发与迭代升级,它们会对人大代表的履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为人大工作创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及时关注,深入研究。我们能否利用这些大模型,让我们的人大代表履职更加便利和富有效能,我们能否利用这些大模型,深化人大职权的行使工作,等等,这些问题,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任务,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我们需要好好把握机遇,也需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

总之,本书的研究富有创新性,读来让人感想万千。人大制度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深感任重而道远!所幸我们已有一些领路人!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为人大制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创新,贡献星星点点的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