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托普亚尕奇的故事(五题)

时间:2024-05-04

别样的温暖

单位的“访惠聚”工作队在距离伊宁市40公里外的托普亚尕奇村,因其被天山环绕所以那里的冬季要来的比城市早。我离开喧闹的城市,驶向通往天际的小村,此时收音机里传出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季》:“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为什么会选择在冬季归故里?我想在寒冷的冬季,故里才是我们温馨的港湾,能让漂泊的游子,拂去疲惫的征尘,感受到家的温暖。而此时的自己却要在冬季离开温馨的港湾,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心里不免有些惆怅与伤感。目光所及之处唯有荒凉的田野,光秃秃的树杈划碎了阴沉的天空,不时有几只不怕冷的鸟儿休憩在树枝上,哀鸣几声,瞬间增添了一份悲凉的气息,勾起我缕缕的愁思。即将前往基层工作,种种困难假设无数次在我脑海中翻腾。首先是语言不通的困扰,我担心因自己的语言不通无法融入一个陌生的基层环境,困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群众工作。村民会信任我吗?村里的住宿问题如何解决?饮食卫生又如何?冬天本就是一个悲凉的季节,总让人载着淡淡的哀愁,充斥着浅浅的悲伤,这些困扰夹杂着萧瑟的寒风,让我感到更加的凄凉。

到达托普亚尕奇村村委会时正值中午,冬日的小村已没有了绿树如荫的点缀,显得更加萧条、空旷、孤寂。村里的天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寒冷,冬日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暖洋洋的,山墙根下沐浴冬日暖阳的村民,用传统的姿势默默守候着这方土地,不笑而笑,无语自语,有的甚至把帽檐一拉遮住整个脸,不一会儿就发出熟睡的鼾声。不远处,顽皮的孩子正如痴如醉嬉戏玩耍,有的在冰上滑冰,有的在冰上打自制的陀螺,有的在雪堆里打雪仗,一个个小脸蛋红扑扑的,貌似是被晒红的。当我还沐浴在这晨光时,工作队的同事们早已提的提、抱的抱,把我的行李搬到宿舍摆放整齐了。宿舍里的基本设施比较干净,这还要感谢之前的同事古丽努尔细心呵护才能让房间的角角落落如此洁净,不至于让人“闹心”。我简单地收拾妥当后便投入工作。村里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发现一切都不那么简单。大到改善村容村貌,小到化解家庭邻里矛盾,尽管有些看似小事,但对村民来说,件件都是大事,都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我暗自要求自己必須树立良好的信心,对工作决不能敷衍了事。托普亚尕奇村的村民都是少数民族,要开展好各项工作首先要过语言关。不懂双语的我开展入户工作着实有些困难,这双耳朵也变得如同摆设,望着名单上的村民,我顿时茫然无措起来。这吐尔逊家、斯迪克家、库尔班江家,到底是在村东面还西面呢?此时的我已是一脸愁容,人也变得有些焦躁起来。村干部木尼热木看出我的为难情绪,善解人意地说:“没事,姐姐你的后面我在呢,以后我就是你的小翻译,你的耳朵,你的嘴巴,放心吧。”说完伸伸舌头俏皮地一笑,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在寒冷的冬日让我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我的驻村工作在走访入户熟悉村情了解民意中拉开了帷幕。正是在同村民们面对面的接触和了解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村民生活的清贫,条件的艰苦。虽然生活、生产条件简陋,但是他们脸上永远不缺少真诚和友善的笑容。在村里你会感受到进门便是客的真谛,“塔玛克耶”“恰叶西杰”,即吃饭、喝茶,是我耳熟能详的话语;村民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迎接你的永远是明媚的笑容,好似夏日灿烂的阳光,在寒冷的冬日,让你倍感温暖。清晨踏着乡间的小路,呼吸着香甜的空气,听着鸡啼声、狗吠声、马嘶声、牛羊哞叫声,微风都欢快了很多,伴着袅袅的炊烟,汇成了一曲生机勃勃的晨光曲。此情此景,便有一种朴素的感动,暖暖地盈满我的心头。而温暖我心的还不仅是这些。由于我在生活中的一些小洁癖常常被家人埋怨,来村里工作生活饮食起居都发生了改变颇有些不适应,我担心做饭的大师傅古丽加玛丽没有分生熟菜板,担心蔬菜没有洗净,担心做饭前没有洗干净双手,看见餐桌上的干馕已经被人掰得四分五裂,实在不忍下口,所以早餐我一般只吃一个水煮蛋,每顿饭都是潦草吃点。同事们热情地招呼我多吃点,还调侃说:“好好吃饭,吃饱了才不想家,吃饱了才有劲干活。”但我内心真实的担忧和感受又不便说,怕说出来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我只能委屈自己违心地说不饿,也不敢表露实情。古丽加玛丽看在眼里,她悄悄给同事说我吃饭太少了,估计是刚来还不适应,以后就会好的。古丽加玛丽话语不多,干活利落,心地善良,她的孩子们也非常优秀,儿子去年考上了山东理工大学,女儿的学习成绩优异。她就像我们大家庭里的妈妈一样,关怀着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孩子,食堂里的牛羊肉和鸡蛋有时没及时供应,她怕影响了伙食质量,就把自己家里的牛羊肉、土鸡蛋带来给我们吃,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有一天早饭餐厅的鸡蛋又“断货”了,我唯一可吃的早餐化作泡影,就在我转身离去的时候,隐约听到古丽加玛丽“嘘嘘嘘”在向我吹口哨,她对我使了个眼色,用不太流利的国语低声说:“饭不吃不行,两个鸡蛋吃,冬天了,家里的鸡下蛋也少了,全部人吃嘛不够。”说着悄悄塞给我两个水煮鸡蛋。望着她慈祥的眼神,那一瞬间暖流涌上心头。有时候吃抓饭,她会给我夹两块肉,还幽默地说:“一块嘛下面放别人看不见,一块嘛上面放。”她把每个人的饱暖都记在心头,有谁没按时来吃饭,细心的她都会提前把饭留好,在我们调休回家时她还会把家里的奶皮子和土鸡蛋拿来让我们带给家人吃,点点滴滴的关怀滋润于心。

吐尔汗大哥是村委会里烧锅炉的,国语水平很低,平日里我们几乎没有过多的交流。但他非常淳朴,工作也很认真,若是见了你他会含羞低头礼让你先走。来村里之时,家人让我把最厚的被褥及衣服带上,怕村里没有炉火晚上会冷,但村委会的暖气被吐尔汗大哥烧得滚烫,在宿舍和办公室一点都不会觉得冷,即便是夜里他也会定时给锅炉添煤,让你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一天夜里,我宿舍的水管突然爆裂,卫生间瞬间积满了水,情急之下,我敲开吐尔汗大哥宿舍的门。睡眼惺忪的他看到我慌张无助的表情,便知有紧急情况,眼神也随我变得紧张起来。只见他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敏捷地将阀门关闭,低头认真查看损坏的管道,随后拿来工具箱认真地修理起来。这时我才发现他竟然没穿鞋,一双脚泡在冰冷的水中,衣服也被浸湿。但他却全然不顾,继续修理,望着他忙碌的背影,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驻村生活是我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经历,它让我感受到质朴与美好。它是那样的令人难忘,随时都会让你生出万般感慨,感慨那富饶的青山绿水,感慨那碧蓝如洗的天空,感慨雨后七彩的彩虹。山野间,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儿次第绽放,开得那么淳朴、那么亲切、那么鲜艳,密密匝匝装点了整个原野;是那样的精致,那样唯美。乡村的生活并不像诗歌那样优美空灵,但它那种恬静的气氛和朴素意趣,却是任何一座物欲横流、人满为患的城市永远也无法营造和复制的。在乡间生活不但需要一种耐心,一种超脱,更需要一种胸襟,一种静若止水的心态。在乡间生活,和老百姓一起体会耕耘的快乐、收获的幸福。许多时候,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到乡间的那份绵绵不绝的恬淡与悠远。我会继续朝着太阳生长,做一个温暖的人,将过往的风景,安放在清浅的时光中,演绎相逢与喜悦,承载传递爱心与温暖。

村里的那抹蓝

对于蓝的偏爱,说不上为什么,就是一种感觉。蓝色非常纯净,通常让我联想到海洋、天空、宇宙。蓝色具有别样的亲和力,如月色轻洒的温柔,如喃喃的细语。蓝色给人以安宁、平静、凉爽、舒适、自由之感。从小我就喜欢看天空,我家老屋的大门就朝着天空,我时常依偎着母亲坐在门墩上仰望天空,无垠的蓝色填充着我的双眼。为什么天是蓝的?那蓝色的尽头是何处?它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无限的遐想为蓝色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偶有几片浮云飘过,洁白的浮云在蓝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空明、晶莹。

天山脚下的小村在冬日雪花的装扮下,瞬间变得银装素裹,白色尽染,整个村子好像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被白雪净化过的天空变得格外的蓝,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精心编织的蓝缎子一样没有一点杂质,洁净得耀眼。冬日暖阳透过挂满雪淞的树梢闪闪发着蓝光,让雪的白变得更加纯粹。我踩着厚厚的积雪,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响声,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寻觅冬日的恋歌。都说冬天是寂寥的,一切如同失去了色彩,但小村的冬日却被雪中的那抹蓝点亮。你看,飘雪过后的天蓝得那么透心,积雪在暖阳的照耀下发出的蓝光是那么的晶莹剔透,还有被蓝色装点的小院及屋舍也是雪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小村里的村民大多数是维吾尔族,他们的房屋一般是砖混框架结构,屋顶为木架,呈锥形或人字形,并设通气窗,外面包裹着蓝色铁皮以适应冬天多雪的气候,通风保暖,冬暖夏凉,房屋转角、门窗边缘多用雕磨成各种花纹图案的花砖砌成,门口、阶梯和墙壁喜欢涂成深蓝、浅蓝或冰蓝,远远地望去似乎和碧蓝的天空连成一片,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像极了摩洛哥童话世界里的蓝色小镇。

我正沉浸在这童话世界里欣赏着属于自己的美景,忽闻一个别扭的聲音貌似在喊我的名字:哎顾敏村(宫明春)!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斯迪克江,他是我在村里最初的结亲户,已经一年多没见到了,他竟然还能喊出我的名字。我们如同久别的亲人互问家人的安好,斯迪克江说他的妻子茹克艳木也很想念我,说着便招呼我往他家走。茹克艳木见到我,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与我相拥,搂着我进到客房,从柜子里挑了一条色彩艳丽的座毯让我靠近炉火而坐。雕花的蓝色长条桌上用晶莹剔透的琉璃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干果、糕点、糖果。常言道,家和万事兴。斯迪克江一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幸福之家,他们夫妻俩勤劳、善良、阳光,友爱的品德,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三个孩子都很优秀,学习非常好,大女儿在县医院工作,二女儿在读师范大学,小儿子也考上内高班。斯迪克江非常勤劳,经他种植的红花、玉米每年的产量都很高,家里的牛羊也个个膘肥体壮,日子过得非常富足。斯迪克江夫妇常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好,都是国家政策好,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孩子上学国家管着,看病给报销,盖房子给补助,就连种地也有补助,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热情好客的茹克艳木一直在忙碌着为我准备晚饭,只见她像魔术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把一小块面团从盆中理出来,有节奏地绕到手上,三拉两扯,两手一抻一扯,面团变得细滑柔顺像细丝带一样。此时锅灶里炖了许久的羊肉汤已经按捺不住要把自己独特的香味从锅盖的缝隙里肆无忌惮地释放出来。茹克艳木貌似读懂了这肉汤的用意,“善解人意”地把锅盖打开,让这香味尽情地释放,并把切好的洋葱丁、彩椒丁放入汤中。丝带面已经入盘了,上面铺满了鲜美的羊肉,浇上色白似奶的羊肉汤,鲜红的彩椒丁如同朵朵梅花飘落在盘中,一盘羊肉那仁瞬间变得灵动起来,吃一口羊肉,鲜而不膻,烂而不黏。丝带面又爽又筋,吃上一大口面中夹带着的香糯羊肉,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主人的热情、炉中跳动的火焰与入腹的羊肉那仁,让我在这天山脚下的寒冬里感到格外温暖。

小村冬日的夜晚似乎也来得比以往要早些。肉足饭饱后,我踩着白茫茫的大地,仰望着天空的那轮明月。在明月的辉映下天变得更加深邃幽蓝,几颗星星还在远处跳动着,在清冷明亮月色的映射下那抹蓝还在继续,这神秘的色彩如闪亮的眸子忽显着蓝色的温柔。或许,只有在此时你才能感触蓝,体会蓝,欣赏蓝深邃的一面,领略它带给你古典音乐中的沧桑与静谧。嗅着它给予懂它的人的淡淡清香与丝丝甜蜜,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你虽不能抓到它,但分明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抹蓝似乎让空气也染上了一层蓝的味道,甜甜的,很惬意,如同斯迪克江一家给予我的温暖。此时白天的沮丧、烦恼,都会被这温馨的色彩包围,将自己的情感、精神融入那蓝的海洋中。在梦里愉悦的蓝色音符依然回响在我的耳边,仿佛千年古寺钟声的余音延绵不绝,随着风慢慢融入心中,让我体会到的是如天空、如大海般的旋律。我想,小村里的这抹蓝会继续演绎一个诗意且温暖的冬日……

村里有个叫亚森江的河南人

初春的托普亚尕奇村依然很寒冷,因为村子就坐落在西天山脚下,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冷清。初到村里对这里的环境、村民都感到非常陌生,有点失落感。去年我们的结亲户都在巴依托海镇,我和与我结亲的阿布热扎克一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三个孩子都叫我妈妈。每当我来到他家,人还未跨进大门,闻声而来的小宝贝们,像三只小蝴蝶一样张开双臂扑进我的怀里与我热情相拥,幸福感油然而生。阿布热扎克夫妻也非常朴实善良,待我如同亲人,我们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不论我去他家,还是他们来我家,都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惬意,不见面时彼此也牵挂着对方。今年随着单位“访惠聚”工作队调整到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托普亚尕奇村,我们的结亲户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我这个人适应能力比较差,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种种的不适困扰着我,蔫头耷脑的,打不起精神。同事两两一组都忙着按新分的亲戚及住户名单上门去认亲了,我和同事也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找到了新的亲戚努热曼家。努热曼的热情和善良顿时打破了我们之间的陌生感,孩子们貌似也非常喜欢我们,围坐在身边与我们拉家常。努热曼的小女儿买斯吐热木刚满5岁,眼神始终不离开我,她给妈妈说喜欢这个卡得(维吾尔语:干部的意思),而且语气非常坚定地说,长大了她一定好好学习,也要当这样的卡得。孩子的一席话让我既感动又欣慰,心里暗想一定好好表现,把结亲工作落到实处,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不辜负我在孩子心中美好的形象。

时间过得很快,大家都在各自的住户家里安顿下来。第二天同事们如约来到村委会集体学习,休息时间大伙都在聊自己的新住户或亲戚的家庭情况,突然同事王建山说:“我的住户很特别,是个河南人,也是村里唯一的汉族,他的名字叫亚森江。”这个话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凑到跟前看他与亚森江的合影,照片上的亚森江黑黑瘦瘦,戴着个深青色的瓜皮帽,松散的扫帚眉下一对深邃的小眼睛,巴掌大的脸上长满了灰白的胡须茬,岁月的沧桑在黝黑的脸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若不说他是汉族,乍一看和村里的维吾尔族长得没什么区别。同事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疑惑为什么托普亚尕奇村200多户村民就亚森江这一个汉族人?他是怎么来的呢?他的老婆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叫亚森江呢?他有孩子吗?他是河南哪里人呢?这些疑问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也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想有机会一定要问问亚森江他的故事。

说来也巧,中午闲暇时我带着买斯吐热木到村口的小商店买零食,一进商店看见一个瘦小的男人坐在商店的椅子上和别人闲聊。我一眼就认出这个男人就是亚森江,连忙上去招呼说:“您是亚森江吧?”亚森江用浓重的河南口音说:“咦嘻,你咋知道我哩?”我打趣说:“您是村里的名人,所以我认识您。”亚森江说:“啥子名人哩,俺就是个地道的农民。”和亚森江简单的聊天中得知,他是河南洛阳市北郊人,1960年随父母逃荒来到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托普亚尕奇村。那时亚森江只有7岁,还有一个哥哥9岁。父亲靠着木匠手艺活在这里生活了14年,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托普亚尕奇村出生。1974年他21岁时,举家迁回河南老家洛阳,但是在2000年,亚森江又独自一人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托普亚尕奇村。是什么让他如此义无反顾只身又回到这里呢?种种疑惑在我的脑海里闪过,由于初次见面,我也不好意思打破砂锅问到底。

工作和生活的忙碌让我暂时忘却了此事。随着一轮轮驻村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托普亚尕奇村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村民村貌让我逐渐熟悉亲切起来。新一轮的驻村工作又开始了,我和同事如约来到铁力瓦尔迪家。铁力瓦尔迪和妻子茹仙古丽对人特别热情,见我们到来,赶紧请进屋招呼我们坐到炕上,又赶紧把崭新的桌布铺好,摆上干果和酥软的新馕,热腾腾的奶茶也倒好了,但是我和同事都不懂维吾尔族语言,交流只能通过手势比划着。我们约好了一个懂双语的同事晚上来给我们做宣讲和了解家庭状况。铁力瓦尔迪见我们之间的交流有障碍,连比划带说起身准备出门,我们大致明白了他这是要去找一个懂双语的好朋友来家里给我们做翻译。一碗奶茶的工夫就听见院里传来说笑声,我赶紧起身迎接我们的翻译到来。门开的瞬间闪进一个瘦小的身影,头上戴着一顶小花帽,身上穿一件咖啡色的夹克衫,身后跟着一个身材高大的维吾尔族妇女。只见她长长的辫子一圈一圈整齐地盘在头顶,好看的发髻上还别着一个漂亮的发饰,浓密的眉毛下面有着一双含笑的眼睛,绛红色的连衣裙边镶嵌着闪闪发光的水钻,走起路来裙摆一起一伏特别好看。我定神一看,咦这不是亚森江吗?我随口叫出他的名字。亚森江又疑惑地看着我,貌似已经忘记我俩的一面之缘了,但还是很有礼貌地跟我打了个招呼。坐定之后我们开始寒暄各自家庭状况,了解铁力瓦尔迪家庭的生活生产情况。在交谈中我们变得随意起来,之前在我心里扎根的疑惑又萌生了。我问亚森江,您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不想河南老家吗?不想你的兄弟姐妹吗?亚森江深邃的小眼睛里顿时含满了泪花。我知道那是思乡的泪水。是啊,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亚森江低垂着头陷入深深的感伤,我也不好再问下去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尴尬起来。

这时那个身材高大的维吾尔族妇女开口说话了,呵,一口流利的国语让我惊叹不已。她自我介绍说她是亚森江的老婆,名字叫库尔万古丽,是亚森江儿时的玩伴,比亚森江小5岁。当年亚森江一家来到托普亚尕奇村里时,举目无亲,是库尔万古丽的父母收留了他们一家,亚森江的名字也是她父亲给取的。亚森江原名叫袁燕休。亚森江父亲的木匠手艺很快得到村民们的认可,村里人的家具都是亚森江的父亲给打制的,家具都是当年最流行又实用的款式,大家都非常尊重這个手艺人。亚森江和库尔万古丽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正值花季的年轻人偷偷相爱了,但是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坚决反对。随着亚森江一家迁回河南老家,这段美好的感情也被扼杀。库尔万古丽在父母的张罗下与邻村的小伙子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女儿现在伊犁州客运站卖票,儿子在伊犁体校当教练。库尔万古丽的丈夫早年就病逝了,她为了生计在州客运站当清洁工,现在每月有1200元的退休工资。2000年亚森江只身回到托普亚尕奇村,已经不见当年库尔万古丽的身影。失魂落魄的他就到伊宁市去打工,在打工的第三个年头,他与库尔万古丽偶然相遇了。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两人的感情依旧如故,在2004年他俩结婚了,结婚后一起回到托普亚尕奇村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亚森江有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准备带着库尔万古丽到河南洛阳老家去探望他19年没有见过面的亲人们。

听完亚森江和库尔万古丽传奇的爱情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爱情故事只有在电影里或是琼瑶笔下才能见到,让人心驰神往。但是眼前这对夫妻的爱情故事跨越了民族,跨越了世俗,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相敬如宾、相濡以沫,默默地共同经营着温暖、和谐的爱巢。他们用真心和真情奏响着民族团结的天籁之音,绘就了各民族大团结的美丽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亚森江所付出的每一件事,都如同他随手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果实。他们此时的幸福用所有的文字来描写都显得苍白,用所有的语言来述说都显得无力,他们用一颗真心传递着彼此的爱意,他们所经历的坎坷都是值得的。库尔万古丽说她也会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讲给家乡的朋友,也会鼓励他们像她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爱情不分民族、地域甚至国界,只要拥有了爱,就会拥有幸福。我也衷心地祝愿这对夫妻能够相依相伴、白头偕老,也祝愿民族团结之花在托普亚尕奇村开花结果,各民族之间的友情像奔腾的伊犁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村里的一个酒鬼

又是一个值班日,村里各路视频已被满屏的绿占据,村道两旁,屋前房后,被翠绿、浅绿、黄绿、墨绿装点着,一簇簇不知名的各色草花,清新秀美地绽放着,虽不如牡丹、芍药、大理菊开得那么娇艳富贵,我却喜欢这些玲珑细致,婉约素雅的草花,它们松松散散聚在一起,宛若无际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草地上的小马驹、小牛犊大快朵颐啃食着鲜嫩的草芽,我仿佛听到咀嚼的声音。飞蝇嗡嗡不时去骚扰它俩,它们一个忽扇着耳朵、一个甩动着小尾巴用力驱赶着,并用嫌弃的眼神狠狠瞪着讨厌的飞蝇。一些熟悉的小院已被繁茂的树叶遮挡,任凭我无限放大画面也看不清我的亲戚茹克艳木在院里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的是小院旁一池清澈的渠水,波光粼粼地奔向远方的田野。

正当我在乡间村头的美景中神游时,值班室的门被人用力推搡开,一个衣冠不整的男人,跌跌撞撞挤进半个身子,他的脸黑得发亮几乎看不出五官长相,满身散发着酒气。随着我一声惊吼,他迷离的双眼顿时被唤醒,怯怯地说:“哦,不对,找错了。”闪出门外的瞬间还不忘随手把门给我关上,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一声河东狮吼威力有多大,竟然让一个醉汉都望而止步,内心不免有几分得意。只见他一摇三晃朝着党群服务大厅而去,通过视频,我依稀认出他好像是村民吐尔干,他可是村里有名的酒鬼,常常以酒为伴,家徒四壁,老婆孩子都离他远去。其实他是个灵巧的手艺人,只因酗酒,生活过得如此窘迫。村里对他的帮助可以说仁至义尽,不仅给他申请了低保,还积极帮助他戒酒,并介绍一些土建活给他干,但有时还是事与愿违,这些帮助终究抵不过酒对他的诱惑,常常是一壶春酒且醺酣的状态。

吐尔干在大厅门口停止了脚步,他伸伸脖子,整理了一下衣服,极力让自己的步伐稳而不晃,但这些是徒劳,一身的酒气已经出卖了他。他抖动着双手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废纸,高呼着让村干部给他查查余额有多少。由于还在醉酒状态,举止言语都有些过激,声音含含糊糊,村干部对他都视而不见,埋头忙着手里的活。吐尔干见没人理睬他,张口开始大骂,高举着手臂,想通过颐指气使的神情得到大家的敬畏。他的狂放不羁不但没得到敬畏,反而将警务室的协警引来了。协警拉扯着他,他努力反抗,在撕扯中终究败下阵来,被拉出了门外,咔嚓一声,村委会的大门被重重地关上。吐尔干瘦弱单薄的身影,站在门外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孤零零、眼巴巴、迷茫无助地望着远方。顷刻间我的眼眶不知怎么有些湿润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刺痛,一丝丝怜悯涌上心头。

轮巡画面中再次出现了吐尔干的身影,与之前不同的是,他手里又多了瓶酒,大有一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感觉,连步伐也变得轻快起来,拎起酒瓶,左看右摸如获珍宝似的。此时用李煜《渔夫》中的诗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根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呢?

我想这样的人是不多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大家都被套上沉重的生活枷锁,所谓自由自在的生活几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笼中的小鸟渴望自由,却没有办法飞离鸟笼,自由对它们来说是多么遥远,谁人不向往自由的生活呢。对于吐尔干来说,他从酒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由,在酒精的麻醉下他是活出了自我,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对于他都是过眼云烟,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如同饮入口中的水,冷暖自知。余生很短,能做到取悦自己,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实属不易!只能但求欲望不多,岁月静好,就这样,便是极好。

村里的小巴郎

春过了,夏来了,她捧着一簇簇五彩缤纷的花束,装饰了整个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香纯又艳丽的花儿,有刺玫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草花,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清新脱俗,在微风中摇曳着婀娜曼妙的身姿。远处云雾缭绕的雪山犹如一幅水墨丹青的中国山水画,清净平和,浑然天成,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丝丝凉意。眼前的绿或是翠绿,或是墨绿,或是清绿,绿得这般葱茏和葳蕤,不再浅薄不再稚嫩,浓浓地把生命的层次感极尽展现,充满激情地吸纳着夏日烈阳,并将这烈日化作悠悠舒缓的气息,让你在这绿的庇护中,感受到夏日里的清凉。

在托普亚尕奇村度过的这个夏天,让我感受到了夏日的惬意与清凉。不再有初春时乍暖还寒的阴冷,村民们在初春多变的天气里总蜷缩在热炕头,期待春耕的到来。乡间村道也少有人走动,整个小村除了林中时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声和偶尔的春风伴着细雨声,静得仿佛让我置身于世外桃源。

夏季的小村逐渐热闹起来,村道巷口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坐在一起,乘着凉风,拉着家长里短。最热闹的要数村委会院内的篮球场了,呐喊声、欢呼声、叹气声此起彼伏。我喜欢探头望着窗外篮球场里欢快奔跑的小巴郎(维吾尔语小孩子的意思),他们大小不一凑成了两队,篮球在他们手中传投着,撒欢奔跑,时快时慢,时而还持球,连续运球,努力甩开对方,将篮球护牢在胸前,寻找“突围”的机会;时不时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顿时响起投篮成功的欢呼雀跃声和防守不利的叹气声。正当我看得出神,滚落的篮球跳向办公室的窗台,一个虎头虎脑、结实可爱的小巴郎奔向窗台捡球。他抬头的瞬间看到了我,突然扭头呼唤着小伙伴,调皮地喊着:“喂,大家快来看美女。”小伙伴们一拥而上,凑过来看我,打闹着,推搡着,有大胆的直视,有羞涩的偷瞄,有不屑一顾的轻瞥,不论是什么样一种眼神都惹得我和村干部木尼热开怀大笑。木尼热说:“这个小家伙叫阿布都拉,是小队长居来提的儿子,快8岁了。”后來听木尼热说,阿布都拉回家给他爸爸说了很喜欢这个工作队里的阿姨,再后来阿布都拉见到我都羞涩地低头逃离,是大人责骂他了还是真的羞涩了,我也不得而知。

总之,村里的小巴郎个个质朴可爱,单纯的眼眸如同山泉水一样清澈明亮。运动技能也比城里的孩子们要好,一群群、一对对的小巴郎始终是一个动态的画面,踢球,投篮,爬树捉鸟,追逐着、奔跑着、骑着单车架着弟弟妹妹飞奔在乡道上。跑累了,大一点的巴郎会买一瓶饮料与伙伴分享,你一口,我一口,最后用自己黑乎乎的小手在瓶嘴上一擦,咕噜咕噜地灌进肚里,随手将空瓶扔向身后。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才6岁的谢尔扎提用稚嫩的语气说:“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工作队的阿姨们说了,要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爱护环境,让我们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说着捡起瓶子放在了路边的垃圾桶里。

因工作需要,我与同事来到小广场要给老党员拍些与孩子们交流的照片。一群小巴郎正好在健身器材上玩耍,在我们的招呼下围坐了过来,托着腮帮凝视着老党员,很认真地配合我们拍照。为了将画面拍得温馨自然,老党员吐合塔逊打趣地摸着艾尼夏尔的头说:“你好好看看,爷爷的嘴里有没有牙齿啊。”艾尼夏尔昂起头认真地看了看老党员的嘴,笃定地说:“爷爷我看了,你嘴里确实一颗牙也没有。”话音刚落惹得一阵哄堂大笑,抢拍的画面效果出奇好。

小村里每年七月遍地的天山红花相继开放。红花是村民的主要农作物,虽然采摘费力,但每公斤的价格不菲。红花的花朵从开放到凋谢大约只有两三个小时,凋谢以后就会打蔫,不易采摘,药用价值也会降低,所以,在清晨第一缕阳光还不够灼烈前采摘是最佳时机,每年孩子们的暑期也是采摘红花季。清晨6点曙光渐渐揭去夜幕的轻纱,天边微露出鱼肚白,此时正鼾睡的小巴郎都会被父母无情地从美梦中唤醒,揉着惺忪的双眼,不情愿地跨上电动三轮车一阵风驶入不远处的红花地。说来也怪,小脚丫一落地,面对无边的红花地,顿时精神抖擞。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他们个个是摘花能手,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捏花蕾顶部的花须下部,向一邊稍转并往上提,花须就轻松地被采下来了。采摘过程中这些小巴郎也积累了经验,他们把编织袋或小桶用绳子缠在腰间腹前,这样两只小手可以同时采摘,边采边往腹前的编织袋里放,编织袋渐渐变得鼓起来,这时他们会骄傲地向父母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红花长得比较低矮,且根茎上长满了刺,大人采摘需要把腰弯得很低,几个小时下来,腰疼得直不起来,稍有不慎还会被刺扎疼,所以还是小孩子更得心应手些。小巴郎们投入地采摘着红花,各种蝇虫只管往脸上撞,田埂旁几头牛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眼睛时不时还瞟一眼它的小主人,鼻孔一张,哞哞……地叫着,一副牛气冲天的样子,仿佛在嘲笑平时打逗它,欺负它,还跟它的小牛犊抢牛奶的主子,如今也会像牛一样撅着腚拼命地劳作。

正午时分金灿灿的阳光倾泻而来,也是收工之时。小巴郎们把沉甸甸的红花扛在肩膀上抖动了几下,貌似掂量出了公斤数,若是得到大人的赞许,小脸上定能绽放出喜悦的神情,下午也有疯玩的资本了。他们仿佛永远不知疲惫,快乐地奔跑着。他们纯真无邪的笑容,会让你感受到一颗颗无尘的心,还原了生命的本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愿少年初长成,自在恰如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