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李伯钧
光阴荏苒,甘肃《人大研究》杂志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孔子说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在30岁前后可以自立于世、有所成就。《人大研究》3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成就斐然、可歌可泣,“红旗不倒”、实属不易。我作为伴随者和见证人——一介作者更是忠实的读者,感慨颇深。
一、相识—遥忆30年前
1992年初,在我国的南方发生了一个大事件,邓小平南方谈话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年中,在我国西北的甘肃省人大也有一件大事,这就是全国人大系统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的人大理论研究刊物甘肃《人大研究》的问世。
1992年7月上旬,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北京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与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时任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甘肃《人大研究》总编韩肇文介绍了甘肃创办这个刊物的情况,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的肯定。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与同事徐华飞陪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程湘清去甘肃、新疆就地方人大工作问题调研,深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宣传。省人大常委会时任主任(1985年以来当过副主任)许飞青与我们讲,1981年省人大常委会就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到1991年一共出版了115期。当时人大系统有一个主流的观点,就是希望建立一门人大制度或者人大工作的专门学科即人大学。甘肃人大的同志认为,作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人大”来命名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在全国各地却没有一份学术理论期刊,不能不说是人大制度建设上的一件很遗憾的事。弥补遗憾、敢为人先,甘肃人大杂志1992年1月将刊名改为《人大研究》,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办改由省人大常委会主办,成为专门研究人大理论和实践、从理论角度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期刊。《人大研究》1992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
我1987年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后,在思考的基础上经常写点文章,甘肃人大的刊物就成了我发表文章的首选“阵地”。1992年那年,我就有文章在《人大研究》上发表,其中在第4期上发表的《人大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民主法制为中心并行不悖》一文,在该刊有奖阅刊赛中被评为优秀文章。这一年第12期的《人大研究》,刊登了程湘清、我与徐华飞合写的甘肃、新疆两省区人大工作的调研报告《地方人大工作十方面的新进展》,特别写道,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创办了公开发行的《人大研究》杂志,推动人大理论研究和宣传,推动提高人大工作的水平。这篇报告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的肯定,在该刊刊登后被多家期刊或者资料所转载。
二、相知—回顾30年来
1992年杂志第12期的卷首语说:“说心里话,当初创办《人大研究》的时候,我们是捏着一把汗的。有稿源吗?有读者吗?说不上。……办了一年《人大研究》,我们的体会是:只要有高质量的刊物,就有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就有高层次的读者群。”《人大研究》30年的历程对此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我深切地感到,《人大研究》30年来不断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按照自己高质量办刊的宗旨和风格坚持了下来,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人大研究和宣传文章,在理论界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成为甘肃省一级期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A刊核心期刊。《人大研究》始终明确办刊方向和完善办刊思路,自觉坚持人大期刊为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服务,使其与人大多数刊物相比有较高的理论品位,与一般的学术期刊相比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在保持人大理论期刊特色的基础上力求更加贴近实践和读者,实现了学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效结合。应当说,所刊登的文章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人大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水平,是对人大实践的探讨和总结,既有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又注意符合现有的体制和法律要求,做到了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迄今为止,《人大研究》已经拥有一大批遍布全国各地的作者队伍,其中不乏知名的宪法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人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还有一些不断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同志。刊物的读者除了人大工作者例如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民主法治相关领域的不少同志也成为相对固定的读者,社会上关心和关注人大制度建设的人也源源不断地加入。《人大研究》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为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得到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全国各地人大系统同志的好评,也受到了海内外研究中国人大制度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成为我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人员和人大工作实务者的共同家园!
《人大研究》取得这样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也饱含着几任主编及其编辑团队浓浓的家国情怀、不泯的民主法治梦想,是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使然。鲁迅说过,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据我所知,杂志社的同志在办刊过程中也曾彷徨惆怅、孤独落寞,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但始终保持一股韧劲,不忘初心和使命,有着不拋弃、不放弃的执着,对国家命运前途永远抱有美好期待,就是要做这样的“脊梁”,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不遗余力地鼓与呼。30年步履艰难,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了下来,并获得成功!
这些年来《人大研究》一直伴随着我的工作和学习。每当我收到杂志,都有如饥似渴、如获至宝的感觉,这主要来自刊物内容颇有特色的新、全、深、实,即栏目簇新、视角新颖、立论有新意;紧扣重大题材,信息容量大;众多文章笔锋犀利、见解深刻;贴近实践和读者的需要、有用管用;内容丰富,大而不空、全而不滥、活而不乱、新而求实,让人爱不释手。记得2008年第1期的《人大研究》杂志刊登了我写的《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工作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后来这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政治》2008年第5期采用。大概拢了一下,这些年在《人大研究》上,我有二十来篇文章发表,特别是2015年我从办公厅联络局岗位上退休来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工作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文章发表,有时候一年还发两篇。《人大研究》给了我一个研究和表达观点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与理论界和实务界交流切磋的窗口,使我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特别是在代表工作研究上小有建树。饮水思源,不能不由衷感谢。抚今追昔,深感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三、相勉—嘱望30年后
2021年10月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后, 11月初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深入研究阐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深化对人大工作规律特点的认识和把握,支持各级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发挥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智库开展人大制度理论研究。这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大研究刊物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希冀《人大研究》继续秉持坚定执着的办刊理念、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品格、奋发有为的团队精神,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实效导向,进一步加强对人大制度理论和人大工作实践的研究,为讲好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的故事,增强全社会对人大制度和工作的了解及增进国际社会的认识认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到此,脑子里油然冒出这样一句话:三十而立、立地顶天、天地人和、和再而三。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唯愿《人大研究》越办越好,全国类似的刊物越多越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进一步坚持、完善和发展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我们几代人大人的夙愿。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也会继续守望、守护和利用《人大研究》这个平台,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尽微薄之力。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办公厅联络局原巡视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