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恬淡平和——中国古建筑与白色

时间:2024-05-04

文/东门之云 供图/视觉中国

安徽宏村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贾母游览大观园,在蘅芜苑中见到薛宝钗“雪洞一般”的居室便心生不快。“雪洞一般”四个字,让读者联想到宝钗的居室装修可能走的是现在所谓“极简风”,以白色为主色调,十分素净,但从贾母的反应,可隐约窥见这种风格在明清富贵人家的“不入流”。

的确,提到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数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大概是明媚蓝天映衬下的红墙黄瓦、青绿相间的缤纷彩画,然后才是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江南民居。但其实,作为百搭的中性色,白色与传统建筑的缘分,远比人们想象中的深厚许多。

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

粉墙黛瓦

20世纪90年代,由同名小说改编制作而成的电视剧《烟锁重楼》风靡一时,据说小说的写作灵感便生发于作者游览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时。的确,明清牌坊多以灰白色调的石材砌筑,肃穆地屹立在大地之上,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呼应,加上每座牌坊背后几乎都蕴含着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丰富的历史内涵容易引发人们的遐思。

歙县在明清时期属于徽州,自然风光秀丽。除了牌坊,茂林修竹、潺潺流水之间,点缀着众多由黛瓦、粉壁、马头墙构成的民居。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州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遗存。在细节装饰如砖雕、梁架雕饰上,明代崇尚简洁明快,清代讲究精细繁复,但一眼望去,成片的房屋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黑与白的经典搭配,令人印象深刻。天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营造出平和、恬淡的氛围。

而在更负盛名的苏州园林中,粉墙黛瓦的搭配又有一番别样的韵味。江南士大夫认为,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素雅清新,较少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采用深褐色,与自然景致协调,让园中之人赏景而静心。另外,园林的主人大多是风雅文艺之人,在书画诗文各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山水画中水墨浅绛、略施淡彩的秀逸用色,早已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指导设计出来的园林,自然也不会使用过于浓艳的配色。借景、障景等手法,搭配上园林花木与建筑的色彩、形体,让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如画般静谧。

有的园主还命工匠精工细作,强化白色墙面的光泽及质感,以区别于普通人家,凸显高级感。晚明的园林艺术理论著作《园冶》中提到,修筑粉墙一般以纸筋、石灰为原料,较为高端的做法是用河沙加少许石灰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墙筑好后以麻帚轻擦,明亮鉴人。也有人用白蜡磨光打亮。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光洁的白墙能让建筑显得精神明亮;天气晴好之时,就显得清新明朗,似蓝天白云的气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配上小桥垂柳,绿蕉翠竹,就构成了一幅幅清新美妙的画面。

苏州园林

马头墙

徽派建筑

江南地区气候偏温暖湿润。粉墙黛瓦这种色彩搭配,突出大块面的白色,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有效地缓解人们内心的烦躁,在春、秋以及冬季,配上自然景观,又是一幅绝美的江南风物图。地形上,江南多低山丘陵,民居和园林的营建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傍水,随地形自然起伏,远远望去,错落有致。黑白相间,搭配上不同的自然植被、天气条件与光照,更有强烈而优美的韵律感。鱼鳞似的灰黑瓦片与高高的白墙,仿佛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空间层次丰富,余韵悠长。

江南民居富有特色的地方,马头墙可算一处。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似马头而得名。又因为它兼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所以又称“风火墙”“封火墙”等。据《龙游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贡生徐敞居住在步瀛坊,创制马头墙用于防火。县城百姓看到,纷纷仿效,县里的火灾少了很多,徐敞住的地方也因此被人称为“火墙里”。从审美的角度来说,马头墙的颜色延续了黑与白的搭配,造型高出屋脊,又依循屋顶坡度层层错落,呈现出水平阶梯形状。也有些马头墙呈中间高、两头低的造型,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颜色与轮廓线条相得益彰,为江南民居增添了几分含蓄之美。

以黑白为主的素色建筑,与山川、河流、田地、道路、城市园林等融合在一起,显山露水,错落有致,形成了淡雅简约的气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所欣赏的生活方式。“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悠闲自在,返璞归真。对平静淡泊生活状态的追求,或许已经深植在中国人的基因之中,让江南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故宫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故宫的汉白玉石栏

雕栏玉砌

与民居相比,明清官式建筑的色彩则复杂许多。在建筑物上施以各种色彩,既可以取得豪华富丽的装饰效果,又能借图案及工艺显示建筑等级,涂刷油漆还有为木结构防腐防虫的实际功用。早在宋代,建筑彩画已经出现“丹粉刷饰”一类,有学者推测即为红白相间的图案。

除了彩画配色,传统建筑上更大块面的白色集中在台基、阶梯、栏杆等处。这些地方多用大理石、汉白玉等白色的石材营建,与丹、朱、赭等颜色的墙体、柱子,还有横向结构如额枋上的丰富彩画互相衬托,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石材上常雕镂精细华丽的纹饰,又为建筑增添了不少威仪。如故宫保和殿后阶陛中间的云龙石雕,通体洁白,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约250吨,上面雕刻着9条在流云中腾飞的巨龙,最初制作于明朝,清乾隆年间又重新雕刻。

云龙石雕由一整块巨大的汉白玉雕刻而成,原料来自北京郊区的房山。汉白玉虽名中带“玉”,但主要成分是白云石大理岩,与真正的玉料差异较大。那么,汉白玉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这种石料洁白无瑕,外观有如美玉,又从汉代起开始使用,所以被称为汉白玉。另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把白色的美石分为“水白玉”和“旱白玉”两种。水白玉是在新疆和田地区的河床中出产的白石料,旱白玉则是产自北京西郊的白石料。后来,人们口口相传,把“旱”误传为“汉”,就形成了“汉白玉”这个名称。

即便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要想将这样一大块石料从房山运到故宫,也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机械。而在几百年前的明代,运输它的道路更是用血汗和艰辛铺就的。据说,为了提高效率,负责的官员将运输时间选在寒冬,动用两万民夫用拽旱船的方法拖运。沿途每隔一里就要打一口水井,汲水泼路,结成冰道以便拖拽,同时井水可供民夫饮用。从房山到北京,走走停停,共耗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百姓们将这种运输方式称作“万人愁”。

故宫雪景

梁园飞雪图(局部) 绢本设色 全轴202.8cm×118.5cm 清 袁江 故宫博物院藏

断桥残雪

自然天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不同的天气条件,也会赋予建筑不同的色彩。

具体到白这种颜色,最引人入胜的当属雪景了。每逢雪天,都有无数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拥入故宫,拍摄漫天飞雪下的宫阙。在社交媒体上,故宫雪景之类的话题和图片总能引发动辄千万的点击量和广泛讨论,可见人们对古建筑雪景的喜爱。

雪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实体形态的天气元素。雪花飘飘,落在建筑上,无论多么艳丽的彩色,都化为大面积的素白。风急雪猛之时,飞雪连天色,建筑的整体色调偏向黑白对比,如同写意的泼墨山水;雪过天晴,无雪处的景物在白雪的反衬下则更为耀眼,清辉闪烁,具有独特的美感,使人神清气爽。

虽然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我们无法领略真实的雪景建筑,但文献记载以及传世的众多雪景建筑画,记录了那一抹天然的白色与古建筑相遇的场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是一名画家,他一个人就画了《雪溪图》《辋川雪图》等20多幅雪景画。后世的《雪堂客话图》《灞桥风雪图》等,也都十分巧妙地将雪景与建筑结合在一起。

古代,“断桥残雪”被列入西湖十景;今日,“紫禁城初雪”成为每年冬天必上热搜的话题。天然的白色与古建筑相遇,自然之美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动人心魄的美景也就因此诞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随着建筑类型和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然而无论是富丽堂皇、色彩对比鲜明的高等级建筑,还是配色含蓄淡雅的园林、民居,白色都能在其中取得一席之地,让建筑的色彩在绚丽与质朴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与西方大理石建筑的洁白相比,中国传统土木建筑中的白色,彰显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色彩美学,拥有属于自己的、别样的中国风韵。

群贤博古图 绢本设色 27.5cm×180cm 宋 赵伯驹(传)

仙女图 纸本设色 123.1cm×86.2cm 元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