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供图 吴文化博物馆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展览现场
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品的典型代表。它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挖织而成,也被称为“刻丝”。缂丝技艺在中国已经延续千年之久,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之称,一直是我国民间工艺的稀有门类。
苏州作为缂丝的主要产地,缂品逐渐形成了色彩丰富、晕染自然、浑朴高雅、艳中具秀的特点,兼之坚厚耐磨、利于长期保存,因而具备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如今,苏州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缂丝生产地之一。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究竟为何穿越千年时光而魅力依旧?本次吴文化博物馆“拂梭千年—苏州缂丝精品展”以非遗传承人马惠娟、肖锋的缂丝作品为依托,通过“妙夺丹青”“梭织交错”“织中之圣”三个单元,带领观众走进苏州缂丝的历史,拨开那些细腻的丝线,一同探寻“织中圣品”的精妙之处。
缂织技术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通经断纬”的织法最早由西方传入,织品最初以亚麻、麻毛为材料。公元7世纪左右,该技术被引入丝织物的生产中。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以及西部少数民族的迁徙,缂织技术在唐代传入中原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缂丝织物,是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合葬墓的一条唐代缂丝腰带,被发现时缠在一个女舞俑的腰上。
南宋时期,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盛产生丝,丝线韧性好、强度高,是制作缂丝的上好材料。在经济、文化与民间技艺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缂丝在江南迎来了黄金时代。此时,缂丝织品以摹缂名人书画为上乘,功能逐渐从实用性转向观赏性。艺人们以书画为底稿,尝试通过丝线来表现书画中的笔锋与画韵,缂丝技艺得到迅速发展。
彼时,缂丝名匠多出自江南,如松江朱克柔,吴郡沈子蕃和吴煦等,其缂品达到了“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胜于原作”的境界。一幅幅山水、花鸟缂织画作从艺人们的一拨一梭中诞生,细枝末节处亦可细细品味,远观是画,近看精巧,意趣十足。这一古老的手工艺世代沿袭,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清代沈初在《西清笔记》中提到:“宋刻丝画有绝佳者,全不失笔意,余尝得萱花一轴,以进花光石,色黯而愈鲜,位置之雅,定出名手。”
元、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与观赏性缂丝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观赏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苏州为代表的缂丝产销中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购自苏州的“刻丝弹墨”。
现代缂丝艺人也继承了南宋摹缂名人书画的传统,精心揣摩,题材选择也更为宽泛。他们的缂丝作品不再单以精细、准确为标准,而是更追求神韵,加入了艺人的创作与理解,既能融于现时艺术,又不失传统风貌。艺人们一拨一梭,于平淡朴实中编织着古典的江南。
洛神赋图
缂丝的织造工艺非常独特,与其他织物截然不同。《玉篇》曾记述:“缂,织纬也。”它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在一梭纬线通过的位置上,变换多种彩线缂织。所有图案、颜色的变化都取决于不同颜色纬线的交织,要按照图案的特点来回穿梭,分块缂织,因此纬线无法一梭到头,即形成了“断纬”。画面与素地的结合处,会呈现些许裂痕,在两色衔接处有透空的“针孔”,仿佛刀尖镂刻而成。透光视之,犹如万缕晶珠,艺术效果极佳。
在进行缂织之前,首先要经过落经线、牵经、上经线等多道工序,然后梳理经面,将经面的松紧调至适宜。随后缂丝艺人用毛笔将画稿画在经面上,依画面色彩变化配线,用摇纡车将色线缠绕在纡筒上,再利用梭子一丝不苟地制作。一旦运梭,不容有差,这不仅要求缂丝艺人拥有极为精湛的技巧,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缂丝名家往往都有一定的绘画功底。
在绘画中,绘者笔墨一挥即可展现出色彩的层次与晕染效果;在缂织过程中,则须将画面拆解为无数像素式的小块,变一色,换一梭,一幅作品有时需用到上百只梭子。缂织线条等细节的营造,则更考验艺人的经验与技艺。苏州缂丝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灵活运用戗法来达到调和自然、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以金银线入缂更添富贵奢华。缂丝成品的制作周期极长,技艺成熟的艺人一天也仅能织出一小段。遇到图案复杂、晕色细腻的画稿,则更费工耗时,故有“妇人一衣,终岁可就”之说。
老子青牛
观音像
展览现场
乾隆春花(局部)
20世纪60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了百年来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苏州许多乡村女性利用农闲之时学习缂丝技艺,很多人成为专职的缂丝工人。当时,苏州缂丝织工达一万余人,缂机上万台,几乎是“村村有工厂、家家有织机”。这一规模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苏州也成为全亚洲最主要的缂丝实用品出口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缂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多方因素冲击下,苏州缂丝业逐渐衰微。
目前,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促进下,苏州缂丝的发展呈稳步上升态势。2017年,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下设的苏州缂丝专业委员会成立,苏州各地的民间缂丝艺人有了交流互鉴的平台。目前,苏州缂丝艺人约有300多人,其中国家、省、市级“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1人。他们通过开办缂丝工作室、不断探索缂丝技术、创新缂丝作品类型等途径,全力延续着“织中圣品”的千年风华。
乾隆春花
摹吕纪残荷鹰鹭
摹吕纪《双喜图》
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