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左琴右书,贤人君子之器

时间:2024-05-04

木小六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丝竹之音,推琴为首

孔子的时代,古琴已盛行开来。孔夫子音乐造诣颇深,曾因听《韶》乐而如痴如醉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后来跟随当时著名的琴师师襄学弹琴,又坚持不贪多求快,执着于体味音乐深意。他经由弹奏技巧进阶为领会意境,又从意境中体察出作曲者的形象和精神境界,认定该曲为周文王所作,令师襄大为折服。

唐初司马承祯在其《素琴传》里说,自古贤人君子,便是“左琴右书”。古琴历来为中国传统文人所喜,其音旷远深静,发人幽思,令人闻之“恍若隔世”,被视作“遗世之响”,古琴最适宜用来修身养性,寄托情志。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亦有言:“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古琴在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生命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琴是知音,白居易有“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的诗句,岳飞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慨叹。

琴是自在,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潇洒如李白,与友人相聚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但如此良辰美景,因少了琴,他又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若无古琴,璀璨的中华文明定会黯淡缺角。

《藏春坞琴谱》中的《高山》《流水》减字谱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文人雅士的诗文唱和中少不了古琴,古典名著中更是少不了它的踪影。

关于古琴,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伯牙子期以琴相交,成就一段知音佳话。《警世通言》第一卷,演绎的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秋战国时,俞伯牙省视乡里途中,于中秋之夜遭遇狂风骤雨,便停下来等待。他见雨过云散,明月格外耀眼,便命童子焚香炉内,伴他抚琴一曲,以遣情怀。没想到一曲未终,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发现有人偷听,正是樵夫钟子期。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钟子期却只是乡野布衣,二人身份云泥之别,却因谈论琴音琴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只是,伯牙担心子期所言都是记诵的学问,一再试探,子期便让伯牙再抚一曲,由自己猜度。

伯牙鼓琴图 绢本墨笔 31.4×92cm 元 王振朋 故宫博物院藏

伯牙重整断弦,随心抚琴。他意在高山时,子期赞他:“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他凝神不答,又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伯牙終于相信,一曲高山流水,让他遇见了真正的知音。二人于是不计富贵贫贱,八拜为礼,结成兄弟,又约定了来年再会之期。可是,“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等伯牙如约而至,世上却已再无钟子期。

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取出瑶琴,抚弄一曲。“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曲毕,伯牙割断琴弦,双手将瑶琴举起,重重摔在了石台上。

“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子期的故事,终成绝响。

玉洞仙源图 绢本设色 169×65.5cm 明 仇英 故宫博物院藏

凤求凰

知音而识人,古琴能成就千古友谊,也能成就罕有的爱情。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就记载了卓文君因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而怦然心动的故事。

司马相如从小喜欢读书击剑,志向远大,他的名字就是因仰慕蔺相如而改。起初,他用家财换了个郎官,成为孝景帝的武骑常侍,只是这工作并非他所好,再加上景帝不喜辞赋,他便更觉知音难逢。后来,因梁孝王来朝,司马相如才得以结识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便辞了官职,旅居梁国数年,著名的《子虚赋》就写于这段时间。

可惜好景不长,梁孝王去世后,司马相如只好返回故乡。这时候,他家境贫寒,又无立身的职业,不过,因声名在外加之友人相助,想请他赴宴的富户不在少数。这其中,就包括卓文君家。

陶渊明诗意图册之一 纸本设色 27×21.3cm 清 石涛 故宫博物院藏

喜爱音乐的卓文君刚守寡不久,她的父亲强邀司马相如为其弹琴一曲,司马相如便“以琴心挑之”。卓文君透过门缝窥探到司马相如仪表堂堂,雍容雅致,“心悦而好之”,又担心自己的心意不被司马相如理解。没想到,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花钱买通了卓文君的侍者转达倾慕之心,卓文君便连夜离家,与司马相如私奔,惹得父亲大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