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阿兹猫
在秘鲁,从利马附近的帕恰卡玛遗址开始,纳斯卡地画、亚马孙雨林、古印加王国的中心库斯科、“失落之城”马丘比丘、“高原明珠”普诺,再到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白城”阿雷基帕,点点滴滴,就这样一路触摸着南美的文明脉搏。这场旅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奇幻性,毫无疑问,这是我到过的最神奇的国度之一。
走进神秘的亚马孙
很多时候,当我第一次踏上一个陌生国家的土地时,都会为自己留下重返的理由。在出发前就有预感,这个地方,我一定会再来。这一次,是秘鲁。
亚马孙河水面非常开阔,船开得很快,两岸是郁郁葱葱的雨林。这座神奇的“宝库”源自秘鲁,千回百转蜿蜒流经8个南美国家,直奔大西洋,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及众多奇珍异兽,成为地球上公认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国”之一。“秘鲁是源头所在,这里的亚马孙风光比巴西要美得多。”曾经遍游亚马孙的朋友这样说。我没有去过后者,但我相信,秘鲁亚马孙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伊基托斯位处亚马孙的边缘地带,那种传说中的封闭原始,甚至危险的部落在这里是找不到的。更多的是像我探访的这个亚瓜斯印第安村落那样,逐渐接受旅游业带来的好处,成为外国游客造访的景点之一。亚瓜斯也是西班牙殖民者最初到达亚马孙流域时见到的土著村落,看到身穿草裙、留着长发的亚瓜斯男人手持“吹气枪”,在丛林中追赶野生动物,西班牙人以为是女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亚马孙族女勇士,便把这条大河称作“亚马孙河”。
丛林中,穿着草裙、赤裸上身的男女老少纷纷出来迎接我们。草裙其实并非草做的,而是亚马孙的一种植物—毛瑞榈的纤维。他们常用红木的果实作为染料,给草裙甚至皮肤染色。如今,亚瓜斯男人依旧钟情草裙,但是女人们更愿意从外面购买棉布做裙子。
如今的部落生活比过去改善了许多,不再是纯粹的刀耕火种状态,男人负责打猎、捕鱼,女人则利用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手工制作一些手环及项链等纪念品。这个季节是淡季,游客不多,我们的到来还是让这个部落的10个家庭都聚集了过来。老族长为我们表演狩猎的工具—吹气枪。据说“亚马孙最后的猎人”马蒂斯是印第安人,他所用的吹气枪是亚瓜斯人的两倍长,可达4米。和昂贵的猎枪相比,吹气枪十分廉价,而且简单有效,现在仍然被普遍使用。枪筒里射出的是毒箭,老族长的枪法很准,几十米外能正中靶心。
我注意到部落里的孩子特别多,印第安女孩子都发育得早,结婚生子也早,因此很快便会有个大家庭。好在养活不成问题,守着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这里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和大量淡水鱼,食物是不会匮乏的。
亚马孙的孩子们拥有的宠物也不一般:狨猴、树懒、鹦鹉,这些雨林特有的野生动物是孩子们童年时期最好的伙伴。他们和宠物玩耍的样子散发着一种野性的美,这也成了我镜头下最好的模特。
据说亚马孙雨林中生活着1000多个部落,随着与外界接触增多,很多部落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空间和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入侵和同化。亚瓜斯人也不例外,幸运的是,他们不像其他亚马孙部落那样喜欢酗酒,亚瓜斯人喜欢一种由某种植物的根茎发酵而成的传统酒Masato。然而,伊基托斯附近的这些亚瓜斯部落都比较小(几十人而已),因此没有可能接受双语教育,年轻一代正在遗忘他们古老的语言。这是世界上所有古老少数民族共同面临的困境,土著语言的消失不仅意味着传统知识的消失,也会引起文化多样性的消亡,从而破坏土著族群和个人的群体认同感和精神文化。
这些孩子的未来便是亚马孙部落的未来,我不知道多年后是否还可以在这里见到他们,但那纯真的眼神与好奇的表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或许他们长大后更愿意走出雨林,前往大城市谋生。一种文化的消亡,放弃旧的文化传统,只是因为这些人被更为有生命力的文化所吸引。只要是出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一切天经地义,原生态文明的守护者恐怕也爱莫能助吧。
亚马孙“丛林精灵”
我们在雨林中的“木棉树顶木屋度假村”(Ceiba Tops Lodges)是个不错的居所,虽然条件比较简陋,但野生动植物近在咫尺,白天夜晚都可以感受亚马孙的神奇。每天出行都要坐船,第一个出场的“亚马陋精灵”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粉红海豚,在地球上存在的5种淡水海豚中,这种据说是最聪明的。
在哥伦布还未发现新大陆之前,关于粉红海豚的传说便在亚马孙河流传。这种体形最大的淡水豚在亚马孙印第安人眼里是神话般的存在,被视为“河神”。他们相信,这些海豚拥有邪恶的神奇力量。导游告诉我,女孩子是不可以在河里游泳的,因为粉红海豚会让她们怀孕。还有的说粉红海豚会在夜里变成英俊的男子,诱惑岸上的女孩。
这的确是一种外貌很漂亮的海豚,但体表颜色并不限于粉红色一种,还有灰色、蓝灰以及乳白色。海豚的好奇心很强,有几次围着我们的小船游弋。与我见过的任何海豚都不同,它们长着肉质球状的前额,喙部尖而长,适合在枝蔓缠绕的雨林捕猎鱼虾,或者啄食河泥中的甲壳类动物。它们眼睛很小,因为可利用回声精确定位淤泥里的猎物。说它们借助古老魔法蛊惑人心,或许还真是这奇特的外貌所致吧。
度假村里每天都有头体型大如牛的动物来“串门”,这是一头5岁左右的雌性南美貘—南美洲最大的野生陆地动物,以各种嫩枝、嫩叶和果实为食。它看起来性格很温顺,喜欢在房前屋后找掉落在地上的果子,度假村里的杧果树和香蕉树估计是吸引它过来的主要原因。这头雌貘独来独往,有时会跟着我们在森林里徒步,长鼻子很灵巧。据说它之前有个同伴,不幸被附近的印第安部落猎杀了,希望它的运气能好点吧。
亚马孙的“明星动物”还有很多,比如树懒。据我观察,“懒”不过是因为它们走得慢,喜欢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小时不动而已。说起来它的爪子还挺锋利,当我抱着它时,明显感到它们很有力量。
为了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度假村附近有处“小动物园”,虽然少了野外探险的乐趣,但至少可以近距离接触它们。蜘蛛猴、松鼠猴、绒毛猴……这个保护中心的猴子都不怕人,最调皮的是一头南美浣熊,一不留神就爬到你身上。
我最感兴趣的是夜间的游猎,跟随自然向导,我们打着手电进入密林。那些夜间捕食者开始活跃起来,雨林蛙、食鸟蛛都伺机而动。池塘深处,黑暗中闪烁的亮晶晶的光点则是鳄鱼的眼睛,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
探索热带雨林这个“自然课堂”令我欲罢不能,除了动物,雨林里的植物也很特别,从睡莲到不知名的兰花,那些奇特生物展现出的出人意料的美都叫我心醉神迷。
纳斯卡线条的“惊天之谜”
20世纪30年代,一个惊天发现轰动世界,秘鲁南部的荒原之上竟然存在着世界上最大的“地画”。如今我终于有机会飞临这片荒漠,像诸神一样俯瞰这神秘炫奇的纳斯卡线条。
炫目的阳光下,时光倒回到中学时代,那时我热衷于各种神秘现象,比如UFO和外星生命。一次从纪录片中得知,在遥远的南美一个叫纳斯卡的地方,地面上的各种线条组成的图形必须从空中才可以辨认出。研究人员对这些千年以前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图案做出种种假设,比如灌溉用的水渠、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天文观象台,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星人的跑道”,我更愿意相信甚至盼望这是外星人所为。
20年过去了,见证奇迹的一刻就在眼前。飞机载着12个充满好奇的客人飞向蓝天,向纳斯卡荒野飞去。
为了便于客人看地画,飞行员会将飞机开得足够倾斜,然后掉转,再换另一侧的客人看。这就意味着,这趟旅途犹如坐过山车一样。很快因为大幅度翻转,大部分客人都感到了不适,对于习惯了航拍的我来说,却毫无问题,一直端着相机全神贯注地寻找地面上的图形。每一次倾斜低飞都意味着下面有图案,可我就是找不到,不禁有些着急。
终于,当地面上一个清晰的蜂鸟图案出现在眼前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尺寸比例应该是这样大小,之前一直以为巨大无比,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大线条上了,没想到每个图形虽然在地面上有几百米长宽,但从空中看,却只有拇指大小而已。
掌握了这个比例关系便好办了,此后,我陆续找到不少地画。果然很有趣,比如当我从一座红色沙砾岩的山坡上看到那个眼睛又大又圆的小人时,难以置信的是,他脚上还穿着一双类似登陆靴一样的鞋子,抬起左手似乎在向我们致意,模样和传说中的外星人很像。
最难辨认的是一处鲸鱼图案,被公路切成两半。而一只巨大的秃鹰,翼展竟达120米,都超出了我的长焦镜头范围。最容易辨认、也是距离公路较近的一处是“手形”图案,附近甚至设置了一个观景台,即使不坐飞机也可以看到。
连绵不绝的线条小心翼翼地描绘出一个个动物的轮廓。最清晰的图案之一是一只50米的大蜘蛛,据说这是一种学名为“节腹目”的蜘蛛的形状。这种蜘蛛十分罕见,只有在亚马孙河雨林中最偏远隐秘的地区才能找到。创作者是如何翻越高耸险峻的安第斯山脉,进入亚马孙河流域,抓来一只节腹目蜘蛛作为蓝本的呢?还有一种假设,这是画在地面上的猎户星座的图像,连接这个图形的笔直的线条指引着猎户座带纹的三颗恒星不断变化的方位角。
总之,纳斯卡图形充满了这类奥秘,动物中,除秃鹰之外,几乎没有一种是本地产的。对于科学家,这或许是一部世界最大的天文书;对于艺术家而言,如果你想创作什么大手笔的画作,而且还想让它能永远供人观赏,那么,这些偏远奇特的高原台地就是你梦寐以求的理想画布。
这些镂刻在大地上的图画,北由英吉尼奥河开始,南至纳斯卡河,作画的方式是去掉地面表层坚硬的石块,露出下层的黄白泥土。从地面上看过去,不过是沙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地画的线条往往绵延10多公里,甚至更长。只有在300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图案全貌。短短的35分钟里,我从空中看到了南美考古中最令人着迷的谜题之一,这是一个精确完成的几何图形的线性系统,这一系统在2000年前完成,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是难以想象的。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使命,感谢玛丽亚,让我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好奇、惊奇和牵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