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贾母与刘姥姥:一贵一贱的养生之道

时间:2024-05-04

余思

都说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伟大的作品,总是在细节上极尽推敲,充满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真实感。也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从某个时代的作品中去摹想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哪怕只是白纸黑字的文字也会被视为“风俗画卷”。

如果要从《红楼梦》中窥探时人的生活细节,大多数人大概会选择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中人看起,毕竟他们的物质条件更为丰裕,生活更有闲暇—比如若想要了解清人对“养生”大体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又有些什么样的讲究,贾母就是再好不过的观察对象。

首先当然是因为她够富贵。贾母与四大家族之二都有密切关系—“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氏是她的娘家;“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氏则是她的夫家,所以她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追求延年益寿。其次也是因为她够“讲究”,身份既尊,辈分又高,也到了追求“养颐之福,可得永年”的年纪。事实上从《红楼梦》故事开篇算起,贾母年高德劭,两府上下都尊称一声“老太太”,早就不亲理中馈,但她生于大家的眼界见识始终都在,对于养生这种事情依然门儿清。

贾母的日常起居、健康保养自有晚辈、奴仆操心,但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她自身对“养生”的理解,只看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便可明了。

在第十一回中写到,秦可卿病中虚弱,饮食已几乎不能养身,唯独对贾母所赐的枣泥山药糕“倒像克化得动似的”。

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述,枣味甘、性温,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等,而山药则可补虚羸,是非常好的药食同源类食材。以这二者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枣泥山药糕,味道清香甜美,更易于消化吸收,对于久病体弱的秦可卿而言,恰是适宜的药食两用滋补品。

另一处细节则出现在第四十一回里,贾母一行人踏雪赏梅,行至栊翠庵,要找妙玉“讨一杯茶喝”。待妙玉烹茶奉上,贾母却先开口说明“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着对以“这是老君眉”。

六安茶和老君眉一样,都是久已知名的好茶,贾母何以独独不饮六安茶?这就要从六安茶的茶性说起。

原来,六安茶是偏苦的一种绿茶,能清热解毒,但如果空腹饮用,或是有失眠症状的人,或是年老体弱的人饮用,就不合适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喝多了“剐人”“心里过不得”。看来,六安茶虽好但不适合贾母自身的体质,也就难怪她从不饮用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细节体现了贾母的养生之道,诸如一看“牛乳蒸羊羔”上桌就笑说“这是我们上了年纪人的药,宝玉和女孩子们都吃不得”;再比如日常督促下人合药备用,看出黛玉有不足之症便立刻吩咐多合一味人参养荣丸……贾母关于“养生”的表现,颇有孔圣人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派头。

然而纵观整部《红楼梦》中的养生观,却绝不止贾母这一种流派。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养生法”则来自出身贫寒却因缘际会与贾府的浮沉荣辱息息相关的刘姥姥。

刘姥姥是何许人也?论身份地位,她和贾母的距离不啻霄壤。她女婿家祖上曾与四大家族之王家同姓连宗(并不算是“正经亲戚”),因家里境况不好,女儿女婿过不下去,她才拉下老脸到荣国府求见王夫人打秋风。但这位出身下层的“姥姥”,却把贫苦人家的自尊和富贵闲人的“惜老怜贫之心”平衡得极好,三进荣国府,上至贾母下至丫鬟,闲人如爱听故事胜说书的贾宝玉,甚至管家精明、性格厉害的王熙凤,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用得上她”。

而这位刘姥姥关于“养生”有着与富贵中人截然不同的理解,正是在王熙凤之女巧姐生病发热这一件事上折射出来的。且看原书是怎么写的—

且说刘姥姥带着板儿,先来见凤姐儿,说:“明日一早定要家去了。虽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却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我这一回去后没别的报答,惟有请些高香天天给你们念佛,保佑你们长命百岁的,就算我的心了。”凤姐儿笑道:“你别喜欢。都是为你,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睡着说不好过;我们大姐儿也着了凉,在那里发热呢。”刘姥姥听了,忙叹道:“老太太有年纪的人,不惯十分劳乏的。”凤姐儿道:“从来没像昨儿高兴。往常也进园子逛去,不过到一二处坐坐就回来了。昨儿因为你在这里,要叫你逛逛,一个园子倒走了多半个。大姐儿因为找我去,太太递了一块糕给他,谁知风地里吃了,就发起热来。”刘姥姥道:“小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一语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着彩明来念。彩明翻了一回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凤姐儿笑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一面命人请两分纸钱来,着两个人来,一个与贾母送祟,一个与大姐儿送祟。果见大姐儿安稳睡了。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

中国自古就有富贵人家小孩儿难于养育的说法,由此衍生出起贱名为长命、拜穷人做干爹、干妈等解决方式。从唯物角度来看,这些办法都是求个心理安慰,但刘姥姥所说的话里,“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却真是千百年来经验凝结出的朴素道理。

刘姥姥也有一个外孙子板儿、一个外孙女青儿,用“哪个坟圈子里不跑去”的方式养育,也都健康长大成人,反而没有娇贵多病的忧心。

用另一句俗谚来说“养儿须带三分饥寒七分温饱”,恰恰针对的就是“养生”过于精细可能带来的弊端。

不同于贾母对饮食起居的处处精心,刘姥姥对身体健康的经营是“粗放型”的。因为有生活压力,要下地务农,不能太娇贵,而上门求人时她把位置摆得很正,被别人打趣取笑时也不会太上心,这种适应力能够抵抗环境的变化,恰恰合了“三分饥寒”的说法。从结果来看也收效不错,她年龄虽大但身体依然硬朗,能说会笑还能恰如其分地让其他人愉快。

由此看来,现代人在对“养生”汲汲营营的同时也不妨反向思维一下,过于在意饮食保养还真未必是强身健体的正确道路。就好比温室的植物一旦移出温室往往显出病象,反而是风吹雨打下的野草更有生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