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是莎翁,神似莎翁

时间:2024-05-04

陶庆梅

2014年是现代戏剧的祖师爷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所以今年全球各个剧团都在争相排演莎翁的戏来纪念这位大文豪。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讲述的是欲望与杀戮,也是很多剧团和导演都非常中意的一部戏。《麦克白后传》就是由编剧大卫·格里格以非凡的勇气续写了这一经典,并在原作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表达。

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观赏话剧《麦克白后传》这样文字量超大的英语新作,一只眼盯着国家大剧院狭小的字幕屏快速浏览,另一只眼盯着舞台,实在是有些累。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分辨舞台上苏格兰腔、英格兰腔以及英语独特韵律之间的区别,如此观看这部《麦克白后传》也许会丢失掉一些趣味与妙处。

但这些,都不妨碍这样一部不是莎士比亚原著的作品,经由苏格兰国家剧院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合作,唤醒观众对莎士比亚经典作品中经典人物的记忆,唤醒人们阅读莎士比亚作品时曾出现的快感,也唤醒人们对伟大作品的再一次叹服。

在《麦克白后传》开演之前,我有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是这部所谓的“后传”,会不会如我们常见的那样,以“后”的名义去解构、颠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另一个担心是,作者对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问题的立场,会不会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图解?

还好,这些疑惑都在《麦克白后传》从容不迫的展开过程中释然了。《麦克白后传》虽然终结了麦克白故事乐观的结尾,但在整个呈现过程中,仍然以强大的能量保持着莎士比亚戏剧的丰富性。虽不是莎士比亚原著,但在样貌和气质上神似—你甚至可以说,这也许有点像“描红”类作品,因为理解透了莎士比亚的谋篇布局,理解透了人物应有的深度,因而同样熠熠生辉。

编剧大卫·格里格是苏格兰国家剧院的当家编剧,写过超过50部的精彩剧作。有着丰富旅行经验和记者经历的他,在创作《麦克白后传》期间,曾在中东待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也影响了这部作品。以古喻今的手法,在这部戏里发挥得非常出色,隐晦但又不突兀,还时不时有些小幽默,让观众在沉重的主题下轻松地欣赏该剧。

更重要的是,大卫·格里格知道他在借用英格兰征服苏格兰的故事,借用《麦克白》打开的一扇门,来表述他对英美军队挞伐伊拉克与阿富汗的思考。但格里格不是要在舞台上图解“反战”或者其他什么立场,而是紧紧牵动观众视觉,带领大家进入艰难的思考。他试图给出答复:作为战胜者的斯沃德,自以为秉持着“正义”,可是,当他进入一个他不太能理解的地方,他的“正义”为什么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在这漫长的战争中,正义不仅没有带来和平,杀戮却对正义本身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种深深的不解与悲愤,又如何改造了斯沃德这样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又是如何走向自己的反面?如同被命运背叛的李尔王,他在荒野中的苦行,他对婴儿的赦免,最终能否平息他内心巨大的惶惑与不安?

这些,都是作者通过舞台提给自己、也提给观众的问题。作品中人物的深度,正是在作者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时建立起来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因为作者思考的深度,累积出斯沃德等人物和如此扣人心弦的作品。

不同于我们日渐习惯的“导演作品”,舞台上的《麦克白后传》较为清晰地呈现了“文学戏剧”的面貌。导演并不过多干涉舞台,而是尽量隐身,她只是在尽职尽责地保证场面清新,保证舞台叙事快节奏推进,更重要的是保证在演出中给观众营造关于宫殿、集市、山野、湖泊的神奇想象。她做到了。

其实,无论是导演作品,还是文学戏剧,只要有配得上莎士比亚的本事,然后尽情地去做,就是观众的福分。

《麦克白后传》由苏格兰国家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联合制作。苏格兰国家剧院的作品以精炼的舞台语言、与时事息息相关著称,每一部新作都能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更是50多年的金字招牌,此次更是派出了著名的女性戏剧导演、现任伯明翰戏剧院艺术总监的罗克珊娜·希尔伯特来执导这部戏。《麦克白后传》被认为是希尔伯特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期间执导的最优秀的作品。

故事从麦克白被马尔科姆杀死开始讲起,原著中因为发疯而死亡的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后传》中并没有死,而是化名为格洛赫。英格兰大将斯沃德带领军队横扫苏格兰,杀死了暴君并开始统治整个国家。他尝试着恢复和平并拥立新的统治者,但是因为军队缺乏管理,内部有矛盾,加上一路上有游击队骚扰,让他痛苦万分。在苏格兰邓斯纳恩(Dunsinane,也是本剧的英文名)的土地上,麦克白夫人格洛赫周旋于斯沃德和马尔科姆之间,让斯沃德推举马尔科姆为新的国王之余,重新思考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统一和入侵等问题。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