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明宣宗:天子爱投壶

时间:2024-05-04

文维文

图Fotoe

明宣宗:天子爱投壶

文维文

图Fotoe

明宣宗行乐图(局部)36.8×690cm 商喜(明) 故宫博物院藏

玉女投壶图 清 任熊

清仕女投壶插屏

投壶用的壶与箭

这是公元1427年里最普通的一天,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洒进了紫禁城。这一年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登基的第三年,两年前,他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解除了赵王朱高燧的威胁,文有“三杨”,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有于谦、周忱等人,朝内人才济济,百姓安居,后世称颂的“仁宣之治”渐次在他的治下展开。

熏风吹散累积了一个冬天的寒气,也吹散了纷乱如麻的国事带来的坏心情,朱瞻基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到骀荡的春风中去散散心。于是,他戴上笠子帽,穿上便服,带了8名近侍,来到了御园中。沿途嫩柳拂岸,流水潺潺,朱瞻基不觉心情大好,便叫过近侍,在观景亭旁摆下投壶,便要玩一玩这久违的游戏。

清代喻兰《仕女清娱图册》之投壶部分

这个游戏不寻常

朱瞻基准备玩的这个投壶游戏着实不寻常,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诸侯宴请宾客专门有项礼仪是射箭。当时,成年男子若不会射箭,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用手机一样,会遭人鄙视。不过到了战国时代,文武逐渐分途,不会射箭的人也多了,主人再这样搞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加上一般的贵族人家的庭院也不一定大到能设置靶场,于是有人便发明了用箭投酒壶的方式来代替射箭,这样文武咸宜,而且没有场地限制,于是便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据《礼记·投壶》所言,投壶是当时主客之间宴饮、讲论才艺之礼。既然是“礼”,就有着一套严格而繁琐的规矩。投壶开始之前,主人捧箭,主持人捧着盛放算筹的“中”,下人捧着壶。主人邀客人投壶,客人要故作姿态推辞两回,然后才上阵。宾主双方一人4支箭,交替投射,射中一支,主持人就将一支算筹放入对应的“中”里,射中多的人为胜,然后胜者给输者斟酒,输者跪受罚酒。不过这才是第一轮,第一轮完毕,胜者面前放一个木头做的马。之后再战两轮,如果一方最后只得了一马,那么就要将这一马给得两马的人,然后大家为得胜者庆贺。这种用筹和马计算的方法,后来演化出“筹码”一词。

汉代投壶画像石

这个游戏最开始直接使用酒壶,但酒壶比较浅,后来就制作了专用的壶,壶口略开、颈长、腹宽,总高将近30厘米,同时为了便于插箭,防止弹出,还在壶里灌上小豆子。箭用柘木制成,也分3种,室内使用的大概46厘米,大厅里使用的65厘米,户外使用的有85厘米。到了汉代,投壶“礼”的意味减淡了,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技术性要求渐渐提高。此时壶里不灌小豆子了,箭也从柘木改成了竹木,就是利用其很好的弹性,弹出来接住,然后再继续投,这个技法称为“骁”。据说西汉时有位郭舍人,可以这样反复投射百十回,每次在汉武帝面前表演,都会得到金帛赏赐。

由于和射箭相比,投壶从容安息、养志游神、讲究礼节,所以也得到了儒士的青睐。东汉大将祭遵笃好儒学,选用的人才也都是儒士,饮酒娱乐之时,也必定是雅歌投壶,一派文人风范。三国著名学者王弼也善音律和投壶,而文士邯郸淳曾作千余字的《投壶》赋一篇,魏文帝觉得非常工整,便赏赐了他帛千匹。文士风雅,也让王公贵族心动,这些“土豪”宴客之时,琴瑟悠扬中,客人一边扎堆投壶,一边弹琴、博弈,好不热闹。

投壶之风不仅在“土豪”和文士之间流行,民间也出现了不少高手。这个游戏继而进一步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投壶所用的壶加了两个耳,投射的范围增加了;同时,计算输赢的方法也随之增多,投入耳中还是壶中、正入还是倒入抑或半入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还起了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等好听的名字。著名“土豪”石崇家有位歌妓,可以隔着屏风将箭投入壶中;王胡之更厉害,可以闭着眼睛投。这股流行风也得到了帝王的喜爱。南梁的著名诗人柳恽第二天要见梁武帝,前一天晚上却还在通宵达旦地投壶,结果迟到了。武帝问起原因,柳恽据实以对,结果不但没有被怪罪,反而让他当场表演,最后还赐绢20匹。

道德味卷土重来

恪守儒家道德的宋代大儒司马光认为,投壶发展到现在,大家拼命追求的只是技艺,而忘记了其本源是一种礼仪。在他看来,投壶和射礼一样,都是圣人设置的“机关”,是让人修养道德的—每人只能投4箭,体现节制;参赛双方既是宾主也是朋友,既增进了宾主之欢,也尽享朋友和合之情。

司马光觉得有必要将投壶拉回“中正”的道路上,重点就是改革花样繁多的得分方法,于是他写成了《投壶新格》。书中,他将壶中的箭,包括斜插的、横亘的、倒插的,原属高级技能、可以多得分的技巧统统剔除,只有投过之后箭身直立着的才能得分—绚丽多彩的连环画忽而变身为一本正经的教科书,这不啻为投壶浇下了一盆凉水。

朱瞻基对于魏晋人“疯玩”的态度是心向往之的,对于《投壶新格》却并不赞同,这从他的平日生活中便可看出端倪。虽然在官方的记载中他是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仁政的儒家君主,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选贤任能方面,在明代的君王中是做得比较不错的一位,但是在他的骨子里其实隐藏着一颗爱玩的心。

姚大梅诗意图之投壶图(局部) 绢本设色 27.3×32.8cm 任熊(清)

投壶曾漂洋过海,对日、韩产生过影响。日本的圣武天皇嗜爱投壶,如今在正仓院御物院中还保留着投壶之壶、箭等物。而位于朝鲜半岛的史籍中也有关于投壶风俗的记载,此图描绘的便是几位身着朝鲜服饰的男女正在进行投壶游戏。

仕女图 包栋(清)此图为包栋《仕女图》其中之一《投壶图》,两个女子正在亭院之中投壶取乐,画面雍容细腻,女子举手投足之间显出她们的技艺相当高超。

射箭、蹴鞠、马球朱瞻基都喜欢观看,甚至还在捶丸(类似现代高尔夫)比赛中亲自上场。如此玩性,你让他亦步亦趋地按照《投壶新格》的路数走,他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好在此时的投壶运动逐渐摆脱了司马光改定的规则,大家重新在技巧上做文章。

朱瞻基是一国之尊,自然是引领潮流的。只见近侍们在观景亭的台阶下放好凳子,九尺之外摆好投壶,朱瞻基便坐到凳子上。既然是竞技,就需要对手,朱瞻基随手点了一位侍者;既然是游戏,就需要遵守规则,端酒的、端筹和马的、替皇上拿箭的,大家分别站定,对战的侍者自己抱了箭站到对面去,其余的侍者则在周围站好,准备观战。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朱瞻基首先取了一支箭,只见他手持箭杆,对着壶口比划了一下便投了出去,随着“当啷”一声响,箭不偏不倚,稳稳当当直插入瓶中。近侍们齐声叫好,朱瞻基首先得分。此时,对手也拿起了一支箭,开始认真地瞄准,箭飞了出去,“当”的一声碰了一下壶壁,便倒在了地上,未能得分。

朱瞻基的第二支箭箭尖别到了壶耳之上,形成了“耳倚竿”之状。这本是在司马光那里剔除的得分方法,在这里却得了高分,而对手的箭却连壶壁都没碰到。输赢已无悬念,所以后面的箭朱天子投得更加潇洒随意。投第三支箭时他对着壶口瞄了瞄,投出去后袍袖把胡子也带得飘了起来,“当”的一声,箭直插进了另一边的壶耳之中。

在旁边观战的画家商喜灵机一动,将此时此刻的情境默默地记在心中,回去后便将这一幕描画了下来,成为《明宣宗行乐图》的一部分。

在朱瞻基的引领之下,民间投壶的花样也开始翻新,春睡、听琴、倒插、卷帘、雁衔芦、翻蝴蝶等花样层出不穷,明末侯珦在他的《投壶奏矢》中记载的投法就有140种之多。投壶高手也大批涌现,当时有个叫苏乐壶的人,江湖人称“投壶绝”,据说不仅可以背着身投壶,还能够将3支箭同时投入3个壶中,而且从未失过手。

投壶也曾漂洋过海,对日韩产生过影响。日本的圣武天皇嗜爱投壶,如今在正仓院御物院中还保留着投壶之壶、箭等物。《日本的游戏》记载,仅壶的种类就有38种以上,而且他们还将投壶游戏发扬光大,发展出了以扇子代替箭的投扇游戏。

投壶游戏一直流传到清末,当时宫中的人还以此为乐。至今,北京中山公园还有“投壶亭”,园内保存着6只铜质投壶,是清帝们的遗物。民国初年,尊孔复礼之风盛行,孙传芳在南京组织婚丧祭礼之会,还提倡过投壶,拉拢了一些知名的学者参加。不过,投壶虽然仍在流传,但是它始终没有割断和礼仪的联系,这种陈腐之味也使它逐渐只限于士大夫阶层,随着现代体育的传入,投壶终成绝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