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祝东
边塞诗即是反映边塞生活、描述边塞风光的诗歌作品。自从国家出现以来,就有边塞,也就有关于边塞的吟唱。从空间上说,不同的朝代疆域不同,边塞的范围各异,也即边塞在历史上没有固定的方位、范围;从创作主体的经历来看,有人亲自去过边塞,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也有人并未亲临边塞,但是通过想象,也有关于边塞的诗作传世。
一
中国最早的边塞吟唱,大抵保留在《周易》之中。《周易》之中的卦爻辞,其实就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先秦古歌谣,其中就不乏关于边塞吟唱的作品。如《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歌谣记述了一场发生在黄昏的战事,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大家都起来抗击,只有老头们有心无力,在那里叹息。“缶”是陕西一带的乐器,可知事情应该发生在秦地。而《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叙写了一次战争遇袭,敌人冲来,烧杀抢掠,极其残暴。《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叙写了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的场景,有击鼓庆祝的,有坐卧休息的,有悲伤啜泣的,有放声歌唱的,寥寥十字,却写出了一个战后动人的场面,将士们神态各异,如在眼前,而且音节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
先秦的边塞吟唱更多地保留在《诗经》之中。有人统计,《诗经》中描写与边塞相关的作品多达40余篇,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先河。如《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郑风·清人》《豳风·东山》《豳风·破斧》《小雅·六月》《小雅·采芑》等,而最脍炙人口的则数《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场战争的召唤,呼吁战友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据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考,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夫秦地为周地,则秦人固周人。周之民苦戎久矣,逮秦始以御戎有功,其父老子弟欲修敌忾,同仇怨于戎,以报周天子者。”诗歌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号召军士们团结协作、奋勇向前,守卫边疆,保卫家园,读来令人豪气顿生。
战国时期南方文学的代表《楚辞》中也有关于边塞战争的描述,如《九歌·国殇》中开篇便言:“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边疆之上,两军交战,将士们身披铠甲,手持利刃,整装待发。战争终于开始,兵车交错,短兵相接,杀声震天,旌旗蔽日,流矢如雨,但是军士们为了保家卫国,毫不畏惧,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幅边塞兵戎图如在眼前。
先秦边塞诗多与边地战争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融合的一个历史过程。边塞诗歌把那种战争的残酷、边疆的雄伟奇险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领悟诗歌意蕴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此外,先秦边塞诗为后世边塞诗歌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同时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精神传统,为后来边塞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
秦汉时期的文学,以辞赋见称,诗歌还处在发轫期,相对而言不是很发达。当时的边塞诗,流传下来的数量也不是很多。
尽管秦汉时期边塞诗相对较少,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流传至今。如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录的一篇《秦始皇时民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在一个重男轻女观念浓重的国家,却出现了重女轻男这样怪异的一幕,不禁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反常”的现象?接下来触目惊心的两句直接告诉读者个中的因由,边关塞外,长城脚下,尸横遍野,骸骨相支。由于常年征战,男人们多曝尸疆场。这悲惨的一幕在历史上不断上演,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边塞诗歌,竟然都是用血泪书写的。
此外,像刘彻的《西极天马歌》、乌孙公主的《悲秋歌》、辛延年的《羽林郎》、乐府民歌中的《战城南》等,也多少都涉及边塞风情。如乌孙公主的这首: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汉武帝为了团结笼络乌孙部落,将皇族公主刘细君嫁给乌孙王昆莫,进行和亲。昆莫此时已经年老体衰,加之语言不通,公主苦闷异常,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诗歌中充满了哀伤,远嫁异域他乡,生活习俗不同,住帐篷,以肉为食,以酪为饮,诸多不便,更添思乡之情,读来令人感伤。而辛延年的《羽林郎》却描写了一个边地的小插曲:“昔有霍家姝,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大将军霍光的家奴冯子都在酒店遇到一个少数民族的当垆少女,少女美貌绝伦,“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小伙子为其美貌所折服,大献殷勤,“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料被人家胡女郑重谢绝:“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最后以冯子都的白献殷勤而收场,留给后人作谈笑。
三
魏晋时期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时代,诗歌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声律之学与骈体文学的发展,最终促成了律诗的成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仍,但是也加剧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政治的动荡促发了文人赴边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民族文化的融合也给诗歌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就边塞诗而言,曹魏至西晋时期,边塞诗较为繁盛;至东晋渡江之后,诗人凋零,诗坛气象狭小,加之玄风日盛,玄言诗、游仙诗的风气盖过了边塞诗的创作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潮期。
魏晋时期写作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曹操、曹丕、曹植等曹氏家族成员,以及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建安七子,曹魏后期的曹睿、阮籍等文人继续吟唱边塞。入晋之后,傅玄、张华、陆机、刘琨等人也有不少叙写边塞的优秀诗篇。
曹操作为曹魏集团的首脑人物,不仅是政治核心,也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刘勰说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作为曹魏集团的领袖,曹操的文学活动总会引起群体效应,推动文学的发展。可惜曹操的诗篇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20多篇,其中《蒿里行》《薤露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等都多少涉及边塞内容,而对边塞风光描摹最为细致的则是那首《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领军向并州进发,攻打袁绍的外甥高干,在行军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不同的时代边塞范围不同,曹操带兵出征,所见太行山风物,其实就是他眼中的“边塞”景物。诗歌极写边塞苦寒之气,羊肠坂道迂曲盘旋,狂风怒吼,大雪纷飞,猛兽出没,人烟稀少,水深桥毁,道远路迷,薄暮将至,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甚至连做饭的水都没有,只能凿冰为水,边疆之苦寒、行军之艰难可想而知。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也尽收读者眼底。
曹丕、曹植兄弟无疑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虽是贵胄公子,但也都是文采风流之人,各自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其中也不乏边塞诗篇。如曹丕的《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黎阳作诗》《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等,曹植有《白马篇》《远游篇》《苦热行》《送应氏》等。其中曹植的《白马篇》尤为值得称道,诗歌刻画了西北边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
我们知道,西北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边疆重地,经常发生战争,守卫西北边塞,一直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责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武的“游侠儿”出场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幽州、并州自古多侠士,游侠儿正是其中的代表,他从小就渴望建功立业,“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并且练就一身本领:“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身形矫健,技艺超群,勇猛过人。面对敌人犯境时,更是冲锋陷阵,视死如归:“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为了保卫国家,他敢于舍身,不顾性命。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代“游侠儿”的守卫,才得以绵延发展至今。邺下文人群体中王粲的《从军行》系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名篇也都涉及边塞风物,值得一读。
司马氏为了篡魏,政治上通过血腥杀戮,排除异己,使得文坛元气大伤,逃过屠刀的也多噤若寒蝉,纵然写诗作文,主旨也都幽微绵远,缥缈难觅。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咏怀诗系列写得蕴藉含蓄,其中也有描写边塞境况的作品,如《咏怀》其四、三十、三十一、三十九等,特别是第六十一首:
少年学击刺,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坰。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
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诗歌自叙少年时即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并且练就了一身本领,英气逼人,大名远扬。但是司马氏篡魏,打压异己,自己纵然有挥剑沙漠、立功边塞的雄心,也不能被重用,空有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不禁悲从中来,悔恨丛生。
司马氏篡魏之后,历史进入西晋。晋代有名的文士有傅玄、张华、陆机、左思、张协、刘琨、陶渊明等,其中东晋的陶渊明着力田园诗。晋代的边塞诗集中在西晋,如傅玄的《长歌行》,张华的《壮士篇》,陆机的《从军行》《苦寒行》《饮马长城窟行》,刘琨的《扶风歌》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陆机的边塞诗,如《苦寒行》开篇便言“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难”,指出幽朔边塞艰险苦寒之境,接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盘。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阴雪兴岩侧,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对边地的苦寒之气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绘,特别是虎啸猿啼,更是令人胆战心惊,一幅边地行吟图跃然纸上。
先秦至魏晋的边塞诗歌还处在边塞诗的发轫阶段,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微而显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先秦汉魏边塞诗的探索发展,才会有唐代边塞诗派高潮的到来。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河,一个诗国高潮正在缓缓向人们走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