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罗忠学
当今社会被人们称为“市场经济社会”,好像大家做一切都是为了钱。“炒作”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不管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一律被认为是炒作;现在每个人都学会挣钱了,不管别人做什么,都觉得他是为了挣钱。事实上在当代社会,艺术赞助依然屡见不鲜。
当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事件应该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和陈逸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哈默在一开始就赞助了陈逸飞,但是并不清楚其中的缘由。恰巧笔者认识杨仁凯先生的一位朋友,听他讲述了哈默和陈逸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首次披露。
1977年,陈逸飞画完《占领总统府》后,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但是,他于1980年怀揣着38美元赴美,生活一直很艰难,也找不到很好的出路。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了著名鉴定家杨仁凯先生。当时杨先生恰巧在哈默家做客,帮哈默鉴定他所收藏的古董。陈逸飞拍了一下杨先生的肩膀,杨先生回头一看—他乡遇故知啊!就问陈逸飞:“在美国过得怎么样啊?”
因为在国内就和杨先生很熟,陈逸飞也没客套,直接说:“我兜里只剩五块七毛钱了。”
杨仁凯先生就把陈逸飞带到哈默的家,并将他介绍给了哈默:“他是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占领总统府》就是他画的。你看能不能帮助他一下。”
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哈默很注重推荐人的身份,相信杨老的推荐,什么也没问,直接就说:“你每年画的画我都要了,一年给你50万美元够不够花?”
从怀揣几美元变成拥有50万美元的大富翁,对于陈逸飞,就是那么几分钟的事,这也成为陈逸飞坚持画下去的最根本动力。除解决了陈逸飞的生活问题,哈默还多次为他举办画展,并把他推荐给其他藏家。再后来,哈默把陈逸飞的画送给邓小平,陈逸飞和周庄才开始在国内扬名。
如果没有哈默,陈逸飞至少不会那么快成名,他可能得抽出时间到街头给路人画像,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是油画和国画的不同,传统国画更多是文人士大夫的休闲活动,纯属吃饱后的消遣;画油画的一般都有比较痛苦的经历,比如凡·高,还有刚刚把画卖到1.8亿港币的曾梵志也是这样的。但是油画家也不能光痛苦,也得有钱先活下去,凡·高就是活不下去了,年纪轻轻就走了。
但并不是每个买画的有钱人都是艺术赞助人,比如说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刘益谦,他和他老婆王薇女士每年要拿出几亿元来买艺术品。在2008年,他更是斥资10亿元购买了大量艺术品。但他买作品的风格是“掐尖型”,比如像乾隆的宝座、新中国历次美展中获最高奖的作品等。他更像是在整理中国美术史,很少有对艺术家的直接赞助。现在,他在上海设立了龙美术馆,开始了更专业的收藏和整理。
目前的艺术赞助形式以投资型为主,比如在798艺术区内,很多画廊老板如果发现了一个不错的艺术家,就会与他签约,也就是每年给他10万至20万之间的费用,或者提供一部分资金,提供一个工作室,让他维持创作,所有作品都归画廊老板所有。也有的画廊老板以预定艺术家作品的形式,事先付款,让艺术家的创作得以维持。画廊老板会在一些媒体上宣传和包装这位艺术家,让更多的人认识他,然后其作品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从而实现赢利。
这种看似投资的赞助形式是目前当代艺术圈最重要的赞助形式。之所以称之为“赞助”,是因为画廊老板投资的这笔钱对于刚刚起步的艺术家来说太重要了,简直就是“天使投资人”。而且画廊主人除了付给艺术家基本费用之外,还要为他办展览、做宣传,一般没有个三五年,这些画廊老板是很难收回成本的,也有些画廊老板看走了眼,最后投资失利,血本无归。
现在画廊的老板黄燎原就是这种艺术赞助人,他以前是做音乐的,曾经代理过黑豹、谢天笑。在20世纪90年代,岳敏君、张晓刚等现在很多一线艺术家当时连饭都吃不上,他们的作品也不值什么钱。黄燎原就经常在家中收留这些落魄的艺术家,管吃管住,后来干脆开了现在画廊,帮这些艺术家卖卖画,让他们挣点钱解决温饱。据说现在黄燎原每年过生日的时候,各种大大小小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艺术家都会以自己的作品当生日礼物送给他,他最多的时候收到过200多张!
也许这就是对艺术赞助人最好的回报方式。
除了职业的画廊老板,很多企业家也开始了这种投资型的赞助方式。相比画廊老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自然也可以赞助更多的艺术家。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侨福芳草地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一位企业家,在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内外,放满了刘若望、陈文令等一批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北京展洲国际艺术中心老总杜永安更是这样的艺术家,为了这个艺术中心,他投资了近1.6亿元人民币,与上百位艺术家合作,并在艺术区内设置画廊,邀请企业家朋友来参观和收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赞助了“墨以向外”、“山东美术大展”等艺术项目,经常掏钱邀请艺术家赴全国各地写生,把艺术搞得风生水起。不过,他没有把投资艺术当生意做,因为他至今还没有从这个艺术中心里挣到过什么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些艺术家画得那么好,却没有钱,太可惜了”。但是他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很多接受过他帮助的艺术家也经常赠送给他作品,让他觉得很欣慰。
当然,也不是说凡是给艺术家钱花的就是艺术赞助人。有些私营企业主觉得工业生产来钱太慢,拿着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资金到某位国画名家家里买上一批画,然后炒作、升值、卖掉,然后再换一个艺术家重新来一遍。这种形式怎么能叫赞助,完全是为了营利。赞助当然要赞助比自己困难的艺术家,人家已经成名了,哪儿还需要这样的赞助?
当代的艺术赞助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我认识的几位朋友,早在五六年前就每人凑上两三万元资助他们的一位艺术家朋友画画;作为答谢,艺术家每年将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二拿出来送给他们。后来这位年轻艺术家成功和画廊签约,在今年的春拍中,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拍出了每张8万多元的价格。严格来讲,我那几位朋友也是艺术赞助人,但是从投资角度来讲,他们又属于投资,如果出售手中的作品,他们应该会获得数十倍的收益。但是在艺术行业,赞助与投资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花钱没有赢利,往往会打击更多人的赞助积极性,只要赞助人的资助对艺术家的创作事业有所帮助就好了。
一些赢利机构也同样在做着这样的事,近两年来风生水起的青年艺术100和刚刚兴起的58艺术网就是如此。他们本身没有更多的资金去赞助艺术家,但是他们利用本身的资源创建了平台,吸引更多的藏家来收藏艺术品,间接地帮助艺术家以卖画的形式筹集了资金,得以继续创作。这些人以年轻艺术家为主,而这些艺术家因为没有资金宣传和包装自己,作品长期藏于深闺,犹如埋于黄土中的金子一样得不到赏识,日子过得挺辛苦。因为这些销售平台的出现,才让他们走向艺术前台,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以58艺术网为例,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平台,开拓了艺术品保值和托底回购的形式,打消了藏家对艺术品的顾虑,从而增加了他们收藏当代艺术品的信心。虽然58艺术网和青年艺术100一样,都不是直接赞助艺术家,但是他们利用自身平台,将青年艺术家推向台前,这种行为也应该称得上是一种赞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