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犁
行吟就是边走边唱,散漫自由,无拘无束,更能突显诗人的性情和个性,也能让诗人的才智得到更彻底地发挥和展示。古代很多诗人都是行吟者,很多千古经典都是在行中随口吟出的。行吟是写诗的最佳状态,也是释放内心的最好途径,它能让诗人的感觉时时被刷新。行,让灵感的开关一直打开着,一切都在动态和变化中,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又都有了可能。譬如林莉没到西塘古镇之前,绝对想不到自己会吟出这样的金句:“一根绣花针刺破寂静的时光”,只有当西塘也像一根针刺激了她的心灵,激溅的情感又唤醒她灵感的神经,这样的句子就自动地生成了。看似偶得,关键是行的驱动和催生作用,它一加速加力,意料之外的吟唱就脱口而出了。
行,使诗人兴奋,使写诗变得愉快而轻松,也使诗歌作品本身生机勃勃,亲切新鲜,并把读者代入诗中,仿佛就是写诗者,也行在所写的山水里,悠然自得,或感慨万千。譬如读慕白的《随处青山皆汉唐》,就仿佛跟他一路去了鲁南、黄河,还一起夜饮苏州科技城,那“左手跟右手碰杯,把自己喝成三个影子”“用手机上网,给远方的你发照片”的不是诗人,而是读者自己。造成这种错觉,就是行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溅湿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诗就有了现场感和亲历性,从而将身临其境的读者笼罩。
需要强调的是,让读者“诗里不知身是客”的原因,除了诗人把行进地写出了吸引力和陌生感,更重要的是来自诗人对行到此地此时此景引起的或喜悦或忧伤或孤独的情绪变化的抒写。情绪也是有空间的,里面有看不见的气体在流动,而且能传染人。慕白的诗能把读者拽进去,就在于他在释放自己情感的同时,营造了一个能影响人情绪的场景,或者说是陷阱,让人情不自禁地掉进去,这就是情境,情绪建构的环境。也就是作品的感染力。
所以好的行吟诗重在书写诗人对行的感受和感觉,而非对看见景物的客观描写。行是餐具,经历的景物是菜肴,而美好的味道就是要吟的诗。行的重要性就是它帮助我们找到能激发我们激情、灵感和想象的存在物,而行本身也是一种感受的积累,多了,就会溢出来,或直接爆发。
行,给诗人提供了“有感”的方式,但怎么发,发得怎么样,取决于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方式,甚至价值观。同时同地的行,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写出的诗歌风格也千差万别,这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但确实是因人而异。如这个专辑中的冯景亭的素描中有深思,罗裳的简约中透况味,李东汹涌中的细腻,谢夷珊在掠影里雕刻深情,天界用情思重塑了物列,崔宝珠叙事中超拔灵魂,林东林细节中的大悲悯,东篱的意象错位中建构大灵奇,仝志男的滔滔语流中的好心肠,纳兰寻欢解不开的少年心事有种忧悒的美,凌风把写诗当做回家的路……
这些诗是繽纷的,也是动态的,这说明这些诗人一直在“行”中,虽然有些人伫立在风景边不动,但内心早已翩飞天外。行动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行就是在寻找,寻找丢失的和隐蔽中的自己,他们心里知道,走动的自己只是自己的一半,或者只是一个影子,真实的自己永远在看不见的前方,为此他们必须行,必须吟。我们管他们的吟唱叫诗,他们却把他们的声音叫召唤,召唤灵魂回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