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天籁坡芽

时间:2024-05-04

牵挂一方土地,或许为某事某人,更或许是某种你难以割舍的情愫。我喜欢坡芽,却仅仅是为那里的天籁之音,一种从远古走来的天籁之音,一种你听过便余音袅袅再也无法忘却的天籁之音,一种从小村庄飞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令世界目酣神醉的天籁之音。

乘动车从春城到富宁需两小时,从县城换乘汽车到坡芽再需半个时辰。坡芽坐落在彩云东南素有“滇粤津关”之称的千年古镇剥隘。这里山出奇的大,林出奇的绿,水出奇的清,天出奇的蓝。正是远见青山黛,近听林风奇,俯瞰溪流净,仰首碧空洗。这一切,自消了舟车劳顿,使人精神矍铄起来。

坡芽村坐落在半山腰上,从寨门广场平视,几十间土墙结构的吊脚楼在青瓦碧树的衬托下显得自然朴实。向下远眺,则是一潭映日清湖,湖里倒映着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湖中蓑翁坐在竹排上悠闲垂钓,构成一幅诗意画卷,怎一个“美”字了得。若配上几点稀雨,就如明代唐文凤诗“瑟瑟风语龙髯松,潇潇雨敲凤尾竹”一般精彩。又似宋时黄庭坚“一波才动万波随,蓑衣一钓丝,锦麟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的意境。

沿青石板铺筑的小路向上而行,进入眼帘的是一棵在村头矗立了近千年的小叶榕,它足够大,大到根系如毛细血管般伸到坡芽村的每个角落,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散发着古老而远久的气息,沾染着春秋战国之韵味。古榕与村庄之间,成整体地构成一幅自然而美丽的画卷,正是“古树枳道傍,人烟杜陵下”。倒挂在老树技上的每条红色的祈福带,都充满着星星点点的愿望,老树就站在那里,它如司门之神“钟馗”一样,守护着村庄的和谐安宁。它又如“梵天”的使者,让每个人的梦想都在未来某个时候得以实现,而坡芽也在它的庇佑之下,那些心怀梦想的百灵鸟飞出山谷,跨越山川大洋,让他们的歌声响彻了维也纳金色大厅。那一刻,坡芽村等待了几百年的梦想终于如愿以偿。

忽然间,一阵柔美而又响彻山谷的歌声传来,在山谷间来回飘荡,虽然那壮语歌词并不能听懂,但音律却似韩娥唱腔般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想必在那个时代定也能令孔子闻其而“三月不知肉味”。细听又如山间百灵,声音辐散到遥远的群山中,巧似泉水自流,轻柔婉转,浏亮圆润,幽谷回音。歌声一曲接着一曲,既像刘学箕“听洞箫、绵延不绝如缕,馀音袅袅游丝曳”的天籁意境,又有刘禹铭“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的情愫缠绵,还有周彦邦“歌韵巧共泉声,间杂琮琤玉”的悠扬远韵,另与杜牧“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相同,有响遏行云、震惊四方之感。

踩着一路青石板,随着跳动的音符缓缓向前,踏歌一路追寻,仿佛走入开满黄饭花的另一个“世外桃源”,满山遍野的山花野菊,用它们的短暂生命诠释着山花烂漫的真正含义。“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瞬间一座青瓦木墙的两层杆栏式建筑夺目而来,门头上木刻的“坡芽传习馆”匾额却似乎在闪着万丈金光。大门边一群身着蓝黑、裤脚稍宽的长裤的妇女,头上戴着彩色壮绣头帕,腰间系着精致的刺绣围裙,藏青色短领右衽偏襟的上衣配着颈口、袖口、襟底那针功精细的彩色花边,入目便见十分美。她们围竹桌而坐,桌中央放置着一块方形麻布,上面画着一些排列有序的红色符號,大家正在用壮语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似的。忽然,中间的妇女用手指了一个类似小鸟形状的符号,旁边的中年男子将粗大的手伸进口袋摸出一片树叶,轻轻地放到嘴里,就吹奏出轻盈而美丽、延绵而悠长的歌声,这种声音极度空灵、如此悦耳。短暂的吹奏曲刚收,只听见一女子起嗓而来,她的声音时而像百灵鸟般婉转悠扬;时而如黄莺出谷,清脆嘹亮却又柔和;时而又像潺潺流水浅吟低唱,独具风韵;时而又显几分凄美,如雨打芭蕉般泠泠作响,耐人寻味。歌声还未全消,我就急切地打听唱了什么词。那中年男子便介绍这是坡芽山歌81首中的第五首《鹧鸪》,其词意是:哪里鹧鸪叫?哪里锦鸡闹?哪里野鸟啼?哪里小伙到?外面谁唱歌?唱得妹心跳。心乱似沸油,似枝叶随波,似浮草逐流。心如悬蜂巢,乱似黄蜂窝,心心飞向哥。这歌词尚未译尽,听者们无不惊讶,似乎这里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歌词既有诗经楚辞韵味,又有五言的节律,语出有弹性、歌收情意达;既有复沓回环,又能直抒胸臆,音出惊四坐,腔毕音绕梁,难怪连村头那棵老树也染上了诗经风楚辞韵。

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那块泛黄的方块麻布上,那布是壮族女人一丝一线织成,每丝行间凝聚了许多辛勤和汗水。那红色的81个符号就是81首情歌,讲述着壮家人一生的恩与爱。红色并不是墨水,而是来自仙人掌果实的红色汁液,它令这些符号都充满了大自然的芳香。每个符号代表一首歌,但有不同种词腔唱调,每种唱腔都会令你心醉神往、魂牵梦萦。就是这小小的81个符号,被时年一百零四岁的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称为“文字之芽”,坡芽山歌还带着全村人的梦想,飞山越海,在2015年CCTV《歌声与微笑——合唱先锋》中一举夺得年度总冠军。并在2016年7月漂洋过海,摘得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冠军组无伴奏民谣金奖。最终,在世界上最古老、最现代化、最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他们用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展示了这古老声乐的美。用声音证明了自己,征服了世界,也告诉了世人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心怀梦想总有一天能实现。

傍晚的小村与众不同,袅袅炊烟升起,牛铃叮当作响,人们陆陆续续地收工回家,有的在火灶边忙碌地起火开炊,有的在庭院中修花剪草,有的在大水车旁闲聊乱侃,还有的在舂碓打糍粑……不一会儿,小村已沉醉在夕阳的余晖里。白天歌声的余音配着炊香萦绕,既熏醉了晚霞,更惹醉了游人。当天边牵来半轮明月,我信步来到寨老家讨口水喝,热情的大叔便在堂屋摆开偌大一个簸箕,从伙房里抱出个木蒸笼,轻轻扑在簸箕上。当蒸笼取出,那一层一色香喷喷的五彩花米饭让人垂涎欲滴,主人用木饭勺轻盈熟练地搅动着,香气四溢开来,捏一团塞入口中,一股浓淡如洽的自然香味从舌尖滑向胃里,全身的味蕾被调动得十分活跃。这五种色彩并非化学染料,皆由坡芽的山间野花野草调染而出,自然朴实,香味纯正。若在火塘边配上半杯壮家米酒,便有了一种“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感觉。

坡芽的夜是多姿多彩的,每当灯火阑珊、夜幕降临的时候,村民就会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少部分人在老人亭休憩谈天,大部分人却拥挤在广场上等待着精彩的壮剧开场。咚咚隆咚锵……随着锣鼓声起,演员陆续登场,台下口哨声、掌声不绝于耳。富宁壮剧是一种古老的剧本传承,是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居住在云南壮族人民的“哎咿呀”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戏种。对它产生年代说法不一,其中产于宋代的版本最为可靠,多来自“五虎平南”中狄青大败侬智高而发源了“哎咿呀”唱腔,剧本的题材多是反映唐宋时代故事,后来又受到广西北路壮剧和粤剧的影响,富宁壮剧发展相对较好,仅农村就有业余壮戏班130个。当坡芽的旅游旺季来临,这壮剧便成游客必须感受的饕餮盛宴之一,淡季里农民则卷裤下田、放锄练功,为的就是关键时候在世人面前展现这壮剧的精绝之活。

戏台上还没结束,广场上篝火又起,把坡芽的夜挑逗到了高潮处,大家手拉着手围着那团熊熊之火,把酒言欢、唱唱跳跳,直到深夜。“今夜明月光,月明如镜亮,四下亮汪汪……”当百灵鸟般的歌声又一次在坡芽的大山间回荡,这首《月亮》则让群情激动、还在狂欢的人渐渐地安静下来,人们似乎陶醉在这优美的歌声中渐渐地睡去了,这时的小村又是如此的寂静和谐,正如“夜沉沉,孤灯;月隐痕,星黯鸟无声。”的表达。

啊!坡芽,您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啊!坡芽山歌,您是壮乡儿女开启的生命密码的金钥匙。醉在坡芽不是因为酒,而是因为这里的无须雕琢、纯粹自然的天籁之音。

邂逅马碧

从句町古国一路封尘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广南,是一个遁迹藏名的小县,从先秦到现在,从“僚、濮”到壮族,这里的一切都因隐入烟尘,才留下了陶渊明笔下誉美的世外桃源——坝美,才有了特磨古驿道上鱼肥水美的村庄——马碧。在历史长河的壮锦上,文明的刷子依旧将那些古老的文明洗刷得发白,那些代表壮族建筑工匠手艺的杆栏式建筑,也随着时间流淌而渐行渐远,慢慢消逝在光阴流年中……

在今天,整村整寨的吊脚楼已是屈指可数,广南县者兔乡马碧村也许算是保存完美村落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马碧河弯弯曲曲地繞着小村,它从句町时代发源而至,滚滚流向未来,流走的是那似箭的光阴,流不走的是河两岸人们的乡愁与旧事,它见证着马碧的诞生、发展和未来。马碧河上一座远久的铁索桥,它既无赵州桥的古朴,也无泸定桥之险峻,但它却默默地承载着百余户人家通往外界的重量,架起了村民通向未来的希望。桥头那块“最美民族村”匾额,似乎想告诉人们马碧村不是美,而是最美。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入目而来的便是那些挨挨挤挤、层层叠叠、连绵成片的吊脚楼。马碧的壮家吊脚楼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吊脚楼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区别,它彰显的是壮家能工巧匠的别出心裁。吊脚形式以单吊式居多,亦有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等。

单吊式在马碧村较为常见,一来建筑面积适中,二来也比较省钱,是普通人家的不二选择。壮族单吊式脚楼和其他吊脚楼一样,都是三层式建筑,最基本特点就是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猛兽侵扰。下层为“腊梁”多关牲畜、堆放柴草农具,往往被戏称“畜牧局”,从一楼往上,需要走一段青石台阶,一般用花岗岩、石灰岩手工凿制而成,以九梯为佳,意为长长久久。中层是三进式布局,外设走廊,中间安装凉台状的宽阔场所供人纳凉,二层铺木板、分厅间,通风干燥,是全家衣食起居之所。正厅为中堂,用以供奉先祖,也是贵客的招待场所,正厅神龛后是老人房,由年长者住持。左厅为火塘,煮饭用餐均在此处,后留有一开间挂门帘,是夫妻房。右间则是女子纺纱织布间,常摆放织布机或绣花的针线设备,一旁还留一开间挂有门帘,是为厢房供客人居住,二楼常被戏称为“人事局”。顶楼一般为粮仓与闺阁,只有经主人允许才能参观,是群众口口相传的“粮食局”。

马碧的吊脚楼都以木质结构为主,只有基础石敦子和青瓦两种例外。偌大一座楼房,都使用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结构,枋木穿顶、檩椽交错,所有部位通过卯榫固定,看不见一颗铁钉,青瓦木墙,飞檐斗拱显示着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别具一格。屋脊是吊脚楼建筑中最高最醒目的部位,有些人家会在屋脊上放置一些壮族图腾形状,以镇宅避邪,同时又给单调的屋顶增加些许美的元素。屋脊通常是用小青瓦堆砌而成,两端微翘呈牛角状,给人以雄伟之感。屋脊中间以瓦片堆出铜钱、花等图案,寄托着马碧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精湛技术,于点滴之中彰显了壮家人民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建设能力的高超。

据村里的能工巧匠介绍,吊脚楼的建设要经过择地、备料、架大码、排扇、立柱祭梁、封檐等六道程序构成,意为六六大顺之吉祥意。择地有一套较为讲究的传统习俗,故壮家人一般不挪地盘,老宅老屋最为喜欢。备料则也很讲究,一般也称伐青,就是将选定的木料砍倒晾干,柱梁一般选择椿树,古时也喜欢用榔木,意为“春生向上、健康长寿”。架大码就是将把备好的木料去皮、刨光、凿卯眼、制榫头等,也给必要的梁柱雕上吉祥花纹,有八卦也有太极图,有荷花也有绣纹,雕工比较业余但不落俗套。排扇就是将柱子的卯榫连起来,排成木扇备用。立柱祭梁是壮家吊脚楼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人要择定黄道吉日,众乡邻除帮忙外还要送上贺礼,以祝房屋永驻、吉祥安康。封檐时房屋建设便接近尾声,一般为檩椽皆备才能封檐,封檐后便是盖瓦和装饰。

坐在火塘边听着这样神奇而传统的建筑工艺讲述,再抬头望望那些梁、枋、斗、拱,我感觉到建设的不是简单的一幢房屋,而是传承那走过千百年的壮家建筑文化,更是壮族人追根溯源的印迹。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钟情马碧,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在钢筋混凝土堆积的当今建筑群里,这些吊脚楼正在消逝,它们或将隐入烟尘,或将黯晦消沉,更或将冰消瓦解。现在还有马碧仍然清秀端庄、古朴宁静,它没有一丝浮华与喧嚣,不见半点奢华与浮躁,它能带给我们一种传统建筑文化之美,一种壮家人的朴实无华。

【作者简介】毋语,原名唐仕明,汉族,曾在《含笑花》《文山日报》《云岭先锋》等发表《走进剥隘》《听雨》《畴阳新赋》《坚守》《数不尽文山景》等多篇作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