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故地春潮涌 恰时当奋楫

时间:2024-05-04

王有德和他的故居

童年的画卷,苍翠馥郁。

小鸟在村头歌唱,

鸭子在湖面上轻波荡漾,

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轻柔的微风从山坳里吹来。

带着水的灵动,也带着丰收的喜悦,

暖暖地流进田心社区。

是谁在岸上凝眸?

思绪却早已飘向远方。

平远镇丰收水库的岸边,就是王有德的故乡。“1917年,20岁的王有德从这扇门离开后,就没有回来过,但他却把故事留在了这里,把思想传播到了全国……”跟随王有德故居讲解员的娓娓道来,我们缓步进入两层楼的四合院内。

1897年,砚山县平远地区的红果树村(现在的平远镇田心社区红果树居民小组)一个王姓的家庭里,出生了一名男婴,父母给他取名王有德,寓意“做人以德为先”。四岁时家里给他请了一名私塾教师,很快老师就发现这名男孩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对所授课文过目不忘,知道这一情况后,父母都欢喜不已,商议一定要供有德读书成才。有德也不负亲人的期望,一心跟老师好好读书。到了六岁多的时候,王有德已是聪慧过人,不仅学习努力,而且经常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父母听。有一次,老师因路上遇到个熟人耽搁了一会儿,有德等不到老师来,悄悄拿着书本跑出家门,来到村外的湖边(即今天的丰收水库)对着湖面大声背诵起课文来。琅琅书声引得附近几个放牛娃聚拢过来,他们很好奇有德自言自语,有德就把他们叫到身边,模仿老师的口气一字一句教起小伙伴们读《三字经》,俨然成了一名小小的教书先生。而在家里,老师来后不见有德,怯怯地问王有德的父母,父母们才发现有德不知去向,急急忙忙跟着老师跑出家门到处寻找,最后在湖边找到了王有德,看到眼前的一幕,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并没有责怪他。从此,王有德除了上课,一有空就邀约小伙伴们到湖边玩耍,毫无保留地把学到的课文教给小伙伴们,他们就这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平远坝子追逐、嬉戏。春夏秋冬,四季缤纷的丰收水库湖畔,留下了王有德阳光灿烂的童年。

由于私塾打下的扎实功底,到7岁时,王有德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平远镇红岭学堂读书。此时的他更加勤奋刻苦,白天在学堂读书,晚上常常攻读至深夜,学业进展很快。之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阿迷县立初级中学(今天的开远市一中),1913年又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今天的昆明一中)。文山州文联退休干部万国华是土生土长的平远人,他对王有德孩童时的故事早有所闻,他说:“当时平远到开远还不通公路,去开远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向西,但这条道基本不可能走,途中有一座山上常常有野兽出没,当时有着‘马者哨,马者哨,风吹老虎叫的顺口溜。另一条是往东,骑马跟随马帮到达蒙自芷村,就可以乘上滇越铁路上的小火车到达开远。”万国华老师认定王有德是从东边马帮这条道前往开远读中学的。1917年,20岁的王有德怀着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在昆明中学毕业后,决定赴北京大学继续学习,家里因此变卖了12丘水田供他进京求学。王有德就这样和云南籍的5位同乡一起,从昆明乘坐滇越铁路上的小火车到达越南海防,又乘轮船转至上海,最后乘火车到达北京。

王有德与家乡的这次离别,家人们再也没有等到他回来。那个曾经留下他快乐童年的四合院也在岁月更迭中成为残垣断壁。

直至1985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恢复重建王有德故居被提上议事日程。文山州文联、砚山县志办的相关同志开始广泛走访,收集整理有关王有德的生前事迹和遗留物件。

2010年8月,全国党史系统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砚山县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对全县13个乡镇(农场)的革命遗址进行筛选,王有德故居名列其中。“到王有德故居普查那天,穿过田心村,往左拐个弯,但见繁花似锦的一片建筑中间,唯独有一幢断墙残壁的土木结构建筑,这便是王有德的故居。故居由前后一大一小两个四合院组成,基本框架仍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地方史志工作的张树昌如是说。“由于历史原因,王有德故居留下的遗物几乎没有,仅有的一张单人遗照是他抗战时期的戎马照,还有一张是他在北京大学时和大理祥云的王氏三兄弟的合影。最令我们激动的是,后来在北京大学的档案资料中,查到了他在北大期间学习和参加革命活动的一些资料。”为了深入了解王有德光辉的一生,时任砚山县委史志办主任梁正科花了大量心血。

2012年,王有德故居的修建正式启动,中共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投资300多万恢复重建王有德故居。故居于2013年8月开始修建,2014年10月修缮完成,最终投资达到520余万元(含150万布展预算经费)。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故居,分为图文资料展示厅、多功能视频放映厅、入党宣誓厅,展板59块、图片资料155幅、历史文献50余本、情景雕塑2座。

王有德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和他的故居一起醒来。

他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之一。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王有德是各种进步活动的积极分子,他认识了云南祥云籍的王氏三兄弟:王复生、王德三(中共云南省委第一届书记)、王馨廷,结识了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他们见面的情况被鲁迅先生多次记录到日记当中。五四运动期间,王有德加入到了由陈独秀领导的15人秘密行动小组,实施了“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革命行动。

他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传播者。王有德作为19名发起人中的骨干加入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和羅章龙一起先后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材料。

他是领导工人阶级开展革命运动的先驱。1920年,王有德、邓中夏、王复生等人组成五一运动委员会,领导长辛店1000多名铁路工人参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并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工会组织。

他是文山籍第一位中共党员。1922年,王有德经中共北京支部书记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

他是淞沪抗战的抗日英雄,投笔从戎,牺牲在抗战前线。1926年,王有德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1927年8月1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在淞沪抗战中,王有德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身先士卒,英勇作战,累倒在抗战前线,从此再也没有醒来,年仅35岁。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章龙曾赋诗盛赞王有德:“吾党多英烈,云南有三王。加盟书记部,亢斋有容光。有德少投笔,终军请长缨……”

恢复重建后的王有德故居建筑面积为1010.87平方米,采用穿梁式木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传统四合院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红果树村及本家的基本建筑风格,利用“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修缮设计。屋顶采用中式双坡设计,四围呈现出青砖灰瓦、白石灰粉墙的古建外观,结合青石板铺设的院心,大气而富有历史气息。步入故居,用现代手法雕刻造型的门窗精美细腻,从一边楼梯上去转一周即可从另一楼梯下到一楼,为典型的跑马转角楼。

我们在王有德故居看见万国华老师,故居重见天日,他还是有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20世纪80年代他曾在砚山县志办工作过,当时他去北京采访过王有德在北大马克思学术研究会的同事、入党介绍人罗章龙先生,又到广州调查过王有德在黄埔军校的情况,他说:“查阅、走访各方历史档案后,王有德的生平事迹是清晰完整了,但王有德故居由于是重建,以前留下的历史物件非常少,还面临着如何充实‘家底的问题。”

红色文化薪火传

少小离家多壮志,北大争做新青年。

五四运动举旗帜,领导工会勇当先。

理想信念坚如铁,南下广州赴军营。

南昌起义功勋著,淞沪抗战把躯捐。

留得英名身后事,百年忠魂归故里。

石榴籽红平远坝,建党精神薪火传。

75岁的宋云贵和王有德是同村人,他家离王有德的故居不远,算得上是邻居。老宋是个匠人,年轻时和几个同乡经常外出包工盖房子,平远地区好多老房子都出自他们之手,后来这些房子都渐渐被钢筋混凝土房代替了,老宋也干不动了,年轻时的手艺终究被束之高阁。听说要恢复王有德木结构的故居,老宋心里兴奋不已,一是做为同村人,打心眼里自豪;二则是他对木结构的房子有种无法割舍的情结。王有德故居恢复重建后,宋云贵如愿成为故居管理员。“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王有德是革命烈士,也是文山籍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更是我们砚山的骄傲。”当我们参观完王有德故居后,看到面带微笑站在一旁的老宋,他朴实的语言和穿着,就像久居此处的一名老乡,显得特别亲切。宋云贵从王有德故居开馆以来,就一直守护着这座老宅,今年是他与老宅相伴的第8个年头。

“作为王有德的孙子辈,我今年也快60岁了,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先辈魂归故里,这是我们做为后人的最大慰藉。每当有团队前来参观,我都会到故居来,主要是和大家见见面,就当做个证人。”王鹏文是王有德的堂孙,他1964年出生,已是儿孙满堂。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他们全家人都和大家一起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他慈眉善目,仔细看来和王有德的遗像还有几分神似,他常常教育孩子们,要以王有德做榜样,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王有德故居的打造,极大提升了砚山县平远地区发展的凝聚力。故居先后被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延伸点、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云岭百姓宣讲”示范点、文山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基地、文山州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中共砚山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砚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基地、砚山县“新思想”课堂示范基地。每周都有不少党员干部到故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知名度和感召力越来越大。

“我们在这里一起回顾王有德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在家乡就可以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投笔从戎,忠于信仰、勇担大任、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追求真理、探寻道路的救国精神,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忠誠精神。”所有到场参观王有德故居的党员干部们,无不被王有德的精神所感动,心灵受到洗礼,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光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作者简介】李连旺,云南省楚雄市人。云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创作了《茶战》《吹吧,徒弟》《猎药人》等电影剧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