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生活中,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也不论贫穷富有,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活成一束光。倘若你接近这一束光,就是接近光明和温暖。
——题记
王有德故居探秘
去王有德故居的路上,一块裸露的坡地引起我的注意。
那是一块被雨水冲刷导致塌方的山坡,半裸露着的血红色土壤,看上去与旁边郁郁葱葱的山坡格格不入。我相信,过不了几天,这些裸露着血红色的土壤,会被青草和野花占领,会逐渐被生命的颜色覆盖。
还没从塌方的山坡中回过神来,车子便来到砚山县平远镇田心社区。
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儒昆接待我们,一见面,他笑脸相迎,和大家一一握手。果然是老同志、老党员、老干部。他的眼光里流露出慈祥的神色,嘴角弯弯上扬,让人看了就感觉他比较和气,容易相处。
我喜欢马书记,喜欢他的慈眉善目,喜欢他的和颜悦色。
马书记介绍,田心社区居住着回族、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等群众。近年来社区发展日新月异,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社区各族群众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经商、务工、跑运输等,收入持续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田心社区真是一个幸福的社区。房屋建设得很漂亮,楼房排排相连,嶄新的街道宽阔整洁,文化墙体描绘的多是革命英雄战斗的场景,整个社区沉浸在浓郁厚重的红色文化的氛围之中。
路过一家回族餐馆,房屋按照回族传统风格建设,漂亮大气。庭院里种着品种多样的鲜花和树木,老板娘笑逐颜开,大声地吆喝道“远方来的朋友,快来家里坐坐。”大家纷纷微笑点头,礼貌回应。回族人民的开放自信和真诚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
不远处,一座宁静古朴的四合院便是王有德故居。
“这是王有德同志生前的戎装照。” 在故居讲解员的介绍下,王有德红色的革命事迹如一团谜雾,逐渐清晰起来。
王有德,1897年出生于今砚山县平远镇田心社区的红果树居民小组。家里兄弟四人,排行老二的他天资聪颖,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上小学时的王有德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喜爱。小学毕业以后,先后到开远和昆明读书。中学快毕业时,父母瞒着王有德,擅自为他挑选了媳妇,并且多次写信催促他回家结婚。他每次回信都以年纪尚小和还要读书为由回绝父母,一直拖着不回家。
父母没办法,只好派人前往昆明寻找,谎称他的母亲病危。当他急匆匆地赶回家后,才知母亲并未病危,只是借口让他回家早日成婚。在父母和亲朋的苦苦劝说下,王有德最终勉强答应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结了婚。
191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德语系预科班。在北京读书期间,王有德广交有识之士,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积极参与讨论中国的前途命运,寻求报效国家和民族之路,先后结识了鲁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罗章龙等人。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王有德参加陈独秀领导的“秘密行动小组”,发动学生上街游行示威。他还直接参加了“火烧赵家楼”和“痛打章宗祥”的革命行为,王有德在五四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1902年11月,王有德加入了由李大钊创办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早期的青年团员之一。
王有德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参加国内最早的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成为十九名发起人中的骨干,参与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的翻译工作。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他和王复生等人一起,步行到北京郊区的长辛店、门头沟煤矿等地对工人情况进行调查。他作为《工人周刊》北京劳动通讯社的编辑委员,撰写了大量稿件,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进步思想。
1922年,王有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位文山籍的中共党员。
从北京大学德语系毕业后,王有德留校给德语系教授朱家骅当助教。1925年,云南旅京学生中的中共党员王德三、王复生、杨青田等人,组织在北京高等学校就读的滇籍左翼学生,在北京成立了“云南革新社”(后改称“新滇社”),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并积极向云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王有德加入了革新社北京分社。1926年,王有德南下广州,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官学校编辑处任上尉编译官,同时进行军事方面的学习。他既是黄埔军官学校的老师,又是学生,和周恩来成为了同事。他负责翻译和编辑黄埔军官学校的校刊和教材,毕业后经云南籍李一平介绍,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当营长。
在这期间,王有德随部队东征讨蒋,辗转数省,参加中原大战。1927年8月1日早晨,在叶挺的率领下,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
8月3日,王有德所在的国民革命军十一军的副军长蔡廷锴,私自率领五千余人脱离了起义部队到达广州,投奔时任福建省主席的陈铭枢。后来部队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王有德任七十八师上校参谋处长。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企图占领上海。十九路军奉命调往上海驻防。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淞泸抗战爆发,王有德率部英勇作战,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
3月1日,不甘失败的日军再次发起了从闸北至吴淞的进攻,双方展开殊死激战。王有德始终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从未脱下过军装,也从未离开过战场。3月5日,终因身体状况不佳,积劳成疾,病逝在战场上,时年35岁。
王有德病逝后不久,他生前所在部队将其戎装、配枪、佩剑以及一张骑在战马上的遗照寄回家乡老宅,遗照背面写着“叔邻君前方身后”几个字,这时家人才知道王有德已经牺牲。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有德的入党介绍人罗章龙先生在其著作《椿园载记》中,对“云南三王”的革命事迹写下了铿锵有力的赞誉诗句:吾党多英烈,云南有三王。加盟书记部,亢斋有容光。有德少投笔,终军请长缨。秋暴显身手,长沙抗敌军。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有德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年少时积极投身革命,为了中国革命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他的红色革命事迹,值得后人铭记。
2014年砚山县人民政府重建王有德故居。故居采用穿梁式木结构形式,四合院的庭院结合红果树村及本家的基本建筑风格,利用“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修缮设计。故居作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社会各界人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已经成为学习历史、学习党史、传承精神、缅怀先烈丰功伟绩的重要场所。
站在王有德同志的雕像前,我们面对着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手庄严宣誓,再一次重温入党誓词,那铿锵的誓言,响彻大地。
为了那句承诺
杨进刚,家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回龙村。
1987年,杨进刚和陈国兰相爱。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陈国兰觉得杨进刚值得托付终身,于是她大着胆子把杨进刚领回家。
面对这个不多话,留小平头,皮肤黝黑的壮族小伙,陈家父母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他。陈家有姐妹五人,由于没有儿子,最小的妹妹又患有小儿麻痹症,他们有意招个上门女婿来养老。
陈家人的想法一出,让热恋中的杨进刚犯了难。心想:在农村,要是当了上门女婿,名声可不怎么好听。可一边是自己的心上人,一边又是生养的父母,到底去还是不去?”
从陈家回来以后,杨进刚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告诉母亲陈家人的想法。
“去!”,母亲说。
“你们养我小,我要养你们老,何况你和我爹也需要照顾,我放心不下啊!”杨进刚喃喃地说。
母亲听罢低头沉默了一会,然后说:“进刚,爹妈还有你大哥和小弟,你和小兰真心相爱,就放放心心地到陈家去,那边更需要你。”
1988年2月,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后,杨进刚和陈国兰结了婚。结婚当天,他跪在母亲跟前,母亲叮嘱他作为男人,到了陈家以后,要善待陈家的老人和残疾的小妹。听母亲说完,杨进刚强忍着泪水,使劲地点了点头。
婚后的杨进刚成了上门女婿,照顾陈家人的生活起居,担起陈家人的生活重担。
当时陈家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妹已经五岁了,由于无法走路,只能依靠双手在地上爬行,一直没去上学。每当看到小妹趴在门口,偷偷地张望着别家的小孩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羡慕的眼神,杨进刚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我就不信这个邪,无论如何也要让小妹走着路去上学。”杨进刚和妻子陈国兰说。
夫妻二人商量一番,决定教小妹学走路。
想要教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妹走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教会她站立,不管是农忙也好,还是农闲也罢,杨进刚和陈国兰都会抽出时间扶着小妹的手尝试着慢慢地站立。由于小妹长时间在地上爬行,双腿的肌肉萎缩无力,始终难以支撑身体。看着小妹摔得鼻青脸肿,陈国兰心疼小妹,萌生了放弃的想法。杨进刚也心疼小妹,可想到小妹看别人去上学时那双羡慕的眼神,他便不断地鼓励小妹一定要坚强地站立起来。
小妹摔跤的次数多了,杨进刚也总结出经验,先学着让小妹拄着拐杖支撑身体站立,然后才慢慢练习走路。借助拐杖的支撑,小妹站了起来,杨进刚很高兴,亲自给小妹示范走路的姿势。小妹很上进,总是用蹒跚的步履模仿走路。刚开始她经常摔跤,随着反复练习的次数增多,摔跤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许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和锻炼,加上一些药物的合理治疗,小妹终于能拄着双拐慢慢走路,后来还如愿以偿地到学校上学。
杨进刚对小妹的关心和照顾,让她那颗残缺的心灵得到了温暖。杨进刚的好,小妹始终记在心里,自始至终都管杨进刚叫哥。逢人就说:“没有我哥的照顾和帮助,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站起来,更别说能走路了。”说完,热泪盈眶。
漸渐地,小妹从用双拐走路到学会用单拐走路,在县残联的关心下,她到离家不远的磷肥厂上班,后来还和厂里的一位工人相识相爱,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杨进刚把妹妹抚育成人,送她们出嫁以后,生活的压力瞬间轻松了许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岳父的脖子上竟长出了肿瘤。
为给岳父治病,他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四处向亲朋好友借了两万块钱。钱花光了不说,岳父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后来恶化,最终瘫痪在床。
岳父瘫痪在床以后,女儿陈国兰整日以泪洗面,日夜发愁,还把身体给愁坏了。那段时间,杨进刚被压得快要喘不过气来。可是牙齿掉了还得往肚子里咽,杨进刚心疼老婆,主动把家里的脏活、累活和重活往自己身上揽,安慰陈国兰的同时还让她好好休养。体弱多病的岳母看见杨进刚太过劳累,心里过意不去想帮帮他,可杨进刚也不让,还让岳母多休息。
从那以后,杨进刚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忙完地里忙家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劳力,他不仅要背岳父到屋外晒太阳,帮他清洗衣物,还要帮他擦洗身子,为他端屎端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进刚从青丝熬成白发,就算再苦再累,始终没有一句怨言。
杨进刚经常累得满头大汗,皱纹也开始多了起来。陈国兰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好几次,她还在背地里偷偷地流泪。
陈国兰也曾劝过杨进刚不用那么辛苦。只不过每次杨进刚都嬉皮笑脸地说:“结婚前,我就向爹妈承诺要给他们养老,男人嘛!说到就要做到,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进刚做到了。当有人对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总会说:“照顾老人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人总有老的一天,前人做给后人看,一代做给一代瞧。今天我对老人好,明天儿子儿媳和女儿女婿也才会对我好。”
村支书李贵生和杨进刚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最懂杨进刚的为人。他经常感慨:“杨进刚这个人话少,经常闷着头干事,做事从不张扬,这些年为了陈家,他付出的心血,我们难以想象,陈家能有他这样的女婿是福气啊!”
这话说到一点也不假,杨进刚不喜欢张扬,更不会显摆。他获得第二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云南省第二届十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孝老爱亲”模范的荣誉称号,很多亲朋好友都是从新闻报道中知道的。对于国家的褒奖,他从来不主动向别人说起。
杨进刚从北京和昆明领奖回来以后,立马换了一身破旧的衣服,戴上草帽,背着打药喷雾机,一头扎进了稻浪翻滚的农田。
【作者简介】李晓凌,文山州作家协会会员,西畴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获过几次征文奖,有作品入选几个文学选本,偶有文字见诸报刊杂志,现供职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教育体育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