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自主之路:非洲复兴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时间:2024-04-23

李文刚

近年来,非洲联盟及其成员国对非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注度显著上升,成为非洲自主发展战略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表现。为彰显文化多样性、培育创意产业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盟及其成员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体现出非洲文化的自信、自主和自强精神。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在发展同非洲国家和非盟的关系时,特别注意相关政策或倡议与非盟及其成员国的议程和发展战略对接,真正做到“真实亲诚”和互利共赢。中非合作论坛将文化交流与合作视为关键支柱之一。中非双方在艺术展览、学术合作、音乐节、电影展映、语言培训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合作。这些互动不仅促进了中非之间的相互学习,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还加强了文化多样性。可以说,中非文化交流互鉴为中非关系的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大背景下,加快中非文化交流互鉴恰逢其时。

非洲文化自主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非洲大陆、国家、社会和非洲人各个层面,包含语言、艺术、音乐、舞蹈、文学、传统习俗和信仰体系等多个方面,是非洲复兴和发展的内生动力。非盟《2063年议程》中七大愿景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强烈文化认同、共同遗产、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非洲”。为此,非盟制定了“彰显非洲文化复兴”的目标和三个优先领域:

其一,泛非价值观和思想。非盟《2063年议程》设定到2023年实现的指标在国家层面包括:非洲文化和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所有课程、设立侨民事务/关系机构以促进侨民对非洲发展的贡献、赋予侨民双重国籍;在大陆层面,完成《非洲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到2020年完成所有遗产项目。

其二,文化价值观与非洲复兴。非盟《2063年议程》设定到2023年实现的指标在国家层面包括:至少有20%的公民参与文化事业和创意艺术;民族语言作为国家行政程序的组成部分开始使用;在大陆层面,至少70%的成员国全面执行《非洲文化与复兴宪章》。

其三,文化遗产、创意艺术和相关企业。非盟《2063年議程》设定到2023年实现的指标在国家层面包括:所有印刷品、电子产品及媒体上的本地内容至少增加60%;到2017年,国家创意艺术事业推广机构/协调中心就位运行;至少有20%的技术和职业机构拥有创造/生产文化艺术品、培养创造/保存文化资产相关技能,以及创建和管理微型文化企业相关方案;建立代际文化对话机制;至少30%的国家文化宝藏被发现、收集、保护、存档并估价。在大陆层面,至少70%的成员国正在执行非盟文化和创意产业行动计划;所有非洲文化宝藏/遗产被找回;到2018年,非洲遗产地启用框架就位运行;到2025年,非洲对世界遗产的贡献率较2013年翻一番。

不难看出,《2063年议程》设定的文化目标突出了以下关键点:保护非洲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增长、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发展,非洲国家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例如,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机构,负责管理和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些国家还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非洲国家还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例如,一些国家加入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共同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在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非洲国家还注重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埃及、摩洛哥、南非等国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或地区开发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此外,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国还举办了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展示本国的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

虽然非盟《2063年议程》各方面工作具体执行情况和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评估,但毫无疑问的是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是非洲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贡献。

中非文化交流互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成果丰硕。在非盟及其成员国推进文化自主发展战略和中非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中非文化交流也走上快车道。

1988年,毛里求斯设立了非洲第一所中国文化中心。此后,贝宁、埃及、尼日利亚、坦桑尼亚、摩洛哥等国相继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促进中非文化深度交流融合。例如,由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培训的当地学员组成的舞蹈队、太极表演队、二胡演奏队,不仅成为各项活动的主体,也是毛里求斯国内节目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欢乐春节”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活动,也受到非洲各地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孔子学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建立。截至目前,已有46个非洲国家设立了60多所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走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学习汉语,感知中国文化。2018年12月成立的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成为非洲首家中医孔子学院,进一步拓展了中非文化交流的内涵。

中非民间文化交流更加接地气。2019年,中国舞蹈家协会顶尖舞者艺术团的20位艺术家赴留尼汪、毛里求斯、塞舌尔交流,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中所蕴含的对大自然、力量、美的追求,让非洲人民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精神魅力。2016年以来,由津巴布韦“梦想秀”获奖选手组成的“津巴布韦班图艺术团”,先后前往中国一些城市巡回演出,让中国民众感受该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中国,还活跃着一些非洲明星,如塞拉利昂的玛丽亚、出生于利比里亚的尼日利亚籍歌手郝哥(伊曼纽尔·乌维苏)、郝弟、来自喀麦隆的捷盖等。他们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是中非文化交流互鉴最接地气的代表者。

中非文化交流合作不仅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也为双方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灵感。未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频繁和深入,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中非文化交流中成绩显著,中国应加大在非洲国家建设文化中心的力度。每个非洲国家的国情不同,在非中国文化中心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文化中心的定位是明确的,不是输出文化,而是进行文化交流,要在“交流”二字上下功夫。在非的海外文化中心还要搭建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例如,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不仅办得很有特色,还同欧美的文化中心进行合作。此外,要注意在华非洲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突出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重视发挥华人华侨和在华非洲人的作用。当前,在非华人华侨有百万之众,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同时,他们在非多年,有的已经扎根非洲,对非洲民族文化耳濡目染,他们是中非文化交流中的最理想使者。在广州、义乌等城市,也活跃着不少非洲人的身影,他们无形中也带来非洲各民族文化。

加强同非洲国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和非洲都经历过西方列强的侵略,不少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为了保护文化传统,中国和非洲都有追讨海外文物的计划。中国可以加强同非洲国家以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和相互支持。此外,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的修复、考古人才的培养、联合考古、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中非应该加大工作力度。中非文化交流也不排斥其他国家,比如说关于文物保护和考古,也可以开展三方和多方合作。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