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摩的诗

时间:2024-05-04

父亲的三件事物

五月,阴暗潮湿的屋寨里

供放着一部泥头车,一把钢制匕首和

一头倒长獠牙的野猪。

那时,父亲还是工地的头儿。他用租来的泥头 车

压扁过仇口家的小轿车。用夹在身上的

匕首,开封过六七座山头的坟

他在油腻的屠宰场里滑行,一手举着鬼头刀

一手晃着酒瓶。用一种血

通向另一种血。笑声从他的胸腔一直

传到四十年后的这个午夜。月亮

啃光了一整个村庄

剩下铁栓在古井里发胀、起皱,匕首

在敌人的肚里。

一只粉红母猪从芒草圈里款步

行来,乳房如山倒。

父亲朝它觑一眼,脱下那顶戴旧了的

绒线帽子。又觑了一眼,矮头

含羞,卷成一根吱吱作响的电线。

它进一步,他

便退一步

若干年后,我问邻家的盲婆

当日父亲的嘴唇为何颤抖。

盲婆说,他是怕猪,尤是生猪。

“可什么是生猪。”我问父亲

他掉头,用那两颗黑色的枣核死

对着我,如同无数个死对过的、

黑色的自己。

我才明白,那曾一度寄居于家里的

屬于父亲的三件事物,真的

死了。

而我不愿意成为第四件

首参者

他流失于一个午夜,没带走她

她以唇语交换他。

像以一本棕红色线装书交换沉默

以老花镜交换荆棘,以驼背

交换梦游。

《哥林多前书》已过,棋子的语言将她订正——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爱是永不止息。”

她让我教她读《哥林多后书》一章四节

又索性让我教她查字典

以吟诵

驳接家的尾声

傍晚六点一身虚妄。她从包粟田里

回来,卸下草帽和锄把

保持学习十个生字,默读三个福音故事。

他生时教她许多生字:诅咒的咒,患难的患

毒蛇的毒......是十个,是交错

同是引渡。灰色地窖被夜的镜子啄满——

“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

自己

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她的双眼在水面探头

像去年他眼望屋外的黄细叶榕化成秃头

眼望她游走在二层木楼的临街台阶上

月亮洁净的额头被捡获,笑

划成一道匀称的伤口

卧游地

1

我多么寄望于自己,成为一个

更轻的人。漂流,又日新

像脱落蚂蚁群

脱离一切宛转的故事

旧山水的布幕时时将我停泊

又时时将我销毁。

一冬、一夏,之间飞矢不动。

不动,伪装成所有宽阔的

过渡期。静候腹中物

熄灭所有短缺新羽的鸟

不妨低空穿行。

练习将眼神缩小成衬衣褶皱里

一条即将游出的干燥的鱼

以呼吸作大醉。引体向上

是它往生的自画像

2

你说,用不了多久,朝上的脸

就会反过来转而朝下。

那些发明了轻重称量的

永不配被当作一个新人。

又假如月亮正以远离我的

速度远离地球表面

假如潮汐有圆之曲度,风扇有风

又怎会有石头被吹干

积落这么多灰尘。

时间,作为一种单声道

在填满的抽屉里将我选出,打开

而无法闭合。

我多么寄望于自己,成为

一个更轻的人啊。

时而躺下

时而学云说话

生病的孩子

1

过敏鼻子、风唇纹,陈年补丁

他们上次来

也是这副模样:肩上托着肥大的行李

嘴与嘴间叮叮作响。

下落,再下落。中空的单管道

人,就委身一层薄薄的内壁

影子经历新一轮瘦小

像阵雨

第一声响雷前

被什么一下子束了起来

2

十年前,天气依旧迟缓

蜡烛一棵棵灭,取景框一寸寸细

他一秒秒地坏

滴答,滴答

轻巧地坏。

比如:学做一只军舰鸟

睡在平流层,从海面出发

一半大脑在克服,一半

则清醒地睡

不必去等那些陈旧的云

只是,三秒钟已足够发梦

那些行将破裂

置身于屋外两尺阳台的人

在终眠前,仍忙活于收与放的人

尾指上仍绑着同一只脱线风筝

3

事实上,他也曾想过跨越

那些曳曳作响的

栏顶:危险的大笑

远,不出声地远。

做一次宽纵的表演者

将密匝的泥骨轻轻吊起。而后

刮落一片整齐的尾羽。

在刺眼的午后

再次传来

一阵

嗡嗡的低沉

攀登者之失

月将升。循着松果的去路

时间再次传来一阵尾颤

于圆的回声,向同一侧

坚硬地转。

僧侣手中滑过木鱼

你,这片不大不小的鳞

正落在夙命角力的轮上

密林渐褪。火烛的暮夜里,谁愿听

谁便愿信:在月光被镜后之人

拉近至重合时,背阴处

是一颗眼睛

它此刻拥有一半的

万物:万物一半的眼。

那些即将红亮的侧柏

永不在其能力所及之处

诗 评

我偏爱《父亲的三件事物》和《首參者》,因他们拥有生活的细节。有血肉与苦痛的人物,物象的触感或气息,一步步将读者引入某种情感的扣结,再给予重重一击。我们能够读到,在潮湿昏暗的乡间,“包粟”、“锄把”、“泥头车”、“古井”共同构成的物象群里,写作者试图从坚实的乡景中开掘意义,剖解自我与亲人间的牵扯与拉锯,探索生命本质里的占有和控制、逃离与失去、衰老与死亡。这两首带有叙事性质的诗歌,语言相对细腻而平实,有较为清晰的时空线索,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缺。

而在另外三首诗中,鸟类、鱼、天空、月亮等轻盈的事物是作者更容易亲近的,诗歌也因此获得了类梦境般的质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以脱离具体时空定位的方式,在写作者的思绪中获得延展的可能,诗歌也成为他借以架空生活、实现超越的方式。看似透明的语言里,不再有太多具体和切实的行动被读出。“生病”、“卧游”、“飞”、于虚拟山坡“攀登”,我们似乎能够读到,他追求语言的纯粹,也轻微地焦虑(如果这个词的重量还不算太重的话)着、观察着自我的内心,等候时间送来他自己也并不确定是否会到来的答案——那些未被澄明的事理。他似乎感到这世界上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和那些尚未抵达的事物同样多。

这组诗是同一种生活及其可能的两种质地。我以为,更值得期待的,是之后的他能对现实更有力地介入,更深地思考,更丰富地开掘,为哲思寻求更为扎实的根系。

——梁淑娟(复旦大学中文系)

德摩的诗仿佛不断出发,又仿佛沿着相同的路径,在同一座山里穿行,却由于诗人目光的新奇,于是在寻常的山水里,捉到了它们一动不动之中细微的演变和幻境。

他的词汇不过于直露,也不过于生涩,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精神的飞跃、诗意与美感便产生了。在词与物的迷藏形成的延宕之中,他找到了那条精准的链接,它们的逻辑排列紧密,使诗歌在细小而持续的乐音中逐渐造出新的云朵,新的飞行,新的谜,新的境。

这种书写并不一蹴而就,不是火山爆发奔涌而出的激越的热情,也并不柔情似水,不如蜂蜜般甘甜而黏腻地满是柔情蜜意。他的书写,是一个背着行囊的旅人,独自走在崎岖的山路,石头路滑,雨雾弥漫中小心穿行。

诗是山路,也是心路。它们无疑是诗人直面自我的经验时艰难而诚挚的自剖,在“我”与“物”的审视剖析中沉吟,于是路途漫长,于是痛,于是隐喻,于是小心翼翼。德摩的诗有一种延长时间的魔力,这种魔力,来自他对周遭冷静的审视、洞察,推敲、琢磨。最细微而明亮的瞬间在这种敏锐的旁观中被放大,被驻足停留,而诗人仍在清醒的自笃与惶惑中抉择,在重与轻之间、袒露与藏匿之间灵跃穿梭。情在此中辗转,梦在此中酝酿,而力也在那些沉重良久的足音抵达之时凝聚。然后轻盈,然后飞。

——陶然(复旦大学中文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