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吴投文
主持人语
◆ 吴投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诗发展包含的复杂性进一步展现出来,新诗的合法性似乎仍然受到广泛的质疑。一方面,在新世纪的复杂文化情境中,诗歌的边缘化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不时有人跳出来指责新诗正在走向消亡,另一方面似乎又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观,有人为形势大好欢欣鼓舞。其实,不管是新诗的“消亡论”也好,还是新诗的“繁荣论”也好,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世纪诗歌的复杂症结,也反映出新诗自诞生以来的基本境遇。新诗即将迎来它的百年华诞,同时迎来的还有一份世纪总结,因此,新世纪诗歌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这是时间环节上的承上启下,也是历史环节上的继往开来,这使新世纪诗歌受到研究界的特别关注。这种特别关注大概既包含着文学史定位的焦虑,也包含着对新诗发展的预期,也由此牵连着许多相关的问题,这使“新世纪诗歌”作为一个话题具有纵深的讨论空间,也使相关的讨论具有隐约可见的历史维度。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新世纪诗歌已成一个研究热点,相关的研究论文不断翻陈出新,从总体上呈现出新世纪诗歌的复杂态势和基本走向。新世纪诗歌作为一个关键词,实际上承载着研究者的某种特殊期待。毕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节点上,研究者的兴趣和激情既来源于某种历史动力,也来源于对未来的某种展望,同时也包含着“历史中间物”意识和由问题意识带来的某些困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期《新文学评论》特开辟一个诗歌研究专栏,刊发五篇专文探讨新世纪诗歌的一些相关问题。张德明教授的《何谓“新世纪诗歌”》将“新世纪诗歌”从“新世纪文学”这一“主概念”中剥离出来加以辨析,主要探讨“新世纪诗歌”的历史背景、生存空间和美学诉求,由此透视新世纪诗歌的独特形态和美学价值,认为“盘峰论争”是新世纪诗歌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网络和民刊这两大载体对新世纪诗歌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指出新世纪诗歌的美学诉求主要体现在“三大回归”和“两大超越”上,即回归现实、回归传统、回归自由和社会学超越、语言学超越。张立群教授的《世纪初十年中国新诗的国家主题》主要对新世纪以来诗歌创作中的国家题材、意象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认为“国家主题”作为新世纪诗歌的一个方面,实际上代表某种意识形态话语,呈现出社会、现实、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新世纪诗歌的重要影响,并在充分联系新世纪诗歌的语境之后,从若干方面探讨“国家主题”在中国新诗中的表现及内涵。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诗歌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女性诗歌写作的全面兴起。刘波博士的《诗歌的力量与我们的信任感——论新世纪女性诗歌创作》聚焦新世纪之初的这种女性诗歌写作现象,主要考察女性诗歌的精神取向及其内在缺失,既肯定女性诗歌写作不俗的成绩,也指出当下的女性诗歌写作存在着很多令人纠结的困境。他还特别强调,女性诗歌写作群体中的很多诗人还处于成长期和转型期,只要她们能够在反思的基础上作持续性写作的调整,可望写出令人称道且富有力量的诗歌。冯雷博士的《未及深化的三重呈现——新世纪十年诗歌印象》在一种与新诗历史进行对照的视野中,指出尽管新诗的发展演变已经将近百年,然而直到今天,新诗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他主要从众声喧哗与“祛知识化”倾向、诗歌“介入”与“纠偏”、城市的凸显与乡村的陷落三个方面切入新世纪之初的几种诗歌现象,透视新世纪诗歌至今仍然面对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歧,其中涉及口语入诗和诗歌的“介入”问题,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笔者的《新世纪诗歌的传播格局与新诗文化的缺位》主要考察大众文化语境下诗歌的基本处境,认为新世纪诗歌的复杂情形与诗歌的传播格局有着深刻的关联,在由传播格局的多元化所形成的诗歌繁荣的表象后面,潜藏着诗歌边缘化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从中可以透视新诗文化严重缺位的一些深层因素。
2012年1月1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