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时间:2024-05-04

主持人语:

本期我们讨论文学中的风景语言。

风景是文学中的重要元素,在学术界其作为学术热点还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景学理论。近年学界对风景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的影响。诚然,柄谷行人有其洞见,他的“认知装置”概念被广泛借用,他拒绝将风景看作自然之物。在他看来,风景成为风景,不是自然,而是自然化的过程。一个对象,今天是风景,可能放在一百年前并不是风景。柄谷行人的风景学跟近年中国学界十分风行的“历史化”研究有相通之处,其实质是要求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遮蔽性,还原自然化之物的历史起源。但柄谷行人的理论虽能给我们以启示,却又绝非讨论风景的唯一路径。我们要讨论的不仅是风景书写的内涵、文化土壤和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书写风景的语言。换言之,我们主要是在写作意义上讨论风景。我们知道,风景有不同的类型。微观、局部之景可采用细腻、繁复的笔致,但宏观、整体的风景,却必须有更有效的语言和方法。这意味着风景的“写实”背后,吁求着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框架。正是因为对上海和台北有了某种质的把握,王安忆和白先勇才能写出城市的魂魄,而非躯壳。鲁迅、张爱玲、沈从文、丁玲、周立波、汪曾祺、莫言、阿城、张承志、王安忆、贾平凹、白先勇、张炜、阿来、迟子建、麦家、毕飞宇等作家,都对二十世纪的文学风景语言做出了有力探索,成为留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重新回眸、打量和挖掘。

本期作家阿乙以一篇精短而丰富的文章阐释了他的语言追求从简洁到繁复的转变,很有意思!事实上,简洁和繁复并无孰高孰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青年诗人薛依依则带来她对诺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隐喻机制的解读,诗人之论,内行者之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