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核潜艇碰撞事故凸显亚太地区核失序风险

时间:2024-04-23

罗曦

自10月初美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碰撞事故发生以来,除了一张模糊不清的卫星图片和百余来字的简短声明,美方至今未就核潜艇撞击的具体位置、原因与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解释说明。尤其是国际社会对于核潜艇碰撞是否会导致核泄漏的疑虑,美军一方面予以否认,另一方面又派出WC-135核物质侦察机飞往南海进行侦测,自相矛盾之举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质疑。此次撞击事故,既反映出美方在事故调查过程中的“失责”与“失能”,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亚太地区日益显现的核“失序”风险。

一是核事故风险。就此次碰撞事故而言,美军已承认系操作失误导致核潜艇与海山相撞,这凸显常规军事行动中高危、频繁操作将极大增加核泄漏、核污染的风险。事实上,美国涉核安全事故早已屡见不鲜。仅1950年至1968年间,美国发生的特大核武器事故就数以百计。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來美军核潜艇事故就高达13起,诱发原因包括潜艇相撞、漏水失火、海岸搁浅等。近年来,美海军日益倚重发挥核攻击潜艇与战略核潜艇在西太海域的“显性威慑”效应,其执行海外任务频次日渐提升,但相关核安全管理与核事故报告机制依然漏洞百出。

二是核扩散风险。当前,美国对外战略重心由大国合作迈向大国竞争,其核政策议题重心由核安全向核武现代化转移,核军控外交与核不扩散政策更多呈现“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本应旨在实现地区无核化进程的核不扩散政策,被美国视为确保盟友安全、制衡地区对手的重要手段。在亚太地区,美国对中国和朝鲜奉行“歧视性”打压政策,对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国家,则采取“选择性”支持政策,以核力量前沿部署、核材料技术合作、核情报信息共享等手段,向盟友或伙伴国家提供延伸威慑保护。以“一己私利”而非“共赢合作”驱动下的地区核不扩散进程,必将导致地区核扩散风险加剧。

三是核升级风险。今年以来,美军在南海军事行动的强度和频次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海军包括“罗斯福”号在内的四个航母打击群,累计11次进出南海;包括“麦凯恩”号驱逐舰在内的多艘美海军驱逐舰,10次穿越台湾海峡;包括“康涅狄格”号在内的11艘核潜艇前往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执行战略巡航任务;空军在“动态兵力部署”作战概念的指导下,累计出动22架次B-52H和B-1B战略轰炸机14次进出南海。以美军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为代表的战略武器频繁现于南海、台海地区,中美两军关系急剧恶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发生舰机相撞或擦枪走火等事件,在中美两军沟通失联的情况下,其常规冲突升级为核冲突的风险将会被大大增加。

美国一直自诩为当前国际和地区核安全秩序的奠基者和捍卫者,但在大国竞争的驱动下,美国并未承担起推动世界核裁军与核不扩散进程的应尽之责,反而进行有选择核扩散、有计划核研发、有预谋核部署,“绝对优先”与“实力至上”原则重新成为其核武库建设、核力量部署和核军控外交的主导思路,一方面导致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崩塌瓦解的风险,另一方面导致亚太地区核军备竞赛、核安全事故、核危机升级等诸多风险被急剧提升。

面对亚太地区核安全失序的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核超级大国,在核裁军领域应继续担负起特殊优先责任原则,严格履行既有条约规定的核削减义务;二是域内有核国家应秉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并承诺逐步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三是在核力量发展原则上,应以“确保与提升核威慑力”原则为基础,而非追求相对于别国的“绝对优势”原则;四是在涉及与核相关武器系统的研发部署、联演联训、航行飞越、动态展示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核禁忌理念,在常规军事行动中谨慎涉核;五是充分尊重并支持域内无核武器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进一步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于无核武器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保障监督职能,杜绝有核国家利用相关条约漏洞进行实质性核扩散行为;六是为显著降低核误判核升级风险,中美两军之间应构建相关沟通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达成相互发射通报、限制核武器使用范围等联合声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