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本夫
游仙之美,在于仙气缭绕。
游仙地处川西绵阳境内,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至此而得名。这里山水仍保有原始形态,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游仙境内山峦起伏,虽没有太高太险的山峰,却到处林木茂密,四季葱茏,放眼一派绿色;空气清新纯净,纤尘不染,成群的鸟儿在天空下起起落落,显示着无限生机。游仙境内山美水也美,这里不仅有水域浩大的沉抗水库,还有涪江、芙蓉溪、魏刘河、徐东河等几条水系,皆是上游山瀑泉水汇聚而来,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几条江河在游仙汇流,波浪翻滚,气势浩荡,震人心魄。因为游仙属于四川盆地,终年雨量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所以这里人皮肤特别好,街上的姑娘几乎个个肤如凝脂。天地间时有薄雾缭绕,一切景色、街道村落、房舍便隐现其中,恍若仙境。不一时,太阳又破雾而出,暖暖地照在大地上,山水景物便明朗起来。当地人说,虽然这里雾多,但大太阳也不少,双方似乎在游戏较劲,一时薄雾朦胧,一时太阳突然跃出,一日数次喷薄,成为一种奇特有趣的天象景观。
游仙不仅有纯美的自然生态,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游仙在夏、商、周、秦时,分属梁州、雍州、蜀候、蜀郡。汉以来,先后设涪县、魏城县、盐泉县、游仙等。数千年历史,虽经兵火战乱,仍为游仙留下很多古迹。目前,在国家文物局登记在册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竟达512处。其中,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四处,省级文保单位为八处。在川西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县区级单位,竟存有这么多文物,实在令人惊叹。对这些历史文物,当地人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古街、古巷、古村寨、古渡口、古墓葬、古寺、古塔、古祠、古楼、古桥、古刻经、古摩崖造像、古驿道、古盐道等等,皆小心保护。其中最令我惊叹的是一对汉阙。到游仙时,这对汉阙正在维护保养,我还是抽空去看了一趟,并征得维护人员同意,围着看了个仔细。中国古代建筑尚有一些明清建筑存世,宋以前的建筑已极为少见。像汉阙这种两千多年前的古建筑,已屬罕见,全国也没有几处了。看汉唐建筑要去日本京都、奈良,我曾在1992年去日本看过,其宏伟壮阔,让人流连忘返。古时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仿建汉唐建筑,保留至今,成为人类共同财富。游仙汉阙是东汉时期所建,为双头阙,分主阙和附阙,南北相距二十多米,阙分阙基、阙身、阙盖三大部分,主阙上原有“汉平阳府君叔神道”铭文,现仅存“汉”“平”二字。上有车马出行图、追猎图、舞乐图等浮雕,十分精美。这是两座仿木结构的石雕作品,层层叠叠,气势雄浑,体现了大汉文化的恢弘气象,当之无愧是国之珍品。
游仙李杜祠也很值得一看。该祠建于清代,紧邻东津古渡口,唐时称治平书院。唐宝应元年,杜甫为送友人赴职,离开成都一直远送到游仙,却因成都发生战乱,在此滞留一年多,从此客居于此,游山玩水,写了几十首诗。其中一首就是遥寄好友李白的:“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家乡江油距游仙不过一百多里,也许杜甫在游仙期间曾去探望李白旧居,也未可知。后人有感诗圣、诗仙的情谊,在游仙建了李杜祠,作为纪念。李杜合祠,在全国仅此一处。那天看过李杜祠,几位文友一时兴起,在游仙宣传部长陈晓霖女士陪同下,晚饭后夜奔江油县,探寻李白遗迹,却只找到李白的衣冠冢。当年李白浪迹四海,最后客死当涂,就在当地埋葬了,家乡江油人闻讯后,为他建了这座衣冠冢,留存至今。李白衣冠冢在一座古院里,没有灯光,半夜三更进去,黑咕隆咚,挺吓人的。幸好人多,有人用手机打出些微亮光,大家在冢前伫立良久,鞠躬致意。告别回到游仙,已是深夜十二点多。
天亮就要告别游仙了,竟有些不舍。一时毫无倦意,拿出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书香游仙》一书,随手翻阅,发现历史上到过游仙并留下诗篇的诗文大家竟然不少,其中不仅有杜甫,还有卢照邻、王勃、陆游、罗隐、苏易简等等。继续翻阅,突然在宋代一栏里发现一个名字:“赵忭”,这让我吃了一惊。因为北宋“赵忭”正是我的先祖,只是这个“忭”字弄错了,应为“赵抃”。在《辞海》里有他的条目。赵抃,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佑进士,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曾参倒十几位朝中重臣。其中弹劾宰相陈执中,曾连奏十二本,都未能成功,赵抃又向宋仁宗奏上第十三道本,弹劾自己,说自己身为殿中侍御史,却无力无能弹劾一个无德之官,是失职,要求朝廷治罪。仁宗被他一身正义震服,终于将宰相撤职罢官,从此京城送他“铁面御史”称号。赵抃不仅是个铁面谏官,还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廉官。赵抃曾四次奉命入蜀做太守,都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赵抃入蜀为官,只带一琴一鹤,任职期满回京时,不置一物,仍是一琴一鹤,让朝廷大为赞赏。至今在各种成语词典中,有“铁面御史”和“一琴一鹤”两个条目,皆出于赵抃故事。赵抃后人以这位先祖为荣,也以他为人清正为榜样教育子孙,故家谱堂号为“琴鹤堂”。近千年来,因战乱频繁,赵抃后人星散各地,但只要拿出家谱,上有“琴鹤堂”三字,即可确认为赵抃后人。我家这支赵姓人,现居江苏徐州丰县赵集村,是几经辗转流离,于明代万历年间才落户到此的,家谱上都有记载,家谱封面也赫然刻有“琴鹤堂”三个大字。前不久,我还在南京接待了七八位来自湖南隆回县的赵姓农民,他们也是“琴鹤堂”赵抃后人,据他们说,湖南隆回县这支赵抃后人,已有数万之众,是半年前才发现互相找到的。正是一别千年,执手泪眼。这次到游仙,意外发现赵抃也曾到过这里,并且留下诗篇,真的令我激动不已。赵抃的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抄录如下:
过左绵偶成
东西再守二年间,徙蜀何须问险艰。
入觐已违龙尾道,出麾还过鹿头关。
与民共约三春乐,顾我都忘两鬓斑。
岁满乞骸何处好,仙棋一局烂柯山。
这首诗应是他第二次入蜀做太守时所写。
赵抃一生善始善终,告老还乡去世后,赠太子少师,谥“清献”。葬于老家衢州,墓志铭为苏轼所撰,铭文将赵抃奉为“完人”,敬念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为何苏轼为赵抃撰写墓志铭,说起来有一段佳话。当年赵抃到成都为官,当时苏洵已是名士,却屡试不中。二子苏轼、苏辙皆已成人,也是眼看科举无望,正是心灰意冷时。赵抃登门拜访,正遇苏洵在家焚书,赵抃连忙阻止,自报家门后,说我在成都有府学,可让二位公子随我去成都修习,再送他们去应试。苏洵连忙致谢,把苏轼兄弟二人叫来,由赵抃带往成都去了。二人跟随赵抃修习一年后,果然都高中。苏轼从此名声大振,并走上仕途。说起来,赵抃对苏轼有知遇之恩,算得上伯乐了。加之赵抃为官清正,苏轼一生敬仰,因此在赵抃去世后,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看来,我和四川游仙有缘,是从祖上开始的。这么多年,我去过全国各地,唯四川去得最多,冥冥之中,似有先祖的足迹在引领,真的盼望有机会再去四川、再去游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