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4-05-04

文/陈 丹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陈 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或者是提高他们针对一个给出的情境想出许多不同反应的能力。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等。教师应该通过改变提问方式—“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等来鼓励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用“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想法吗?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变通性;用“努力想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方法”来诱发学生思维独创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逐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

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由于过度强调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方法教学和学法指导,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因而其创新思维水平普遍不高。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或者是提高他们针对一个给出的情境想出许多不同反应的能力。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等。其中思维的流畅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思维的变通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层次。因此,中学教学中要注重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

一、充分利用“导学案”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设疑、质疑,改善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已习惯一些“常规实验”的思维模式,但学生是首次接触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往往能冒出思维的火花,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不管问题的正确性如何,作为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老师和权威。首先要扩大思维数量,使原有知识与所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地联系、发散,敢于突破固定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新的观念、设想和方案,敢于超越常规,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设疑、质疑。同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共性问题,相互释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案例1.在高一学习“钠、镁及其化合物”时,在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展示逐步探究问题:①钠浮在水面上,还是水面下,说明什么问题?②钠为什么熔化成小球,小球是什么颜色的?③反应时为什么会发出“嘶嘶”声?说明有什么气体产生?④滴入酚酞溶液变成什么颜色?,说明有何种物质生成?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的现象提出“质疑”、进行“释疑”,并能设计实验论证新的观点。首先让对实验有质疑的学生谈新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反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提出质疑。具体内容如下:

(1)设疑:钠反应时浮在水面上,能否说明固体的密度小于水?

(2)质疑:在反应状态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固体的浮力?

(3)释疑: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产生浮力,密度比水小的固体在反应时可能浮在水面上。

(4)实验论证:设计镁或铝与稀硫酸反应。反应开始时镁条或铝条沉在试管底部(反应较慢),到反应剧烈时镁条或铝条浮到溶液上面。

(5)资料查询:镁和铝的密度分别为1.74g/cm3和2.70g/ cm3,20%-49%硫酸的密度为1.14g/cm3-1.30g/cm3。

课后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这样师生通过设疑、质疑、释疑与实验验证对“常规实验”提出了新的见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应用化学知识

案例2:在高一学习氨的性质时,常用喷泉实验来证明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呈碱性。教师先给出关于“喷泉实验”的初级问题:①如果把氨气改成CO2气体,还能形成喷泉吗?②实验对气体溶解性有什么要求?③实验开始时从滴管往烧瓶中挤入水的目的是什么?④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是什么?⑤怎么证明烧瓶中水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指导学生总结喷泉实验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方法,建立关于实现喷泉实验要满足装置气密性好,产生足够的压强差才能形成喷泉

紧接着教师针对喷泉实验给出研究性学习问题:①能否把水换成其他溶液?②怎样让CO2气体也能形成喷泉实验?③造成瓶内外压强差还有哪些方法?④怎样计算氨水溶液物质的量的浓度?⑤哪些因素影响喷泉实验的效果?通过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总结喷泉实验的知识与方法的内涵及外延,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成积极主动去学习。

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由此针对喷泉实验提出思维拓展性问题:①人造喷泉与书本中喷泉实验的原理相同吗?能否运用火山喷发原理设计一个喷泉实验?②如何从喷泉实验原理迁移到“防倒吸装置设计”?③如何从喷泉实验原理迁移到“装置气密性检查设计”?引导学生在掌握喷泉实验基本原理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喷泉实验的原理是通过烧瓶内气体溶解(反应)、受热、冷却等手段产生压强差,而人造喷泉与火山喷发的原理是由于下部液体压强增大,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发现象。由此原理开展实验探究,可设计出多种喷泉实验装置。

以上由感性认识、发现问题升级为理性认识、寻求规律,再由得出的规律进行思维延伸,进行知识与方法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和创新精神。

总之我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改变提问方式—“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等来鼓励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用“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想法吗?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变通性;用“努力想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方法”来诱发学生思维独创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逐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