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朱婷婷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文/朱婷婷
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根据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只是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因此有趣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有趣的问题刚好是这个过程实施的关键。例1:买马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趣味问题: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卖了一匹马,得86元钱,但是买主买了以后又反悔了,退还给卖主,说:“这价钱买你这匹马不合算,这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于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如果你嫌这马价钱高,那你就只买它的马蹄铁上的钉子好了,马可以白送,每一个马蹄上有5个钉子,第一个钉子只要给我1分钱,第二个钉子2分钱,第三个钉子4分钱,这样类推下去。”买主被这廉价打动了心,想白得一匹马,就接受了卖主的条件,心里估计着钉子总共花不了多少钱。试问买主究竟要破费多少钱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经具备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为铺设台阶,使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就不会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体验,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也容易遗忘,更难形成能力。反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认知冲突”,并给予适当启发和引导,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他们从情感上参与课堂。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方法的一些浅薄理解。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如学习过(ab)²=a²b²以后,许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a+b)²=a²+b²,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a+b)²,然后让学生用具体数据进行代入求值,进行让学生发现原先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产生出观念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产物,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问题情境,不但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还能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的解决改变了学生对数学错误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3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此案例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非常自然,学生会想到要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每一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都有利于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来创设有利于教学的问题情境,切实做到既能完成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1)目标不明确。教学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创设不同的情境,很好地完成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情境数量泛滥。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出发,创设生动、富有情趣的情境。所设情境要有质有量,不应过多,让学生“应接不暇”。最好能同一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入堂入境,出堂才出境。
(3)脱离生活。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数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客观事实,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具有真实性。教师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4)无吸引力。如果所设情景空洞、乏味、无情趣,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改变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因此,所设情景一定要生动有趣,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充满生机,让学生乐意学、主动学、轻松学、容易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而又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王家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