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杜娟 何清
内容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革命题材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现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少关于革命题材的作品,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革命作品存在时代久远,学生不易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讲授较多,学生主动性发挥较少;阅读体验相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的困境,急需解决的措施。项目式学习不仅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课程标准的理念,还能帮助解决革命题材作品的教学困境。因此,将项目式学习应用于革命题材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革命题材 教学探索
项目式学习是近些年的热点。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越来越倡导开展探究、合作项目化等学习方式。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项目式学习最早起源于欧洲建筑和工程领域。1918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在教育领域提出项目学习这一概念,[3]对美国的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等各个领域。之后项目式学习传入我国,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项目式学习在我国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对项目式学习的内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认为:“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此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4]我国学者刘景福、钟志贤等认为,项目式学习是“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5]夏雪梅认为“在进行项目学习设计时,要指向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形成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最终成果,通过高水平学习裹挟低水平学习,进而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6]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项目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在驱动型问题的指引下,通过小组合作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促进任务的完成、进行成果展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1.真实的学习情境
项目式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它以一定的学习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习得知识。这里的“真实”并不指真实的某个具体场所,而是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促进学习问题解决的情境。
2.具有驱动性的问题
驱动性问题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项目的学习起点,贯穿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借助驱动性问题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学生围绕这个驱动性问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项目式学习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小组成员或团队之间是一个共同体,在项目完成的历程中,也会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4.面向公眾的学习成果
项目式学习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流,不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项目式学习的最终成果要对班级成员进行展示,并且还要进行交流评价。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5.多元的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评价为主,而项目式学习倡导的是多元的评价方式。根据项目成果的展示,利用评价量表,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和他评。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项目完成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评价,完善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革命题材作品的教学困境
(一)时代久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革命题材作品记录和描写的都是发生在特定时代的事情,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对此感到陌生化,对内容的理解有些困难,更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篇课文,抗美援朝是发生在1950年的事情,现在的初中生多是2010年左右出生的,时间距离有60年,学生不了解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对内容的理解也会有困难。课文里出现的一些具体词汇学生也容易因理解不当而影响内容的理解,《谁是最可爱的人》“防空洞谈话”这一典型事例中,防空洞战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7]这里的“炒面”并不是学生们现实生活中的炒面,如果理解不当,也会影响情感体验。
(二)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中学语文课堂中,仍旧是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较少。此外,笔者通过实习发现,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采用的方式较为单一,仍旧是按照固有、僵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比如:在观摩教师教学《黄河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先是让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之后在讲解第一部分朗诵词的时候补充了“呼告”的文学常识,在“望黄河”“赞黄河”“学黄河”的部分主要分析了修辞手法、景色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较多,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较少,学生主体地位有一定的缺失。
(三)阅读体验相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革命题材作品不像小说、戏剧有情节的起伏,人物矛盾的冲突,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快餐时代的影响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一本红色经典的书目。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在仅剩不多的课余时间里,他们刚倾向于做一些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来缓解学习的压力。此外,他们认为革命文化的知识并未纳入考试,不会对成绩造成影响。对于革命题材作品,学生的阅读体验相对枯燥。因此,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三.项目式学习应用于革命题材的可行性
(一)项目式学习与课标和教育改革的理念相符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针对课程实施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针对课程评价提出“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8]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倡导要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倡导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项目式学习不仅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还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项目式学习可以帮助解决革命题材教学的困境
项目式学习有助于解决当前革命题材教学中存在的困境。首先,项目式学习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促进知识的掌握,更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表达沟通、团结协作以及独立思考等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四.项目式学习在革命题材教学中的探索——以《老山界》为例
(一)项目准备阶段
1.依托课标教材和生活实际,确定项目主题
項目式学习最初是运用在理科领域的,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渐渐被引用在文科领域。将项目式学习运用在语文领域有学者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项目式学习会让语文变得活动化或流于形式,学生掌握不到文本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国务院发布的教育改革文件,还是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阐释,都表明在未来项目式学习是一个发展趋势。那么避免项目式学习流于形式或变得活动化的要点就是要依托课标和教材围绕教材、课标和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项目的设计。在确定项目主题时关注单元导语中该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要求,比如《老山界》所在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家国情怀”,该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7]课标提出“在落实学段要求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8]而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结合《老山界》的文本内容,将《老山界》的项目化学习主题确定为“长征故事我来讲,长征精神我来赞”。
2.创设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
《老山界》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峰老山界的故事,虽然红军长征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但小学时期《飞夺泸定桥》《七律·长征》等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故而不用在了解长征背景方面花费太多时间。此时学习的重点应当是体会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不易,体会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因此,将学习情境和驱动性问题设置为:为纪念即将来临的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学校举行了 “长征故事我来讲,长征精神我来赞”的评选活动,我们班要根据《老山界》这篇文章来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通过写小诗来赞扬红军的长征精神,你会怎么进行这项活动呢?这样不仅将学习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符合教材中单元学习的要求,而且也对项目学习的预期成果有了一定要求。
(二)项目实施阶段
1.以问题为导向,设置项目任务
驱动性问题提出之后,可以围绕驱动性问题细化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促进项目的完成。基于前文中提出的驱动性问题,笔者将该学习项目再细化为“重走长征路”“赞扬长征精神”两个子项目。首先,重走长征路,绘制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路线图。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讲好讲好长征故事奠定基础。其次,赞扬长征精神,这一子项目需要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小诗写作,不仅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2.根据学生实际,搭建学习支架
项目式学习倡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情,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效果才更加显著。对于《老山界》的两个子项目可以搭建不同的支架。首先,针对“重走长征路”这个子项目,学生可能存在路线绘制不完整的情况,基于此可以提供学习支架——在绘制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路线图时,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圈点勾画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之后再进行路线图的绘制。针对“赞扬长征精神”这个子项目,学生可能不知道赞扬红军的哪些精神品质,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支架“翻越老山界红军经历了哪些困难”,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经历的四种困难的理解,更加明确赞扬的方向,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
3.创建翻转课堂,共享学习成果
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项目之后,可以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在班级内部举行“长征故事我来讲,长征精神我来赞”的翻转课堂。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示,不同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取长补短,进行思想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项目评价与反思阶段
1.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首先,学生是项目的完成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可以发展学生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长处以及需努力的地方,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明确方向、不断进步。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要以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再进行客观性、发展性和总结性的评价。
2.反思总结,深化学习效果
通过“长征故事我来讲,长征精神我来赞”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对红军长征的精神进行赞扬,抒发了自己对于红军长征的情感。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深化本次项目式的学习效果。
本文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新课标提倡的理念出发,结合革命题材作品教学的困境,进行项目式学习的探索。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努力尝试探索项目式学习融入语文革命题材教学的路径,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
19-07/08/content_5407361.htm,2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3]Kilpatrick W.H. The Project Method: The Use of the Purposeful Act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 no.19(1918):319-335.
[4][美]Sally Berman.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指导[M].夏惠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
[5]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6]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3-5.
[7]溫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2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