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徐孚远军旅诗中的将士形象

时间:2024-05-04

吉琳

内容摘要:置身前线,徐孚远耳闻目睹将士与军队作战情况,对于军旅生活的描写在他的诗中层出迭见。这些描写军旅生涯的诗歌从不同角度入手,通过对忘我或利己将士形象的刻画,表达自己的态度及志向,并留下了对于军队及战争的直录。

关键词:徐孚远 军旅诗 将士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军队、战争传统从未断绝,从诗经《小雅·六月》:“四牡骙骙,载是常服”、“薄伐玁狁,以奏肤公”[1]533~535对王师兵强马壮的赞美,《邶风·击鼓》中久戍外地的士兵“不我以归,忧心有忡”[2]87发出的怨愤哀号;到魏晋时王粲“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从军诗五首·其二》)[3]362的豪情壮志;再到杜甫的一系列描写军队、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歌……诗人们从不吝惜笔墨在诗中描写军队,描写战争,塑造出大批形象各异的将士形象,抒发对其复杂情感,表达折冲御侮的决心或回天乏术的喟叹。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忠臣义士从四方汇集到南方各小朝廷所在地,勤王抗侮,谋求复国,成为了南明朝廷得以在南方运转数十年的凭靠。作为奔赴行朝的一员,徐孚远或奉命奔赴前线,或于流亡途中依附军队,经常与军队打交道,这为他的军旅诗提供了充足的直接资料。他的军旅诗直观地反映出军队中将领、士兵甚至家眷的生活乃至作战气势,描绘出相同时代背景下军队中的不同世态,饱含个人情感地刻画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将士形象。这些描写不同风格将士的诗歌,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作为参与者或旁观者对军队的复杂情感,也是了解当时军队情况的途径之一。

一.个体与群体中忘我将士形象的抗争颂歌

甲申国变后,人们为延续国祚用各自的方式尽忠,文人周旋于各方势力,联合复明力量;武将则擐甲执兵,亲上战场。在这场文武联合保卫国土的战斗中,将士们冲锋陷阵,无私无畏,徐孚远身处其间,为忘我的英勇将士们留下赞歌。

明亡后,相继而起的南明各政权偏安一隅,因地制宜利用南方及沿海水系发达,建立起舟船舰队作战。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1646年),时任兵科给事中的徐孚远,所奉敕谕中称:“尔监督楼船水师,尚念国难未除,各宜枕戈以待。督率将士,鼓锐奋剿,毋致刻懈隙疏,使虏或伺其便。”[4]307这使他有机会直面水师,观察记录到水师的各种情况并以诗言之。《水师寻盟》写道“嗟此楼船帅,责言何太频。请成须向戍,约长待苏秦。据鼎盟词重,捧盘意气新,相期乘胜势,早晚石城津。”[5]468相信气势非凡的水师定会打到南京。《赠勉水师诸公》再次勖勉水师诸将士,称其名声在外,舟船数众,必定宛如蛟龙入海,直取南京:

水上飞杨夙著名,何时直泛石头城。戈船满眼求无匹,鼓角终宵只四更。

浪挟蛟龙如有态,陆剸犀象自难并。仲宣久已濡毫在,可许从戎一赋成。[6]523

诗人对奋发踔厉的水师将士们抱有极大的希望,盛赞他们气势如蛟龙、犀象,威风凛凛,静待时机以求一举攻下石头城,得以报效祖国。而不必面临与王粲相似的境遇,壮志难酬只能登楼作赋抒怀。诗歌中刻画了威武霸气的水师群像,展现出将士们为了同样复明目的而战的骁悍,寄寓着诗人期望将士们都勇敢无畏,以早日复国的心声。

将士群体的英勇战斗,流血牺牲自不必说,当目光投向作为个体的将士,他们的牺牲更令人感到悲痛与惋惜。鲁监国二年(1647年),除郑成功、郑鸿逵、黄斌卿等人尊隆武朝廷为正统不接受鲁监国领导,大多数文武官员都接受鲁监国领导。正月,鲁王驻扎厦门,平海将军周鹤芝收复其故乡海口,后鲁王在长垣誓师动员,建立军队,推进失地收复工作,并封周鹤芝等人为伯爵。当时的徐孚远正依周鹤芝于海口,对守城将士钦佩不已,作《侠侯久守海口壮之》以赞总兵赵牧:“多君能墨守,愧我一儒冠。玉璧锋常挫,邯郸势自完。纡筹青帐里,挥剑白云端。铁骑今宵走,飞觞月下残。”[7]454对于能够上阵杀敌的武将,作为文人的诗人是非常敬佩的,因此在诗中多有赞语。寥寥数语,赵侠侯帐中运筹帷幄,场上率马以骥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然“夏四月,虜陷海口,参谋林学舞、总兵赵牧死之。虏攻海口,牧出战,杀虏四百余;虏又益兵攻之,城遂陷。”[8]7对于当时清兵来袭时己方军队的情况,《过赵侠侯海口城适有警》道:

泛舟南海上,海上有岩城。赵子方秉麾,肃肃著威名。初旭射城闉,光辉照冠缨。伊余倦晞发,缓步入军营。相劳未及己,戎骑已纵横。登埤四顾望,壮士怀不平。雄剑四五指,气欲扫天枪。部分各有纪,令严众无声。铁马前且却,徘徊以悲鸣。坐客更强饭,下视海波清。生当得单于,缘知微命轻。[9]348

敌军来袭,各将士枕戈待旦,厉兵秣马。诗人缓步军营中,既为将士们的高昂气势感到赞许,又不免由此时局生出世事无常,人命微贱之感,更添几分萧索。随着两位将领战死,海口再度沦陷。诗人作《海口城陷哭赵侠侯》二首纪念总兵赵牧:“一朝浓雾杂尘埃。战鼓无声睥睨摧。帐下健儿还格斗,匣中雄剑自悲鸣。”[10]512为将士们的牺牲感到悲痛不已。

身处军中,诗人更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个体或者说少数英勇的将士终究是难以扭转战局,空留万般无奈。“左手草檄右持弓,箭衣小袖如花红。眼看铁骑真何有,扫除出入疾如风。把臂一别揽吴钩,白云如蓋照城头。”的英勇将士也难逃“壮士一去无消息,城下沧波万古流。”(《林参军行》)[11]406的命运,唯留城池静静矗立,河水滚滚东流。《王师》中也表露了相似的隐痛:“王师转战何其武,高鼻胡儿怯似鼠。年年征兵无一回,积甲如山不知数。”[11]415即便将士威武非凡使清兵胆怯,也无法改变千万将士们身亡命殒,徒留盔甲无数的悲剧。正是有这些无畏的将士们,复国才有一丝希望,诗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每每有优秀将士牺牲便痛心不已。但同时,又一直怀有希望,为气势昂扬的军队都写出赞歌,鼓舞士气,也鼓励自己和同仁们坚守志节,不忘复国。

诗人用诗歌记录下将士们积极抗争的身影,描写他们为复明事业献身的无畏,赞扬他们以身报国的忘我,也在他们身上寄托着自身的复国愿望,既是为将士们唱响的颂歌,也是自己忠君爱国的宣言。

二.部分与集体中利己将士形象的丑恶批判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将士们都是英勇杀敌,为复明事业而忘我奋斗,有些军队的行事作风甚至无异于清军,不同阵营的将士们有着相似的野蛮掠夺行径。聚敛无厌,自负不凡,完全忘记自身所肩负的复明事业,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全大局,诗人对行事如此利己的将士们深恶痛绝,作诗以抨击。

在混乱的时代,军队往往作为竞争、战斗的资本,兵强马壮自然更有话语权,这使得各将领以自己的利益为准约束管理军队,只管眼前享受而不考虑后果如何。《郎官谣》即描述了部分将士们腐败无耻的生活:“三三五五醉眼红,褰帷呼啸入其室,主人傍皇反如客,携孥含泪出门去,道旁观者救不得。嗟嗟尔辈何其武,未见敌时猛如虎。”[11]408众目睽睽下,酒醉的士兵们强闯民宅,丑态毕露,令人作呕。甚至连曾是尚书郎的屋主也无计可施,拖家带口被迫离去,旁观者也力不能支,只能眼看着鹊巢鸠占。这些士兵们畏强凌弱、欺善怕恶,对待百姓反如猛虎下山,野蛮掠夺,对抗外敌时却不见勇猛。徐孚远耳闻目击却也无力改变,徒留无奈与讽刺。看到“队队锐头儿,折人篱壁斫人犊”后,更是激愤慨叹:“嗟嗟尔辈真健者,何不歼虏岩城下?”(《健儿行》)[12]429毕竟击退清军铁骑,收复故国河山,才是将士们应尽的职责。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士兵们鱼肉百姓的利己形象,并就此发出诘问,为何将士们不把精力放在抗清上,反而只顾残民害物,巧取豪夺,来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与抨击。

百姓遭遇豪夺,王族也难逃此劫掠。《中军行》中即表达了诗人对于所依附军队的不满以及前途渺茫的迷惘:“中军游戏浙之东,楼船下濑尽相从。飞蝗满眼饱掠食,留兵寡弱鼍穴空。乘机见龙无一恃,鲸失其目蛟啄齿。此中寄寓六七老,俯看沧波忧如捣。不同其安同其危,抱将礼器欲何归。”[13]441军队攻打浙东,所有的船只舰队全部出动,只留下老弱病残。强兵强将犹如飞蝗过境般抢夺百姓的粮食财物去壮大自己的力量,甚至见王族无所依靠前来投奔,趁机谋利。作为王族属臣的诗人见此情形,极度愤慨,既为百姓被掠夺表示强烈反对,又为自己一行人只能任人摆布的凄凉局面感到悲痛。依附于这样野蛮无纪、劫掠百姓的军队,生活如此困苦,具有前瞻眼光的诗人无疑是可以看到未来的,无计可施的悲伤更加剧了诗人对于复国的无望,从而产生宗庙不复,壮志难酬的迷茫与怅惘。

除了整个军队集体的贪财好利,部分将领因自负心理而产生的利己行为同样是复国事业中的阻碍。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部署长江战役的同时,下令将士们的家眷一同随军,此举虽可保证眷属的安危,但无疑也对军队行军作战有所拖累。在当时战局未定的情况下,他就非常自信宣称必胜,留名青史,从容不迫地行军至南京城外,而清军此时已从贵州战场抽身,返回南京,占据主动优势,他的骄矜臆断导致坐失良机。江南百姓苦清朝统治久矣,时隔多年,明军重返此地,群情鼎沸,但郑成功也并未有利用民众的抗清高潮来配合作战的计划,多方面的战略失误最终导致了战役的失败。《北伐命偏裨皆携室行因歌之》对此事讽刺道:

浪激风帆高入云,相看一半石榴裙。箫声宛转鼓声起,江左人称娘子军。

长江铁锁一时开,旌施飞扬羯鼓催。既喜将军挥羽入,更看素女舞霓来。

挥戈筑垒雨花台,左狎夫人右酒杯。笑指金陵佳丽地,只愁难带荔枝来。[14]613

诗歌用强烈的对比表达自己的讽刺,大军征战,却一半“戎装”一半“红妆”。南京既近,本该一鼓作气,直取金陵,但将军们却丝毫没有作战意识,只顾饮酒作乐,花前月下。本以为可笑看金陵收复,但在这样奢靡的作风下,只怕南京荔枝难得,暗喻此战必败。随后的发展也正如诗人所预料的那样,南京战役失败,郑成功退往厦门。诗人对贪图享乐的将领报以强烈的不耻,批判他们只顾取乐而贻误军机的利己作风。

复明大计本就荆棘载途,部分掌握兵权的将领临阵脱逃,这更令人感到愤懑。《北马》诗道:“北马千群至,兹丘仍寂然。晋师今不出,汉过古无先。闻有交绥约,何时多垒平。红旗空自播,未许斸龙泉。”[15]479即描写了只顾保全自身的利己将领形象。粮草充足,战马成群,将领仍按兵不动。诗人运用秦晋王官之役的典故,讥讽拒不出战的将领同畏避的晋人一样,只顾保全自身而不念失去的国土。“交绥约”更影射部分将领与清兵走过场似的交战,使复国无望。诗人空有复明志却只能各地流亡,如同龙泉宝剑般被埋没,只能作诗表达自己的义愤填膺与壮志难酬。有心规劝将领们奋勇上阵,以身许国,却只能面对将领们的畏缩束手无策,唯有长歌当哭。

多数将领抱有利己心理的大环境下,北方来归军队也难逃集体思想氛围,与其他享乐至上的军队别无二致。《北将》道:“北方诸将多来归,妇女百数战兵希。虽然藩府恩稠叠,家口累人何以支。弃之不可养不足,行粮不归妇女哭。中原健儿心胆粗,臂力挽弓能两斛。但闻饮酒烹肥羊,那肯随人去担榖。拔剑宵行如走鹿,部曲散尽一身存,妻儿贫窭羞入门。去夷从华声价好,往日雄心不可论。”[13]437北方来的军队,士兵少而女眷多,闲杂人口众多,开支甚大。且来归后仍不肯降低身份,依旧维持享乐生活,耽溺于此,忘了往日雄心壮志。

将士们行事的利己让诗人感到愤怒,又忍不住感到悲戚。纵使诗人有志报國,但身处大环境下个人无力回天的悲哀让诗人只能作诗以批判讽刺,纾解自己的满腹怨气与万般无奈。

综述之,徐孚远身逢国难后弃文就武,萍飘蓬转,历仕诸王。多年的军旅生涯,与军队的近距离接触,使他对将士们有着极深的了解,对他们的感情也极复杂。这些军旅诗所反映的是他作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所见所闻的现实,表达的是他对于忘我与利己士兵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侧面反映出时人对军队将士的看法。这些诗歌也间接揭露了南明军作战的胜利与失败,兴盛与衰落的部分原因,是我们研究南明时不可忽视的一面。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中[M].北京:中华书局,2017.09.

[2]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7.09.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09.

[4]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

[5]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九.

[6]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十三.

[7]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八.

[8]黄宗羲.海外恸哭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35种[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

[9]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二.

[10]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十二.

[11]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五.

[12]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六.

[13]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七.

[14]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二十.

[15]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十.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