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茅盾的文学批评特色

时间:2024-05-04

王欣

内容摘要: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茅盾可以说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正因为如此,人们会太过关注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他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茅盾的文学批评具有巨大的社会反响,他的文学批评在新文学初期和左翼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从几个方面分析茅盾的批评特色,即内容分析、题材分析、阶级分析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茅盾 批评特色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是著名编辑赵家璧联合五四最为优秀作家共同打造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文献,它收录了十位新文学先驱者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现了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导读功能,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我们看到了新文学开拓者回顾自身文学历程,对第一个十年的创作进行反思总结,它不仅仅是第一个十年的纪念品,更是现代文学史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学术研究影响深远,因此《中国新文学大系導言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将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为中心,着重分析茅盾的文学批评特色。

一.内容——细致缜密,涵盖丰富

不同于其他的文学评论家,茅盾一开始就列举了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年文学成长过程,宏观把握发展历史。在这篇导言的第三部分,茅盾回顾了民国十一年至民国十五年创作界的情形,为了展现当时文学界的盛况,茅盾列举了全国各地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篇幅极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茅盾是一个严肃的文学批评家,这并不是多此一举,他把他的理论分析建筑在大量的准确的资料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归纳材料,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恰恰是由于他的整理分析,我们才能看到文学研究会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新生的文学团体活跃的盛景。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全国范围内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介绍使第一个十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文学界创作概况对比更加强烈。他的第一手详尽的资料和准确的数字不仅当时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也令人望尘莫及,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茅盾导言的材料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各位作家的作品,然而他的重心除了放在当时的文学主将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好几位久而不见的作家,例如利民、王思玷、朴园、李渺世等,带我们了解到了“无名作家”。除此之外,在介绍民国多少年时,都会在后面备注几几年,在介绍作家作品时,都会备注是哪份刊物第几卷第几号,便于读者去查询阅读。相比较小说集导言的其他两位作家的开放宽厚,茅盾的细致缜密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题材分析——批评重点

茅盾认为最能看出作家人生观的切入点是关于题材的选择处理,甚至从作家的题材选择来审视作家对文坛的贡献。在导言的第四部分,茅盾提及了在第一个十年前半期和后半期交点发表的作品,即自己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他关注到了在那三个月里已发表的一百二十多篇小说里皆以恋爱小说为主,纵然有二十篇写社会生活的,但还是包含了男女关系。虽然他的批评太过绝对,忽视了有些表现了作者世界观和宇宙观的作品,但从普遍大方向分析,那时的小说确实存在个人主义的享乐倾向,茅盾已经看到了第一个十年前半期的重大缺点,即很多人由于生活单调,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选取题材,所以很多人都只写了个人生活的一角,几乎没有写全般的社会现象。而在1921年这个界线之后,文学创作题材范围扩大了许多,后半期的文学题材开始转到广大的社会,茅盾肯定了那些在题材上有新意的作家,不论是利民写的农村木匠,还是王思玷写的卖儿女的贫农,还是朴园描写的形式虚伪的孝,都让我们见到了后半期题材热闹的场景,这一点就很明显地体现了后半期的进步。在提及编选四位已久不见作家的感想时,茅盾又再次提及了值得注意的两点,其一就是他们的题材已经不是单调的学校生活和恋爱,而是写社会生活的一角,具有历史的社会意义。利民、王思佔、朴园、李渺世都不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这违背了当时的既定编辑设想,而且这几位作家在当时仅仅发表了几篇文章就退出文坛,后世文学史上属于“无名作家”,但是“为人生”的人生目的被他们率先表现出来,茅盾在导言中用大量的篇幅分析肯定了他们的价值。由此看来,他是很不喜狭小且被用滥的题材的,他肯定的是那些关注社会生活,描写贫苦群众这些压迫者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鼓励写反映全部社会现象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茅盾在左翼文学时期摸索形成了“作家论”批评文体,这个文体及相关的批评方法充分适应了激进时代。这一时期的作家论包含了冰心、丁玲、庐隐、徐志摩、王鲁彦、叶圣陶、落花生、鲁迅8位作家,茅盾在导言里也提到了落花生、叶圣陶、冰心、庐隐。茅盾曾明确表示他与其他批评家重视情感表现方式不同,他重视的是从作者所处理的题材中看出作家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李渺世是茅盾比较欣赏的作家,他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茅盾赞赏他描写的“近代机器文明”的黑暗面的题材,但是茅盾对他无法透视理解熟悉生活感到遗憾。茅盾指出李渺世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但他却因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足没有达到现实主义的理想境界。在导言的第七部分,茅盾认为叶绍钧是第一个十年冷静谛视人生、客观写实描写灰色卑琐人生的重要作家。他在《一个朋友》中题材虽然是写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但茅盾却看出了叶绍钧背后的“深意”。在《一个朋友》中以第一人称“我”揭露和抨击了那个朋友卑琐庸俗的人生哲学,他将传宗接代视为人生的要义,认为好好守住一份家产、娶妻生子、繁衍下去就能无愧于祖先了。但是全文不尽是灰色,而是在“灰色”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作为他朋友的“我”处于似醉非醉的状态,在文章的最后竟无所顾忌地在婚礼上思考如何替朋友写谀墓之文,这显得幽默又讽刺。“我”像个聚集焦点的过滤器,浓缩了丑陋的事物,将自己深入社会的感知和价值观烛照那位朋友卑琐、灰暗、庸俗的人生观。其实作者是通过“我”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来,表达叶绍钧对生活的理想,即美与爱。

茅盾在提到落花生时,特别强调他的题材独树一帜。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要放进他所认为的合理的人生观。茅盾将落花生的形式二重性与人生观二重性联系起来。写浪漫主义异域情调体现了落花生积极昂扬的意识,而五四风暴过后的写实主义则体现了落花生消极的意识,这些都表现在了他的宗教异域题材之中。叶绍钧、落花生等人的作品风格、思想随着他们的人生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茅盾对此进行了评析,并且详述了他们的写作特色。

茅盾的这篇导言大多评论的是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在提到文艺的“人生派”时,作者介绍了当时有这类倾向的两位重要文学研究会女作家,即冰心和庐隐。茅盾通过冰心的两部小说《超人》和《悟》对比分析中国青年对于人生问题的变化。在《悟》发表时期,青年人已经不愿思考支配人生的爱憎问题,导致《悟》的青年读者反映不如前期的《超人》。冰心早期小说是问题小说,即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小说,她的作品也是围绕“人生究竟是什么”而谈的。

同样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的还有庐隐。与冰心有所不同的是,庐隐加上了恋爱的外衣。她与冰心几乎同时发问“人生是什么”,但茅盾却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分析她们的回答。冰心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她的童年生活幸福而多彩,结婚后家庭也幸福美满,所以他认为人生是由爱组成的。而庐隐的小说则是她身世和情感的缩影。例如茅盾提到的代表作《海滨故人》其实就是一部自传性小说,露莎的身世、性格、情感都与庐隐相同。从露莎的内心矛盾、彷徨、苦恼和惆怅,我们可以探究庐隐的心理,所以茅盾认为在那样的环境里庐隐对“人生究竟是什么”必然是憎。

无论是落花生、叶绍钧,还是冰心、廬隐,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的小说题材都是涉及人生问题、时代问题,并且茅盾是从他们的题材深入分析他们的人生观。可以看出茅盾鼓励作家多关心和考察社会生活,作者不能被个人的生活、情感所局限,应该多方面关注时事,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希望作品能反映出全部的社会现象,注重启蒙性,激发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这体现了茅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阶级分析——把握作品价值

阶级分析是指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茅盾在这篇导言中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即是对阶级方法的运用,他可以说是最早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社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表现社会变革的作家。他从作家的写作立场进行阶级性质的判断,以此作为评论作品意识形态性质特征的主要依据。他认为评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单纯地从作品本身入手,而是要结合作家的阶级出身、社会阅历及政治态度综合分析。茅盾的第二个批评黄金期是在左翼时期,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活动。作为左翼文学的巨擘,茅盾以马克思为指导,尤为关注文学现象的社会分析及阶级分析,在左翼批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还是要提到刚才的两位女作家,茅盾在对比分析她们对“人生是什么”的回答时,是从她们的生活环境入手的。他是通过分析她们的知识修养、生活环境、家庭出身等方面进行分析。冰心和庐隐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她们的立场制约着她们的作品倾向,茅盾又将她们的趋向和问题放到社会现象的高度进行分析,判定她们的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的社会作用。他的批评的基本思路是寻找时代要求到作家的立场到作品的倾向。

茅盾是较早以阶级观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中劳动问题的批评家之一。在导言的第八部分,茅盾分析了四位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茅盾认为潘训《乡心》描写了两种农村人物典型,一种是命定论者的阿贵父母,一种则是对生定的命挣扎的阿贵。其实阿贵的父母思想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他们麻木地接受一切。除此之外,茅盾还分析了王任叔的《疲惫者》中的运秧驼背那种麻木失败的反抗。他是从阶级论来分析作家作品的价值的。乡土作家关注底层人民,揭示宗法社会的不良习俗,从整体上显示出自觉又可贵的民族化追求。

四.茅盾文学批评的特色对后世的影响

茅盾往往从微观入手、宏观把握,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细致缜密的评论留下了详尽的资料整理,为后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某些文学评论只有虚泛的空论,单纯地从宏观把握,没有具体的分析,作品显得浮躁而空泛,某些没有读过完整的作品或者只读过某些片段就展开长篇大论的批评的人,茅盾的细致缜密的内容分析就显得尤为优越。茅盾的批评重点是从题材入手,他从题材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判断中寻找作家的人生观,他很看重题材与社会生活的热点及时代中心的结合程度,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评论是为人生的,他要为社会人生负责,对评论对象负责。他很重视选材问题,他反感那些对社会各种问题不关心,甚至流于享乐主义的作品,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世学习。茅盾的阶级分析方法带给后世以巨大影响,即当代许多评论家能够比较明确地结合时代变迁去把握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脉络,不在单一地从作品分析作品,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作品价值。

但是茅盾在导言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注意。茅盾的题材评析在追求宏观时,常常过于夸大了题材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及作者的艺术视景。他往往先分析题材,然后归纳主题。不论是分析第一个十年前半期和后半期的区别,还是分析冰心、庐隐的问题小说,还是落花生、叶绍钧的,还是乡土作家,他都提及了题材的社会性、重大性。题材的评析主要依赖于它与时代的距离,并以这种距离来评定其社会性与时代性的强弱,考察作家的思想是先进还是落伍,这不免有些绝对,这是值得后世评论家反思的。当今人们是有些反感阶级分析这种批评方法的,原因是已经在左倾思潮中吃够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扩大化的苦头。

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细致缜密的内容分析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他从题材分析作者的人生观,检视他们对文坛的贡献,这在当时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当时是很能适应时代、满足社会阅读心态的。可以这样说,尽管我们时常会为茅盾的批评缺少审美力的参与而感到遗憾,尽管他的批评还存在某些不足,但是他批评的史识和气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徐越化.论左翼文艺思潮与茅盾的文艺批评[A].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茅盾研究会、南京大学、江苏省社联、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浙江省桐乡县文联. 茅盾与中外文化——茅盾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茅盾研究会、南京大学、江苏省社联、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浙江省桐乡县文联:中国茅盾研究会,1991.

[2]刘庆厚.从爱与美的追求到困惑中的张望[D].扬州大学,2008.

[3]石中华.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的批评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朱智秀.《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研究[D].兰州大学,2008.

[5]刘喆.《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集·导言》研究[D]. 郑州大学,2012.

[6]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任杰.茅盾、鲁迅和郑伯奇的新文学观考辨——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04).

[8]程蕾.论“阶级意识”在茅盾早期文学批评思想中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9(04).

[9]肖戎.《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1917-1927)的经典化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