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璐 王余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类型复杂多样,对教学手段的要求不一,王崧舟老师所开创的诗意语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化教材为诗意情境,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论文以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为抓手,为提供语文教学的新思路,从阐释何为诗意语文、应用理由、对当下的教学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诗意语文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王崧舟 诗意语文 诗意情境 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教学目的,效果往往低于预期。作为新手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余映潮老师说过,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能力才是目的。王崧舟老师开创的“诗意语文”,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培养实际能力为课堂主线,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诗意语文的概念、内涵与影响
王崧舟教师长期潜心于语文课教学的研究,相继发表了《王崧舟小学语感课程法》《诗情画意语文教学——王崧舟小学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小学语文课》《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情画意语文教学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教学记录与品悟》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论著,在其从教的二十八年间,创造了“诗情画意语文”的教学流派,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1.何為“诗意语文”
王崧舟教师曾在《诗意语文教学——王崧舟语文课教学七讲》的自序中描述“诗情画意语文课”的价值指归:“我们怀着对人生的崇敬和尊重,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求着语文学习课教育的本真:以培养真实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以教育拥有和谐的多方面文化精神生活的人。这便是语文学习课的生活式教育,这也便是诗情画意语文课教育所要追求的最大境界。”[1]
2.诗意语文的内涵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时要兼具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现象。正是着眼于这一教学难点,王老师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新路径,并将其细化为三个具体的教学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是第一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则是第三重境界,三重境界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重境界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希望开创出的诗意境界,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意义的语文课堂的关键。诗意情景下,师生共同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才使能课堂教学真正教有所得,真正有教学价值的语文课。
3.诗意语文的影响
王崧舟老师在2004年明确提出了“诗意语文”这一概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众多教师对其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诗意语文”在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主体性的发挥,教师教学风格的引领,教育教学能力的改善,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乃至对语文教学改革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意语文”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一种教学风格。
二.诗意语文的应用依据与教学实例
1.应用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情境是趋使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因而,学习活动要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要积极主动的创设与之相应的学习情境,学生在与文章相契合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形象而具体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人产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
王崧舟老师开创的诗意语文,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创设与文章相符的教学情境,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的理念趋同,都是旨在以情境为抓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知识。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王老师一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诗意情景,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步伐,入情入境,由学生自身的兴趣与感受,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
2.教学实例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较高要求,下面就以具体实例来看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的教学魅力。
王老师在教授《长相思》时,一改传统以背景为切入点的教学手段,采用了读中想象,读中感悟的方法,将体会“词情”设为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先是采取了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闭眼想象“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学生虽身在课堂,却仿佛已经穿越时空,看到了三四百年前的诗人在征途上孤身跋涉的情形,在自己的脑海中尽情创造。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又应当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转入词中的另一层情感——“心系故园”的想象,并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化抽象为具体,述诸文字。与此同时,王老师在伴奏声中对学生进行徐徐引导,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感受其家乡的温馨与祥和,进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蕴含的深厚感情——“聒碎乡心梦不成”。一个“碎”字,再现了作者当时的感受,使学生切身体会这其中的深切情感。两次想象,展现了王老师独特的教学艺术,既将情感进行了强烈的艺术对比,又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张力。在阅读能力提升的方面来说,使学生可以在已有的词句中找到可以自行想象的空间,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情感的渲染方面来说,情感对比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2]
三.“诗意语文”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手段复杂多样,教师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教学标准,在这种复杂的教学环境中,易出现教与学频率不一的现象。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思想为语文教学领域带来了一丝鲜活的气息,也让语文教师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一)教学理念
1.师生知识、技能全面提高
语文课在日常教学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语文的涵盖范围较为广阔,也就意味着,教师本身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坚实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诗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书本知识,借助于自身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探寻知识,还要将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入到学生中,真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诗意语文”对教师的技能和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诗意情境的创建需要教师诗意的语言引导,精巧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知识广度和教学技能要求较高,要真正将诗意语文灵活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然要夯实基础,进行广泛的阅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纵、深向拓展,使学生的眼界得以开拓,增强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教有所得。
2.善于挖掘文本情境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略有不同,但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名家作品本身就自带浓浓的诗意与美的意境,在加以教师创设的与之相符的情景,更能使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红楼梦》中,作者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抑郁寡欢的,直爽泼辣的等等,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世故人情,都是文本产生意境的基础。教师在进行《红楼梦》教学时,就可以抓住独特的人物性格,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走入人物的世界,进入文章情境。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出作品的人物美、语言美和诗意美是现如今语文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文本材料众多,其中不乏有深刻性的思想感悟和晦涩难懂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理解透彻,充分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及感知能力有相应的提升,同时认识到学生是唯一的主体,把学生看作是未来的文学家、诗人与学者,具有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章,进入情境,师生共同实现诗意情境的创造。
(二)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实现以读育情
阅读教学重点在阅读,如何通过阅读来感受作者思想,体会情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王老师所执教的《一夜的工作》,就充分体现了以读育情这一方法。在课堂初始,王老师饱含深情的对学生进行了《你就是这样的人》的朗诵,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王老师通过让学生读悟用词语描述总理的一夜,让学生讨论选词背后的原因和理由,调动学生思维灵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对文章,对周总理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获得属于学生自身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得情感体验和文本感悟合二为一,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让学生自主体验语言的无穷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刻画是教学中的重点,要创建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关键在于教师情感的渲染,基调的创设。首先是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奠定文章感情基调;其次是文本细读,教师点拨,激发学生情感,营造诗意情景;最后再读文本,实现情感的升华。阅读教学,重在阅读,以读育情,从读开始,也以读结尾,真正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感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感受语文的诗意。
2.写作教学,锻炼言语技能
写作教学同样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只讲授写作技巧容易使课堂过于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只进行写作訓练,又不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思维的灵活性。“诗意语文”指出语感锻炼学生言语技能的基础,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言语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作文进行分类,进行专题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其对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或者进行班级辩论会、开展多种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诗意语文”理念指导下的写作教学并不是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一致性,而是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引导建构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写作风格,彰显个人的思想情感,在尊重学生思想导向的前提下,强调对其言语技能的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多样化
“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下的评价与传统的评价体系有着本质的差异,传统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诗意语文”理念下的评价,是着眼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学生的学习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受身心发展规律性的影响,学生在相应学段的思想认知、学习效果也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不能单单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评价中,首先应当以该学段的语文课标为评价基础,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其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正确、全面的评价学生,以教学目标为评价前提,从学生学段特点出发,践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2.评价语言多元化
新课程标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素养,着眼学生学习中的渐进过程,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诗意语文”理念下的评价旨在看到不同学生身上的优点与不足,采取不同的评价语言。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首先要了解相应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根据不同的学生具体调整教学期待,进行因材施教。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有细微进步的学生,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引导,采取中肯的评价,在保持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督促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评价点拨,给与切实可行的建议,激励其向前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与不足,变换教学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王崧舟老师开创的诗意语文,以诗意的语言创设诗意一般的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真切的感受到语文这一学科的意境美。“诗意语文”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尽可能将课堂放归于学生,切实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与素养全面发展。同时“诗意语文”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职业要求,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及专业技能,对新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318.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3]朱光潜.诗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7.
[4]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162.
[5]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
[6]王裕舟.徐焰.王雨你是这样的人······《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小学青年教师,2004,(07).
[7]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崧舟.文本細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J].语文教学通讯.20097-8.
[9]张利伟.论“诗意语文”的“诗意”体现——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案例剖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1).
[10]张育林.文本细读理论视城下语文诗意的开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1]林曼.“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12]余瑞.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探析[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13]王彦华.王崧舟语文评课理念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8.
注 释
[1]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王崧舟语文课教学七讲》.
[2]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