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太楚君
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文通过对狗、龙、蝙蝠三个动物词汇与英文词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不同内在文化含义,试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物文化词汇教学的策略,为国际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教学策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物文化词 词汇教学 国际汉语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文通过对狗、龙、蝙蝠三个动物词汇与英文词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不同内在文化含义,试浅析国际汉语教学中动物文化词汇教学的策略,为国际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教学策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动物文化内涵对比
(一)狗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狗,名词,属于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这是《在线汉语字典》对狗的解释。在中国人心中,狗是被人们所喜爱的,人们认为狗是人们忠实的朋友。在中国的民间有“猫来穷,狗来富”这样的俗语,人们认为流浪狗来到自己加中,时给人们带来富贵和吉祥。但是把“狗”当作一个词来使用时,或作成语使用,却带上贬义的感情色彩。例如:狗胆包天(斥责别人胆子大,敢胡作非为)、狗急跳墙(把狗惹急了,能跳跃高墙。比喻坏人穷途末路时不计后果,铤而走险)、狗头军事(爱给人出注意又不高明的人,多指给坏人出主意)、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咬耗子、狗咬吕洞宾、走狗、狗腿子等。
在一些西方国家,“狗”一词是多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人们将狗作为宠物来饲养,认为狗是他们家庭中的一员,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因此西方人对吃狗肉是十分反感的。在英语中dog也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但在使用中褒义或者中性的感情色彩往往比贬义多。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得很卖力)、“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人有好报)。
(二)龙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龙在民间,是人们的力量与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礼记·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代表着一种图腾,封建帝王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把它当作自己的神灵,每每在祭龙时表现出极大的虔诚,而当今的我们都称自己时“龙的传人”。龙这一图腾象征着和平、幸福、吉祥、安康的含义,反映着中国人内在的文化。在汉语中,使用“龙”这一词时,多是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例如: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
龙(dragon)在西方的神话传说龙时特变凶残的动物,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和利爪,身上有鳞,拖着一条常常的尾巴,嘴能喷火。西方的龙多居于山洞,喜好财宝,通常洞中都会收藏大量的财宝。西方人的文化中,认为dragon是一种邪恶、罪恶、令人恐怖的动物。
(三)蝙蝠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因为蝙蝠的蝠与“福”谐音,代表着幸福、吉利。蝙蝠在传统文化中很受人们欢迎,春节中不论是对联还是窗花,人们都喜欢化蝙蝠上去,特别是五只蝙蝠谐音“五福”,也有成语“五福临门”,通常是画红色的蝙蝠,谐音“洪福”。蝙蝠+鹿=福禄,蝙蝠+寿桃=福寿,蝙蝠+钱币=福在眼前。从古时蒲松龄《驱蚊歌》“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葛洪《抱朴子》中提出“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长寿万岁”古时的人们深信食用蝙蝠可以得道成仙,特别是有五百年以上的白蝙蝠,在道教的《仙经》中,蝙蝠被称为“肉芝”;唐朝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之一的张果老是白蝙蝠的化身,钟馗是黑蝙蝠的化身;旧时民间人们误以为蝙蝠夜间视力很好,中医将蝙蝠的屎称为“夜明砂”;以蝙蝠为图案的衣服首饰也是深受古时人们的喜爱。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提高,医学界从蝙蝠的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上,其中一些病毒是人感染疾病的传染源,通过医学研究,人们也了解现今很多的传染病的人爆发与蝙蝠有之间的关系,例如1994年澳大利亚爆发的亨德拉病毒;1997年澳大利亚爆发的梅南高病毒,1998年马来西亚爆发的尼巴病毒等。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人对蝙蝠也并不是喜爱的心理,人们不会去吃蝙蝠。很少使用有蝙蝠图案的春联、窗花。
在西方民间传说中,蝙蝠(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是丑恶的化身,提到蝙蝠总是以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例如:Go on a bat(酗酒胡闹)、Bat out(粗制滥造)、Be bats(发疯)。在基督教中,蝙蝠和吸血鬼都被视作罪恶之物。然而近几年来,西方人们对蝙蝠的态度有所转变,随着漫威《蝙蝠侠》电影的上映,受到大广影迷的喜爱,蝙蝠侠这一超级英雄代表着正义的化身,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们对蝙蝠的看法。
二.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通过上述对狗、龙和蝙蝠三种动物文化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国家所赋予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更多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国家的语言反映着该国家文化背景,而文化也蕴含着这个民族的特点,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学习或者研究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也要了解该国家所负载的文化,对该国文化了解的越多,越能学习到该国家最本质的语言。在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中,很多的国际汉语教师只是对词汇的基本义进行教学和讲解,对于词汇的背后的文化内涵往往是忽略的,或者是回避。在这样的学习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学到真正的汉语,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的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的需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不仅仅是教授学习者基础的知识,也包括社会文化知识。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内容提出文化词汇的教学策略。
(一)文化对比预测法
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对班级的每个学生的背景有了解。备课时通过对比分析,分析词汇在本国和学习者国家的文化含义是否相同,并预测出在该词语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最后调整教学,同时这也需要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在上文中在“狗”和“龙”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讲解这两个动物词汇的基本以,在这基础上通过播放与“狗”和“龙”相关中国的传说,谚语、成语故事的视频,教师再进一步讲解动物词汇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与该学习者国家的文对比,让学习者更易理解。更能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运用。
(二)时代性发展教学法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变化和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文化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文化是发展变换的特点,词汇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具有时代性的。学习者学到的词汇能真实地运用到生活中。上文中“蝙蝠”一词的学习更能体现其时代变化性的特点,教学中“蝙蝠”词汇的讲解,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其的喜爱也包括近年來人们观念的转变,西方人从以前对“蝙蝠”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到现在接受的态度。这样学生学到的是具有时代性内涵的文化词,也能活学或用到生活中。
(三)情景法
汉语国际教育,包括了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同时也包括了非目的语的汉语学习者。情景法教学需要教师模拟生活中的情景给学习者练习,特别是非目的语的学习者,课堂的学习环境成为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最重要的地方,教师应设置真实而有用的语言环境,而非课堂语言或是书本语言。教师应注重词语的文化性,对文化词语讲解透彻,对文化有所了解才不会在语言的交流中出现不得体的语言。例如,有的美国学习者学习“狗”一词后,造出的句子“Tom,每天学习很晚,他像狗一样的工作”这样的句子,美国学习觉得这表扬别人,而中国人却觉得这是在骂人。缺少学习目的与文化词汇学习的学习者经常会犯这样的偏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模拟具有中国文化的环境,让学习者利用目的语思维来交流,这样才能说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中,文化词汇中文化内涵的教学一直是教学中容易遗忘的点,教学中教师如何让进行文化教学也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刘询先生提出文化教学应服务于语言教学,脱离语言的文化教学不是我们这一学科所要求的,因为语言最本质的特征是交际的需要。文化词汇的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忽略词汇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也不能将语言课上成文化课,本末倒置。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度”与“量”,在专业的知识素养下熟练的使用教学策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沈佳雪,吴燕.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及教学管理[J].管理观察,2018(20):153-154+160.
[2]代凯莉.浅析跨文化交际中动物词的文化涵义及教学策略——以羊、狗、猪为例[J].现代交际,2016(21):97-98.
[3]李蕾.英汉文化词汇对比研究及有效教学策略探讨——以动物词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226-227.
[4]李雪妍.对外汉语新文化词教学探析[J].汉字文化,2019(16):37-38.
[5]李文东,梁国栋,梁冰,胡志红,石正丽,张树义.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2004(04):106-113.
[6]朱城铁,李延林.英汉语中“蝙蝠”及其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文史博览(理论),2015(02):17-20.
[7]刘明阁.汉英语言中动物符号文化涵义差异对比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90-92.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