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24-05-04

王梦梅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也是美的元素在语文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小说的形象美还是散文中的构思美,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展美育,将美育思想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审美教育 高中 改进方法

什么是语文审美教育?我们该如何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呢?这是目前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为例,略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語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语文审美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和语文实践中美的元素,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审美意象,丰富审美体验,激活审美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实践性等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落实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词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各方面语文素养的提升。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心理已逐渐成熟,一方面,他们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还要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这里,审美观便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项。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1.语文审美教育边缘化

目前,受到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语文审美教育正在向淡化和边缘化的方向发展,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失去了美育这一重要环节,使得学生的审美教育受到忽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不强,语文素养也就无法得到提升。要知道,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需要精心的引导和熏陶的,如果语文教师忽视这一环节的教学,那么也就会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发现美的动机,也就无法进行审美创造了。

2.审美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中强调:“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这里的关键就是“体验”一词,美育本身就是一项活动,学生置身于审美情境中,才能受到审美熏陶。当下的语文教师也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着,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无外乎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有些教师在课堂中缺乏审美创新意识,不知道该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一堂本应生动精彩的语文课变成了机械的知识传授课,学生无法进入作者营造的精神境界中,自然也就无法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三.构建高中审美化语文课堂的方法

审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集“才、情、趣”为一体的课堂。审美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审美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发展。针对上述在语文教学方面出现的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培养审美意识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素养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才会碰撞,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应打破传统以高考为指向标的陈旧观念,实施弹性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其次,语文教师应完善审美知识结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师范院校美学课程的设置上,国内部分院校不注重师范生美学理论的培养,教师缺乏必要的美学修养。最后,教师还要加强审美技能训练,灵活运用审美知识,使其由外在知识结构转变为内在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反思,对于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学语言等进行规划,以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二)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感受审美意蕴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高中语文教材是美的,其中涉及到了多种文学体裁,诗歌中美的意境、散文中美的构思、小说中美的形象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语文审美教育的出发点。

首先,在阅读课文中领略文章的自然美。课本中描绘的大自然美妙绝伦,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凡是选入教材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实际上研读小说形象,感悟散文意境的过程也是感受其魅力的过程。例如《荷花淀》这篇文章,首先,文中所描写的“洁白的雪地”、“透明的夜雾”、“密密层层的大荷叶”等都是淀内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自然景物的美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能力。

其次,在解读人物的过程中发掘选文的社会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各式各样,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生活情趣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生百态的过程,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从社会美塑造人的性格这一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对人的价值的认识。《荷花淀》中,在描述“水生嫂编苇席”,“水生嫂送丈夫出征”这些场景的时候,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当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因此,在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文中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宝贵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最后,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汉字是世界古老文字中数千年没有中断的自源文字,语言文字作为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之一,同样也是表现美的基本方式。《荷花淀》在写作上也是非常具有艺术特色的,无论是文中蕴藏的“潜台词”还是描写文中人物英勇战斗场景的词汇,都能够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让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其魅力,使学生爱上语言文字。

(三)创设活力的教学情境,丰富审美体验

贺拉斯曾经说过:“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的环境对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是不可缺少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人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而言,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既是创作活动的终端,又是审美体验的开端。语文课堂中,要想改善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多种多样的审美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跨媒介传播”的背景下,各种新式教学手段进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将静态的文字转化文具体的画面,多媒体创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激发想象力。比如说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上课之前先播放相关曲目,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其营造出来的意境,将自己置身于“荷塘”中,想象画面。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呈现在纸上,可以是一首诗,也可以是一幅画。最后,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体会不同的“荷塘月色”,这样,一方面顾及到了不同学生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四)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提升创美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互动的“授一受”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去听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一节课就像是一条机械化的流水线,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主动积极性,其审美能力便无法得到提升。“个性化的审美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创造美的意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更是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高效进行。”[1]在高中语文审美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需求,把语文课堂变成展示学生个人才智的舞台。要知道,只要给学生适合的土壤,那么他们就一定会种出意想不到的硕果。例如,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作者创作词作的历史背景,再与学生共同探讨李清照在詞中寄托的情感,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本首词作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个性。

审美、寻美仅为审美过程的起步,而不是审美途程的终点。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应当致力于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认识到美是可以创造的。比如,学生的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好的作文其实是在审美性的观察和想象的过程中呈现的,在写作前我们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优美的文字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从而让自己受到审美熏陶,达到“以写促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晶.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中学课程辅导[J].2018年5月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