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新全
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时候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闷头听讲和记笔记。教师教授的重点停留在分析字词上,无暇关注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蕴含文言文文字之中的魅力。“满堂灌”是常见的教学现象,“一言堂”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呆板沉闷”是普遍的课堂氛围。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性,要求教师既不能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分析,又不能仅仅是教其句读、指认和识记各种文言现象。
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一些教师教学理念模糊,重“言”轻“文”。“言”是指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字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基础;“文”是指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学和文化,是文言文的精华所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其不仅阐明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更清晰地指出了教学应“言”文”兼顾。
教师在教授、讲析文言文时大多是就词讲词,过于重视“言”,教学重点也就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的识别和识记上,相比之下“文”的教学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如果教学任务紧张,甚至会成为一个点缀。这样教授文言文,是很难完成“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一“立德树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基于此,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改变?
一.激发兴趣
笔者认为,如果想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料,能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还是要让学生喜爱文言文,能读懂文言文,进而才可能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否则文言文就很难落实“立德树人”要求。而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就畏惧文言实词巨大、丰富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那么学生就会比较顺畅地读懂文言文,甚至会深深地喜爱上文言文。所以,教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就十分重要了。
启发诱导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其对学习内容的渴求。因为文言实词数量多、内容广、见效慢,容易带给学生疲劳,所以教者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文言实词强烈的求知欲望,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对此,教者必须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有话可说,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教师一言堂。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怎么预习文言文,只是完成活动单,或简单标注书下注释,在有限的时间里匆匆完成了预习,但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预习充分的时间,而且,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很高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学生预习时应有明确的要求,甚至是亲自示范,如可以将自己阅读时所做的圈画,标注和对文章的一些思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困惑,可使学习的预习效果更加明显,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学习,师生的交流互动也能够更顺利地展开。
此外,要激发学生对文言实词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些选入教材的文本虽然典范却“亲和力”不足,如果教者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不喜欢某篇文章时的感受,上课就会变成一件很无聊痛苦的事情,反之则愉快轻松。比如,《原毁》这篇文章,教者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学生自读文本,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展示,全班讨论。接下来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评语选粹”,根据林云铭、林纾的评论谈谈对本文理解。在讨论中,课内的一些重要实词的意义得以明确,如“责”、“重”、“周”、“就”、“病”等,在进一步的探讨中,学生对韩愈写作此文时的情状、对当时士大夫恶劣的生存环境、对大唐王朝逐渐衰落的内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也就初步达成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最后,联系现实世界。思考韩愈痛心疾首的现象是否也存在于我们周围。
教材中的文言文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承载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基因方面堪称典范,而教者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喜欢上他们。如果教者在学生没有兴趣的情况下“硬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就会很不好。
此外,教者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文言文,比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那里有大量的重要的文言实词,更有关于人性涵养、人伦教化的思考。
二.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教学改革已经启动。“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只有清晰设定凸显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跟进新高考改革的步伐,才能让文言文教学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设计就必须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宜精不宜多,每篇文章设计一个能够引领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即可。
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传达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生死观”,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師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乐一痛一悲”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这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
再如《黄冈竹楼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淡泊宁静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笔者设置了“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与“庶斯楼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竹”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会对作者看似矛盾的情感中深入发掘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内涵,是考查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再如,教学《苏武传》时,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和气节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牧羊十九年里所面临的人生困境,究竟是个人悲剧还是时代困境”这问题,这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只有抓住“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才会更加清晰,学生才能在学习中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任务群教学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种有人文主题的任务群,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并有计划地引导完成的。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和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学习任务群”会产生1+1大于2效果。
比如,《老子八章》和《逍遥游》(节选)的讲授,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面考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庄子的《逍遥游》(节选)部分中,能不能发现其对《老子八章》所蕴含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再如,《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这两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王羲之和王勃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在《滕王阁序》和《黄冈竹楼记》中,面对人生的困局时,王勃和王禹偁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探索情景”,让学生充分启动已有知识展开智力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文言文的任务群教学既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按照同一主题串联,也可以把主题不同又存在某种联系的文言文组织在一起,促使学生在横向与纵向的学习和思考中不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将会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众多优秀的古代文化作品中蕴藏着太多对现代社会有益的思想,对学生“立德”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面对这座瑰丽的文化宝库,我们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时机接受文化的洗礼。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