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鸫礵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教师难教,学生亦难学。传统的割裂式阅读教学颇受诟病,新兴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经典阅读”等教学理念让教师一头雾水,在升学率的压迫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立德树人的总指挥棒,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压力。改革当头,要创新也要维稳。针对新旧杂糅的困境,新课标明确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总抓手。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已颁布四年,仍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单一割裂式阅读教学模式。随着教改推进,新旧杂糅式教学半推半就登上讲台,一方面抛不开应试教育的弊端,一方面对改革知之甚少便浅尝辄止。长此以往,教师对如何教产生了疑问,学生亦对如何学摸不着头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课程纵深化改革,其次要保障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力求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
一.认知偏差下的新旧杂糅
在高考中,阅读板块占比颇大。但是教什么,怎么教,真由一纸试卷说了算,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高中生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生有何本质区别?“文化自信、乡土风情、阅读美感、阅读观”又该被置于何处?升学压力导致很多教师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多有偏差,追求速成的高分不会在改革教法上过多下功夫,便沿用传统旧教法。
传统的割裂式阅读教学,讲究对字形、词意与段落的分析,这是第一類教师固定教法。可知识不是单一性的抽象组合,而是由感性,理性和活性三个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是说传统教学中的正音释词不对,或者划分段落有错。只是读音,词义对文本理解与欣赏意义甚微。考虑到高中生本就具备查阅字典,翻阅资料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实在不必在高中课堂上做小学生功课。
当“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经典篇目阅读”等教学实践席卷而来时,第二类教师也有心创新,但结果差强人意。例如,在讲《百合花》时这类老师也会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全文,然后提出概括性的问题,例如:文章的主人公有哪些人?作者为何大量描写新媳妇,删去行吗?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换一种别的花朵为题可以吗?诸如此类,这类教法虽然较传统教法更注重了整体阅读,并试图通过概括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但总体上,还是过于单一化,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且问题基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抓不住阅读的重点,无法达到《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对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要求,如“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尝试文学写作并撰写文学评论,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第二类教学就是新旧杂糅。
所谓新阅读教学中的“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语文文感与思辨性阅读思维的培养,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整体调动学生的知识积淀,在阅读中树立文化自信,促使阅读成为精神的享受。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新教法的老师会请同学们回顾单元主题,然后回味已经学过的《变色龙》。“文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未来自己的饭碗,不得不在公平正义与自私自利之间权衡利弊,因而做了种种见风使舵的勾当。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高压政策下扭曲的自保行为。对于本文而言,似乎看不出封建统治者对于别里科夫的严酷统治,但是我们是否能找出本文与《变色龙》的相似之处呢?”“本文的标题叫做“装在套子里的人”,请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主人公是如何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如何不被装在套子里。这种教法注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通过对比阅读,帮助学生自主而有效的把握文本展开思考。
新课改前,第一类教师随处可见;新课改后,又多了第二类教师,这两类教师都不缺教学经验,缺的是对新课改的认知以及教学思维的转变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教法自然要随之改变。教师应该首当其冲跳出舒适区,了解改革趋势,明确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考虑学情通过阅读教学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的发展与提升。
二.深化改革下的“除旧迎新”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想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就需另辟蹊径,采用创新的阅读教学思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除旧迎新”,要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阅读主动性的提高,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形。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将阅读教学模板化,禁锢了学生思维又割裂了文章的美感,还割裂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性。但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新课改也不能空谈理想,语文阅读教学的“除旧迎新”重在寻求保持分数与提升素养的平衡点。“新课标”明确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慢过程,但素养提升便是分数的提升。
现代阅读教学讲究“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通常阅读教学分为两种,一是对课文的讲解;二是对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类题的讲解。一是本源,二是分流。传统应试教学一味重视分数,导致本该以感受、品味、鉴赏为主导的课文讲解也变成了模式化的阅读理解解题步骤,最终舍本逐末收获甚微。真正的阅读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文感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兴趣为基础,文感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二者的养成需要在教读中萌芽,在自读中发展,在课外阅读中巩固。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除旧迎新”的对策
1.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都会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语言建构能力产生影响。从课前备课至课中提问再至课后总结,处处都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在备课环节,传统阅读只注重对过程的设计,忽略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新备课环节要从整套教材入手,从语言、情感、思维三个方面出发,整合各个单元,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教学目标。课中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好的问题是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的引擎,阅读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抓住文本主线,由浅入深构建学生阅读系统框架。课后总结是阅读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阅读教学的总结应以积极的价值观为导向,深度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对阅读的兴趣。
2.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阅读不仅仅是语文高考试卷的板块之一。古往今来,诸多文学大家都靠一只笔杆子“打天下”,这些经过时间冲刷的优秀作品,更是辅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强有力基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回归人性本初,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导趣、导学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全面理解阅读文本,获得思想上、情感上、审美上的享受,体会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感与满足感。鉴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思想传导的直接性与道德引导的生动性,因此更应秉承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人工智能时代沿袭了信息时代自媒体高速运转模式,网上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质量也参差不齐。再加上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本的書。 “整本书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主要以学生自读与课外阅读为主,教师不必过多干预,最晚多在课上焕发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如若学生能自主爱上读书,就很好。如若不能,应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兴趣的书,不做强制性的要求。
群文阅读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突破性教学实践,在突破单片阅读教学局限、疗救阅读教学痼疾、回归阅读教学本真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自国内学者赵镜中先生首次提出后,于泽元蒋军晶等众多学者投入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国内对群文阅读的定义多从“同一个命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三个角度着手。单篇阅读注重对知识的传授,群文阅读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二者是抛砖引玉的关系。随着统编版教材投入使用,对《乡土中国》《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也被提上日程,这对与习惯单篇阅读教学的高中师生都是一个挑战。而群文阅读恰好可以作为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过渡的桥梁。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时,始终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选择紧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议题,整体把握群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集体构建。
4.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传统阅读教学向新阅读教学过渡的最本质的标志就是通过教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兴趣的产生会促使阅读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形成良性循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一篇美文在学生眼里可能只是问题的组合体,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精神享受而是解题。长此以往,学生便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语文教师需要重新认识阅读教学带给学生知识和认知的提升,灌输性的填鸭式教学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以及兴趣的养成。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才会强调阅读教学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63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4]郝玲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20,(S1):46
[5]顾咏梅.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9.学.2019.(12):24
[6]徐鹏.群文阅读教学的学理审视. [J].中学语文教学.2021.(01):04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