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群文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4

王敏

内容摘要: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大背景下,将群文阅读的方法用于古诗词教学,在全面深入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深度解读文本,师生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对文本的共识,不仅具有教改意义,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方法,同时也为以后的古诗文阅读奠定基础。

关键词:群文阅读 群诗阅读 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

古诗词贯穿中小学语文的始终,它不仅传承着优秀文化,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群文阅读是近年来中小学兴起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是对以往精读文本教学的创新,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

一.群文阅读的概述

群文閱读的概念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他概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究性教学。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群文阅读的理论不断完善。2013年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在《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一文中,对群文阅读的概念做了界定:“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

二.群诗阅读的可行性分析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情况

据统计,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取各类文体共236篇,课内外古诗词85篇,占选文总数的36%。从七到九年级,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占每册总数的比例高达41%,最低比例也占32%。因此实施群诗阅读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二)群诗阅读的意义

群诗阅读教学,既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效解决了目前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创新了古诗词教学方法,同时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综合学习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1.落实新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细化了学习任务群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从不同的切入点对语文课程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积累阅读经验,扩展阅读视野,在大量的阅读过程和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主动积极的积累、梳理、整合语言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热爱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

2.有效解决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难点。学生过度依赖参考书、诗词知识积累匮乏、感情共鸣程度低等问题突出。教师教学内容偏向应试、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使得教师的预期学习结果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群诗阅读中,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操作路线,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文本中,寻找共通之处与矛盾点。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感知力,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古诗词教学开辟了新路径。

3.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新课标对语文学科能力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3]。群诗阅读教学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训练。群诗阅读以学生为主体,依托诗歌文本,以议题为核心,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梳理诗歌脉络、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通过交流,围绕议题达到共识。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与群诗阅读相契合,在群诗阅读中师生立足于文本,深度发掘语文教材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群文阅读的价值,这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途径。

三.群诗阅读的实践

探索群诗阅读模式,重要的是要明确议题。议题是群诗阅读中的灵魂,具有统领作用。议题能够聚合学生的思维,加强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为后期的教学做好铺垫[4]。初中语文古诗词群诗阅读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到教材选编古诗词的情况,又要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程度。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词进行整合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大议题开展群诗阅读实践。

(一)以作者为议题

“知人论世”是语文学习的常见方法,把同一个作者的多首诗词放在一起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诗人,而且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以杜甫和李清照为例。

设计杜甫的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其次,杜甫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因此以时间为线索,从读书漫游、困顿长安、为官陷贼和漂泊西南四个时期来展开。以《望岳》《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月夜忆舍弟》为文本进行杜甫诗歌的群诗阅读,体会杜甫诗歌的特点。所以,关于杜甫的群诗阅读,在深入全面了解杜甫生平的同时,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放在了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上。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共选入李清照的两首词,在高中会学习到她的其他诗歌。纵观李清照的作品,她的作品在前期和后期风格迥异。前期的诗词大多真实地描写自然风光,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词风清新活泼,自然和谐,展现出了少女的无忧无虑,坦率俏皮。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李清照南渡以后,后期的词风发生了重大变化。靖康之变以后,李清照开始漂泊生活,国破家亡、丈夫逝世、颠沛流离,种种打击使得她早年清新、明快的风格被浓重的哀愁、孤独、凄惨所替代。在学习她的诗词时,分辨清楚是前期还是后期,无论是感情还是语言风格,都能更容易的把握。

通过这种群诗阅读的方法,能更好地做到“知人论世”,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境,这比单篇诗歌讲单篇背景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以类别为议题

古诗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而在中学最常见的就是就是送别诗、边塞诗和怀古诗。笔者就以送别诗为例,对以类别为议题的群诗阅读做一个简单举例。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共选编7首送别诗,以唐代李白的送别诗为主。通过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我们应该明确几个送别诗的关键。一是感情: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易,因此古人特别重注离别,送别诗中蕴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依依惜别之情,也有對送别对象的美好祝愿和劝勉之情。二是送别对象:我们最常见的送别诗是送友,也有亲人之别、夫妻之别等等。送别对象不同,所表达的情感就有差异,因此送别诗一定要认清送别的对象。三是意象:古人比较含蓄,往往表达感情不是直接流露,而是借助某一个意象表达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流水、小舟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学生明确了送别的几个关键点,学习起来就没有太大的困难。

以古诗类别为议题作群诗阅读,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通过不同的类别的古诗阅读,学生就可以掌握这一类古诗的特点,而不是停留在某一首古诗的理解上,这对学生阅读的整体素养是大有益处的。

(三)以品“字”为议题

古诗是高度凝练的文章,我们品诗首先可以从品字开始,只有在字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解透诗歌的诗意。以品“字”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古诗的理解从整体回到具体,从解人回到解文本。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千古名句,苏轼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但历来对“见”的读法也存在着争议,想要透彻的理解这首诗,对“见”的解读是关键。读“jiàn”时,表示看到,遇到,是偶然发现,是一种主观获得。读“xiàn”时,同“现”,指出现,显露,是一种客观意识。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作者看见南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的无意之举,诗人闲适淡薄、热爱自然、超凡脱俗,因此“见”将作者的闲情逸致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处应该读“jiàn”。

好的议题是群文阅读成功的一半,群文阅读的议题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既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语文情景,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还要尊重语文学科的性质。以上三种议题类型,最常见,可操作性强,希望对中学语文的群诗阅读有启示作用。

现阶段线上教学模式为群文阅读的实践提供了契机,群文阅读需要整合文本,收集大量背景材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同时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完成学习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群文阅读的方法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注入了新鲜血液,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改善学生阅读匮乏,积累少,整合能力差的问题。群文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不失为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种良策。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62-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周晓天.探究: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J].中学语文教学,2020(05):70-71.

[4]芦蓉.群文阅读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1):49-50.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