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泓妃
内容摘要: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符号、习俗、文字、语言多种承载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它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正因为语言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新的语言过程中,首先需要探索并掌握这门语言自身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语言,在汉语教学中为了使汉语学习者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结构的文化特征、语义系统的文化特征以及语言的文化规约构成了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可以通过改进教材来增加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努力教授文化知识来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学生也应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跨文化意识
将文化教学有机地融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去,已经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方法,文化教学的核心本质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一.语言结构本体显示的文化特征
现代汉语里无论是组词还是造句,都具有五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即:主谓、偏正、动宾、动补、并列。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具体来看,如偏正式短语“雪白”、“乌黑”等,鲜明体现了汉语的形象性。“像雪一样白”可以令人一下子就了解到白的程度。联合式如“有无”、“大小”等体现了汉民族的辩证思维。“大小”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组成,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看到问题的矛盾两方,反对片面,这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辩证精神。
语构文化的内容在教学上多数与语法教学相关联,可以同语法教学相结合。
二.语义系统包含的文化特征
语义文化是指语言语义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1.因词汇意义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征
汉语中“经历”和“经验”这两个词中国人使用起来几乎没有问题,但是一些外国留学生经常误用,例如他们会造出这样的句子:这次旅行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那是因为“经历”和“经验”在英语中都翻译成“experience”。因此在讲解时就应该细致区分,比如“经历”作名词时,是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相当于英语“experience”,例:个人经历的故事。作动词时有两种意思:一是亲身经历的意思,相当于“undergo”,例:他经历过一次类似的事情。另一种意思是历时。例: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而“经验”也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例:经验丰富。第二种是人亲身经历,例:对那里的严寒,他是有经验的。
2.因色彩意义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容易产生不同的意義,最明显的就是中外对“狗”这个词的理解。英美人对狗是非常喜爱的,语言中含有“狗”的褒义词句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总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而汉语中的“狗”却常常用于贬义。例如:“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东西”、“狗急跳墙”等等。
3.因语义搭配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征
搭配是语义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例如“两”和“双”意义近似,它们都表示“二”的意思,它们能组成定中短语“两本书”、“双眼皮”,但是两个字交换后的“双本书”、“两眼皮”不仅不能成立,而且听起来也觉得不伦不类。这就是因为“两”和“双”在与名词搭配时词义适用的范围有差别:“两”多用于表“数”,常跟“一”相对,比如说“一本书”、“两本书”。而“双”多用于表成对的事物,跟“单”相对,比如“单眼皮”、“双眼皮”。
三.语言的文化规约
语用文化是大家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是为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表达。
比如外国留学生常说:“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您有空吗?”这句话在语法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明显不符合语用规则。“您”是尊称,用于老师当然是对的,但是“找人谈话”在汉语交际中一般是上级对下级的言语行为,用在这里就不合适了。语用知识很琐碎,不容易描写出来,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先使用语言上一些特定的类别来教学,例如打招呼、致歉、告别、询问、赞美等,先对其中的语用文化规则进行解释,然后再进一步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述两种文化可以融入到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中去,而语用文化则需要与语言的思维教学结合在一起。
通过前面论述我们知道文化因素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开展文化教学,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接下来将进一步探讨。在教材的编写中,为了实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协调发展,需要把富含代表性语言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可以体现语言所在地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合理编辑进文本教材中进行学习。
1.通过改进教材增加文化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协调发展,文本教材的编辑显得尤为关键,文字作品需要包含经典类型语言,语言材料需要尽可能体现风俗习惯。学生语言水平不断提高,就需要加强文化的引入,可以加入一些语言材料,它们反映着深层的文化底蕴。前面说到三种文化都是隐含在语言的单位、结构、意义和表达功能中的。这样的结合首先是对教学有帮助,同时也能使文化教学与语法、词汇等项目一起进行,相辅相成。其次,结构、功能、文化的“三结合”成为新一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为有更好的教材做出贡献。
2.通过教师努力加强文化教学
第一,教师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虽说现在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初学一门语言,特别是像汉语这样难学的语言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首先要坚持实用性原则。就像前面说到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这个原则,与这个原则不相符合的知识如果实在需要讲的话可以稍加讲解,但是重点任务还是放在与平常交际有关的文化内容上。其次要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欲速则不达”,每一个层次都需要不同的文化内容相匹配,坚决不能“越级”。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但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深入挖掘词语的文化内涵。譬如“蜡烛”在中外文化中都是很常见的事物,用来照明,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算化为灰烬也要发出自己的光亮的意义,指极有奉献精神的人,甘愿牺牲自己,而为他人着想,和春蚕的意义相似。所以古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蜡烛”常常用来比喻老师无私奉献、尽心教学的精神。如果老师仅仅讲了这个词的一般的意思,没有将它的文化含义说清楚的话,当其他人谈到“老师就像是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时,外国学生往往会不知所云。
在挖掘文化内涵的时候,对比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对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汉语和学生的母语作比较,一是对比汉语自身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黑茶),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分别是根据茶水的颜色和茶叶的颜色来命名。
其次,教师还需要增加课外读物任务。按照学生的学习理解水平合理安排一定的原版教材阅读教学,学生需要在每次完成阅读之后进行心得分享,以及读后感输出,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就像我们学习英语时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课一样,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外也要要求外国留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以此来摄取大量的语言文化知识,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还有,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营造出融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积极性。
3.学生应积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际介绍了大量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文化的区别,并发展他们的语言使用和沟通技巧。在未来国际化的社会竞争中,只会某种语言的写法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能说能交际,这样才能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什么说要学生大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呢?因为语言、思维、文化三者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息息相关。虽然说思维模式是一个人从小就形成的,许多人也认为思维模式很难改变,但是留学生若能首先尝试着以汉语思维来思考,或许阻碍也就能小很多。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老”字是非常忌讳的,因为这个字容易使人联想到“迟钝”、“生病”、“顽固不化”等不好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却正好相反,中华民族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老”一般是用来尊称有地位的人,例如“老前辈”、“元老”等等。所以,不论是留学生还是在自己母语国学汉语的学生都应该培养起中国文化思维模式,用某个国家的思维模式思考对于学习那个国家的语言是很有好处的,这样能使自己对汉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敏锐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刘俊.现代汉语语构文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35-3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艾里丝.跨文化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邢瀛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分析[J].智库时代,2019,(47):198-199.
[5]候雷.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J].智库时代,2019,(25):202-203.
[6]常丽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文化教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9,(07):188-189.
[7]周佳佳.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影响与教学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 2018,(24):118-120.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