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阅读走向深刻

时间:2024-05-04

蔡卫枢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明确提出了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为此,我们应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让浅表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快乐阅读吧”《稻草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通过推敲语言,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通过揣摩心理,丰富阅读的情感体验;通过辨析景物,感受文字的意味深长;通过斟酌表达,搭建读写的自然通道,逐步让阅读走向深度,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 深度阅读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是让浅表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的有效举措。《稻草人》是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第5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该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创作的13篇童话故事,以代表作《稻草人》为书名。书中的童话创作于1921年1922年上半年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叶圣陶通过底层劳动人民的遭遇还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童话作品,鲁迅先生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指导学生阅读《稻草人》时,作为教师,我感到很迷茫:因为《稻草人》与一般的童话故事不一样,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赋予了童话沉重的色彩,让我们在看到社会的极度黑暗的同时,感受到了悲哀和无力。这样的故事,如何有效指导三年级孩子阅读?要让他们读出什么?收获什么?

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的“思辨读写”理念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余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指向是: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思辨是基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提出的语文学习的概念,基本策略是通过“母题”“议题”“问题”的三题定位,实现对整本书的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辨析,实现读和写的一体化。为此,笔者结合文本的意义、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通过经典引导学生看人生的关怀,我给《稻草人》设计的母题是:关爱与行动。阅读指导在学生认真读过的基础上进行,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学生开启思辨阅读之门。

一.推敲语言,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孩子阅读的文本,凝结着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及独有的思想积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显然,一目十行的浅阅读注定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也是粗浅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儿童的阅读作为一种有高阶思维参与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指导活动中,要从文本特点、文本内容出发,把学生置于学习中心位置,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他们与文本对话,在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去探寻隐含在文本背后的意义,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正如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所说:“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

《稻草人》中,对当时的劳苦大众的苦痛生活的描写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抓住弱女子跳河前的内心独白,让学生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自己结束生命是她无奈的、唯一的出路。抓住渔妇与孩子的对话中渔妇的语言“你叫得我的心都乱了”中的“乱了”追问:母亲的心为什么乱了?这是一个好妈妈还是一个坏妈妈?学生在开放的问题中思考和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妈妈不能陪孩子,是沉重生活压力下的无奈抉择。这样,从对文本语言的关注中,一步步了解到,稻草人看到的是当时至暗的旧中国的缩影。在当时的背景下,劳苦大众无处可逃,想要生存,必须打破黑暗。

二.揣摩心理,丰富阅读的情感体验

我国现有的学科教学,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指南。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出发组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小学语文阅读中,要让学生获得“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还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将情感因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通过移情、共情策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实现“以情优教”的作用。另一方面,将情感因素作为一种教学目标,从三维课程目标的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目的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理性精神的提升,同时也促进成为学生健康情感、健全人格的形成,達成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目标。

在《稻草人》中,有多处对稻草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当学生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情感也就渗透到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在指导阅读时,我让学生找出两处最打动你的描写稻草人心理的句子,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从而了解稻草人心地善良,对弱者充满同情却因为自身的特点无能为力。同时也能看出社会的黑暗已到让人窒息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我再问:“稻草人无能为力,因为他是稻草人。如果你在现场,能说、会动、有思想,你会做什么?”这样的思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要学习稻草人的善良,又要超越稻草人的桎梏,做一个自由的稻草人,这样,能改变现状,能创造光明的未来。这样的思辨活动,使文本中催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感受到了文本的情味,还获得了关乎理想、信念、价值观的超然的力量。

三.辨析景物,感受文字的意味深长

风花雪月、日月光华,不仅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也走进作家的故事里。景色描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对文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稻草人》中的景物描写有的是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有的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有的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理解了景物描写的深层意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稻草人》的故事发生在乡间的田野,稻草人在田野里看到的景物随着故事的发展发生了巨变。一开始,我让学生找出稻草人眼里的夜晚,是这样唯美而诗意的:“他知道露水怎么样洒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夜晚的景色变了——“夜更暗了,连星星都显得无光。”“可是周围还是黑洞洞的,声音也没有一点点。”通过这样的对比,启发学生思考:相同的夜晚,一样的景色,为什么在稻草人眼中会有这么大不同?学生在思辨中懂得:原来景物会随着心情的变化而改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学生阅读文本时,会逐渐关注景色描写,思考其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感受表达的意味深长。

四.斟酌表达,搭建读写的自然通道

阅读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被动获取信息的活动,而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与阅读者建立起某种意义关联。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要让学生有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要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必须让学生经历品读与品悟的过程,也即要让学生的思维参与阅读全程,边阅读、边思考,对文本信息进行重新阐释和意义建构,并力求完整地表达出来。

读《稻草人》,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充满同情,对稻草人的有心无力恨不能拔刀相助时,我提出了问题:“如果稻草人可以走动,可以说话,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在大家积极讨论后,我让学生试着改编一下故事的结尾。深刻的思考引发了流畅的表达。大家处于纯真的童心,给故事创编了一般童话的圆满结局。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推荐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片段,再结合自己改变的故事结尾,思考其合理性。在这样的阅读——表达——阅读——表达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对故事的现实意义有了深刻的感悟。

当学生能在阅读中理解和思考——在理解中感悟,在思考中明晰,这样,由“思辨”带来的深度阅读会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更多!

参考文献

[1]李吉银.整本书阅读策略的选择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0(2).

[2]饶满林.专题意象与深度阅读——以陶渊明“松菊”为例[J].语文建设,2019(2).

[3]关舒文,吕立杰.整本书阅读:价值向度、现实困境与当代突围[J].中國教育学刊,201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