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5-04

内容摘要:此文基于对当前高职类院校在校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有效途径的探索的研究,发现问题、指明发展方向。从语文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出发,在思政教育的的培养理念下,针对“教与学”两个方面提出现实性意见,对老师与学生提出新要求,双管齐下以求达到现阶段高职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开设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政教育 有效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被重视,学习成绩只是用人单位研究的内容之一。语文的应用范围直接从学生时代延伸到了未来工作中的各种项目,我们的学习与工作已经和语文密不可分,文学水平将会成为他们求职与工作成绩的必备能力之一。而当前高职类院校语文教学课堂和学生学习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远不能达到需求。因此,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成为高职类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职类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与其它类型高校的学生有所不同,特别强调实践性,需要更多的人文知识和素养。但无论什么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上是高度统一的。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教学特别重视专业课程的教授,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全过程全员教育”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融合,很多教师在理念上不能够正确认识思想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了解知之甚少。思想政治意识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资源也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要坚持以德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并在教学课堂上对思想教育进行灵活运用。要让学生提升的不只是学习成绩方面,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培养能够积极推动课堂的教学效果。学校要全方位地把思政教育引入到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只有在思政教育的培養下打好基石,再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可喜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对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进行改革,主张课程思政教育,更好地推动素质化教育的开展。明确要求思政教育进入全课程,每节课都有几分钟的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把思政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中。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每门课程的课前几分钟的思政教育内容大多相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讲授能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缺乏切实体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2.高职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可实施性

2.1大学语文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类院校的一门公共课,和思政教育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方面”应该兼修,“一切都有自己的教训,一个人的感情就是一篇文章。”学生学好语文,能说、能写,有实践能力,敢于担当,精益求精,于人于己,都是一辈子取得进步与成功的基石。大学语文课程中涵盖着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容易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意义和影响,体会蕴含其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由教育科学社牟岩主编出版的《高职实用语文》教材。本书共31篇(参考教材说明)课文,既有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春花秋月,又有文笔凝练的短篇小说,能够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内涵,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哲理,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古代诗歌、散文、词曲等作品,有对各色人物性格、遭遇、对社会百态及各种情感的描写与表达,帮助学生对人性、人情的善恶、品德高低有所辨别;有杂文、小说、人物传记等,离我们的时代切近。其中融入的社会人生经验,深刻的思想与感悟,会对现在的学生有很大的启发。结合时代要求,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深入体会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内涵、人文情怀和语言艺术。

2.2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文化共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实质性教育,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大学语文属于公共基础课,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是隐形教育。但两者都属于人文性课程,文化性是它们的共性。能够被选入大学语文教材的都是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涉及社会、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作品中对历史和现实生活问题的反映,表达的真挚思想、感情崇高理想还是健全人格都对学生有着积极意义。比如教师在讲解杜甫诗作时,要结合士大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信念,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对诗人的影响,很多爱国诗人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使课堂具有很强的思想感染力。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有着文化共通性,它们共同形成了育人同心圆。在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合适地加入思政教育,会对高职类院校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文化提升造成积极的影响。

3.高职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3.1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内容

在“大思政”理念背景下,教师要设立一个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让自己拥有后续的教学计划,了解现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使以后的教学效果更加良好。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不重视设立教学目标,仅仅通过回忆的方式去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方式随意性太大,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测验。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而言,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授课是否对学生应有的效果也是相较难判断。这些都需要老师去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教学的效果得到落实,以期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融入思政目标,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导向,将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的传递中,发挥公共基础课隐性育人的功能,改变以往重知识积累轻价值观引入的现象。大学语文课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它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由于高职类院校中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层面就必须要与之相符合,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成绩。所以必须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合格的教学成果。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结合教学大纲对大学语文的授课提出的要求,合理规划和制定学生所要接受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学校一方面要求课思政教育进课堂,一方面要求老师结合自己的所教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反思,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的效果较好,学生乐于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接受相关思政教育。只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拥有合理的计划,才能满足对高职类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

3.2模块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

为了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针对大学语文这样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人文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将那些思政教育特色比较鲜明的作品、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教授,通过模块化内容进行教学。譬如在讲到“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情厚义”等思政要素时,在教学中就将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陆游的《沈园二首》、向秀的《思旧赋》、老舍的《我的母亲》放在一个板块讲授。《送友人入蜀》表达了李白了解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意味深长的劝诫他不要沉迷功名利禄之中;《沈园二首》乃是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随岁月之增而加深;向秀为了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写了此赋,除了对亡友的的沉痛悼念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言明的悲愤也流露其中,可谓情真意切,寄意深远;《我的母亲》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獻精神。将这几篇文章联系在一起讲,有利于让学生从个人、从历史的角度来体会这些思想,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情厚义就有了切身体验,就能够将理性的、健康的价值观植入心里,从而凸显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3.3结合实际,落实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

在高职类院校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学校在教学领域的重视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低。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语文课程教学当作一门重要的技能进行教学安排,反而是把这一重要内容当作一门简单的基础性理论课,所以学生自然也不会重视起来,更不用提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了。如果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异于纸上谈兵。语文的学习目的在于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落实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教师需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需要督促学生保持定时定量的课下练习,还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思政案例,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老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指导学生,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素材,引导学生将道德教育素养融入日常情感体验和实践中。例如,在学习民本思想时,结合相关文本《孔孟语录》,让学生结合当下的实际,谈谈我国的民生工程,谈谈从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庭所感受到的各项惠民政策。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例如通过开展相关的朗读或者演讲的活动方式,体会古代先贤所倡导的民本思想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4.结束语

根据现阶段的了解,对高职类院校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整理,在语文课堂上加入思政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学校和老师必须引起重视,并展开合适的应对策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支持大学语文的思政教学建设,这也是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负责。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跟随教师的引导贯彻思政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152.

[2]王岚,徐中玉.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J].陕西教育.2017(04),108-110.

本文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编号:2019JG1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王瑾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高职语文教学及现当代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