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学的戏剧思维

时间:2024-05-04

内容摘要:当前,中高职的语文教学中多存在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分散、课堂教学纪律难于维持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戏剧思维,通过身份(角色)、逻辑、情感(心理)等方面主动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有效改善这种不良的现象和局面,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一体和学习主体作用。

关键词:语文 戏剧性 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

一.相似:语文教育和戏剧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语文的本质是关于人的灵魂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感性的教育、形象化的教育,学生也常常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教材的内涵的。

语文教育的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是传授语言文学本体性知识,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文字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上语文课;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通过精神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健健康康、堂堂正正的人。无独有偶,戏剧教育家熊佛西曾经也结合戏剧教育的作用说过这样一段话:“培养(戏剧)人才的目标,我认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的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2]”

戏剧自古以来就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和大众教育作用,常言道“不关风体化,纵好也徒然”[3],但凡优秀的戏剧作品,其总基调都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都是以真善美为主题。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和戏剧教育在本质和功能上都具有相似性。

人们在看一场戏的时候,受着戏剧性的驱动,常常会产生一种要一口气把它看完的冲动和欲望。为什么人会产生这种冲动和欲望,其实就是戏剧性在发挥作用。戏剧性的最大作用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有悬念的(“发现”和“突转”)、环环相扣的、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引起观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从而以极大的兴趣去探究剧情的结果和人物命运的究竟。

戏剧性的这种作用和效果,和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想办法把一堂课设计成类似于戏剧那样既有趣、又具有悬念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形式、活动和任务,利用戏剧化手段,增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直观性、感受性、形象性,使学生注意力既集中又持久。

二.设计:运用戏剧思维设计教学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大多是通过感性参与的方式来掌握语文的内涵的。而戏剧性的最大功能就是让学生建立“参与”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驱动学生身份角色、逻辑思维、情感情境三个层面的参与,让每个学生通过“参与”的身份(角色)、“参与”的逻辑、“参与”的情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运用戏剧思维调动学生三种“参与”

所谓“身份的参与”,是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让学生从身份角色上参与,比如围绕一个教学目标开展的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安排指定的任务,把(文字知识)字词句的语法知识、(文章知识)篇章段落的综合分析、(文学知识)作家作品风格及背景)、写作练习、拓展练习等整合起来融入到这种形式、活动或者任务中来,并对学生合作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反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所谓“逻辑的参与”,是指设计有趣的、有悬念的、环环相扣的、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这类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要找到和抓住我们所说的文体的本质和文章的“文眼”,文体的本质和文章的“文眼”是具有引导性的、全局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只有抓住了文眼,提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在逻辑思考层面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逻辑思维上按照预设教学目标前进。比如对《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可以抓住“骗”这一个总的“文眼”,采用“激趣导入→阅读朗读课文→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愚蠢的,爱美的,臭美的,虚伪的,虚荣的,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无知的,不称职的……)→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蠢,骗,伪,假,傻,装,新,心)→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哪个字更能概括出这个故事的特色?(检验法,比较法,排除法,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始终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骗子为什么屡屡得逞,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敢说真话呢?(升华主题:作品揭示了存在于人心和人性中盲目趋从、随波逐流、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虚荣而又虚伪的弱点,一个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心的人性的)”等连续的懸念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沿着这根逻辑线层层推进,有效地把握这篇童话的精髓。

所谓“情感(心理)的参与”,是指通过设置声画并茂、有音乐有表演有朗诵的情境,或者通过讲述作家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从感情或心理上拉近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感情(心理)共鸣,常见的比如:教师在上课时插播一些跟课文有关的视频影像素材,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者把独立阅读变成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从而营造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言入情,以观入情,充分通过体验来增强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

以上三个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遵循教育学“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作用”[4]的最基本原理,采用戏剧化的手段,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动趣味、直观形象、实践,这三种方法没有定法,千变万化,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灵活运用。

(二)运用戏剧思维挖掘语文知识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原本并不是为教学而独立创作的,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如何对这一客体进行深入的形象的感性的解读,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涵的关键。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一旦编入教材,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一种凭借,因此,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5]。“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6]。换句话说,有趣的戏剧性的知识隐藏在语文教材里,教师要善于把语文知识的有趣性、戏剧性从教材中挖掘出来,设计戏剧性的线索和问题,把教材的语文知识转化成戏剧性的有趣的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在挖掘出来的并非就是语文知识。例如,一位教师讲授《小动物过冬》一课,除了学习几个生字,就是带着学生学习文中几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另外再补充介绍其他几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让学生了解——美其名曰:拓展阅读。很显然,教师所挖掘的是动物过冬的常识,而不是如何描述小动物过冬这一言语形式。真可谓“得意妄言”。至于阅读这类童话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学生则不得而知。今后学生再遇到这样的童话,还是无从下手。其实语文教材选入的很多篇目,本身也是具有戏剧性的好素材。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无论是小说《一碗阳春面》、《最后的常春藤叶》、《项链》,还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囚绿记》,说明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亦或文言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这些教材本身,都是具有戏剧性的好素材,里面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从戏剧的视角进行更深入的解读,进而设计成有趣的、有悬念的、既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的教学形式、活动和任务。

(三)运用戏剧思维破解文言诗文教学难题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令众多教师谈虎色变的问题。因为文言文教学,涉及繁琐复杂的语法知识。然而学习文言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是一项绕不过去也规避不了的教学任务。历史证明,只有本国人民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质,才能成功地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相反,在一个缺乏文化素养的地域,人们最容易把其实是落后、腐朽甚至在国外早被淘汰了的文化渣滓拾回来当作宝物愚昧地供养着,冲击、破坏自己文化的纯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让年轻一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熟悉本民族的优秀文学,热爱本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7]。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中高职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逐渐提高,古汉语如何通过戏剧性的方法,挖掘古汉语的内涵,将古汉语中所寓含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儒佛道、朴素唯物主义等精神和思想内涵,用戏剧性的方法进行解读,促进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普及推广和传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四)运用戏剧思维改善促进课堂纪律

语文教学方法还与课堂管理纪律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另一个最大的任务还在于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维持和谐的课堂教学纪律。当前,中高职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多存在因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难于维系、管理的问题,利用戏剧性开展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种不良的现象和局面,让每个学生不自觉的全身心投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持久保持好奇之心,保证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教学目标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郑逸農.“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56-78.

[2]熊佛西.佛西论剧[M].新月书店,1931年:78-79.

[3]罗欣荣.戏剧教育功能的新思考[J].南方论刊,2009(6):97-98.

[4]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67-68.

[5]陈斐.初任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7):87-98.

[6]阳利平.传承与嬗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112-134.

[7]王宁.文言与白话——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04(12):4-6.

(作者介绍:苏健,文学硕士,中职教师,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及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现任教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