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永红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經济的不断发展,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语文作为职业中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不断渗透的当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实用性,提升课堂授课的效率。本文就从当下出发,针对审美教育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审美教育在其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职业中学 审美教育 实施
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诗情画意的审美元素能够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美学角度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修养。
一.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加强审美教育的意义
1.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作家是通过他的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丰富人文美学阅读教学的内容,拓展人文美学阅读教学的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美学观念,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评价能力的目的。
2.培养审美情感。在现代美学中,美感被认为是生命体验的一种感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让学生调动自己原有的整个文化底蕴来感受文本的形象之美、人情之趣、意境之妙,激发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审美判断,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真正提高鉴赏能力。
3.文本意义的建构。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教师要建立学生与文本的沟通渠道,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掣动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意境,形成审美意象,进而感受到自然美、人性美和意境美。
二.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分析
1.主题美
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学作品,往往充满情感,引人入胜,入境动情,也能使人心胸开阔,志向远大。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活》,冰心的《谈生命》等文章就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及意义,使抽象的生命通过哲理形象地诠释出来,读之如品芝兰,越品越浓。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中辽阔壮丽的北国雪景,抒发了伟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必胜的信心。教学这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胸中伟大抱负的文章,能够陶冶学生心灵,增强生活信心,唤醒爱国激情。
2.語言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中的语言。语言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基础。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能够千古传诵,是因为文中优美的词语包含有深刻的内涵,读之似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是妙不可言。如席慕蓉的《乡愁》,把抽象的乡愁用“月夜中的笛声”“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等语言描绘出来,使人读之如歌唱,如品茗。
又如《小石潭记》,作者在写潭水清澈“如空游元所依”的情形时,写得形象逼真,似眼前真有一潭小溪游鱼。再如《醉翁亭记》中,“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对四季之景的描绘,清新流畅,读之爽心悦目,韵味无穷。还有《绝唱》中对白妞的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楚楚动人,让人拍案叫绝,美不胜举,真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总之,学习这些优美的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并能出口成诵为好。
3.意境美
所谓的意境,就是艺术境界。优美的文章能创设出奇异的艺术境界。如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直”和“圆”两个字把大漠凄美的风光展示在读者的眼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物我两忘、人境合一的悠然之景映入眼帘。“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里鸡声、茅店、月夜、人迹、板桥、清霜六个名词,本是很具体有形的一般景物,但诗人借助对这些物象的描写,却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使我们体会到旅人“道路辛苦,羁旅思愁”的心境。
好的写景文章,总是讲究创设意境,流露深情的。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晒”“睡”“醒”几个词就烘托出一种舒适的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而且教材中的说明文,绝大多数也都是“有境界”之作,我们也应善于把握。如《中国的石拱桥》开篇就说:“石拱桥的桥洞形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中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感受到了拱桥形式的优美。
4.绘画美
古诗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我们在学习诗词时,通过意思想象画面,了解诗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既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聯想绘画能力。如根据辛弃疾《村居》,画一幅田园生活图;根据王维《使至塞上》,勾画出大漠风光图。经过这样的练习,要求设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音乐背景或画面时,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了。
5.结构美
精巧的结构能给人峰回路转、景象横生的美感。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结构也很美,这样读之既有节奏,又有气势。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构思就特别精巧,且悬念迭出,结尾还出人预料,言已尽而意无穷,足见其匠心。又如《紫藤萝瀑布》《安塞腰鼓》等语句整散结合,几句或几个字就可以是一段,读之爽快,干练;结构错落有致,层次清晰,读之铿锵有力。这些变化多端,趣味横生的文章结构,是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结果。学习这些文章,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又能培养学生仿写诗文的能力。
三.实践策略
1.营造审美氛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入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精神世界,才能产生心灵与文本的碰撞,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资源,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效率;再尝试创建相应的审美氛围,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内在的审美意蕴。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抓住“舞”、“银蛇”、“驰”、“蜡象”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充分感受到北方冬天壮丽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英雄气概和博大胸怀。再如《秋天》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可先通过范读感染,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内容的和谐美等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闭上自己的眼睛沉浸其间,认真领会诗人的感情,最后再给学生欣赏一组丰富多彩的照片,了解自己与诗人对秋天不一样的内心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如临其境,体会到农民丰收的喜悦,获得无限的审美享受。
2.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想象能力是审美体验实现的基本条件。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来理解文本创造性的过程,从而在审美活动中自由翱翔,体验意境之美,促进情感与认知的相互统一。例如在《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学生反复阅读熟悉文本后,教师可引导他们闭上眼睛想象文中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时,在学生心中,书中一段段的文字已不自觉地变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图画:春天是花红柳绿,是杏雨梨云,是春早人勤……又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学生读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下雪时可能会出现的美景,再对照作者在文中的描述,体会自己的想象与文本的差别,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这些想象和联想,学生心中美的情感得以流露和表达,从而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作者情感。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理对客观的人和事物的心理态度的体验。这种审美情感体验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情感体验。它始终与审美感知、理解、想象和创造相结合。不同的文本中,总是倾注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我们只有理解这些美的情感,才能进入更美的世界。教师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学生在发现美、分析美、品味美、欣赏美的同时,去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文本所创造的意境中,获得爱、悲、怒、惧、欢、郁等多种复杂的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颂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黑暗和落后……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也是贯彻教者轻松、学者愉快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罗世祥.职业中学审美阅读教学建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2]崔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15(31):195.
[3]罗世祥.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建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职业技术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